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近日,我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民族体育文化盛会。 这一天,我们心潮澎湃, 这一天,我们载歌载舞。 56个民族齐聚一堂,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让我们跟随动听的弦律分别走进每一个班级队列,感悟每一个民族不同的风采。 1五1班佤族一首脍炙人口的《阿瓦人民唱新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就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佤族。 五、一飞鸟中队代表的佤族向我们朝气蓬勃地走来了。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肤色偏黑,素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他们崇尚黑色和红色,认为这是勤劳、健康的象征。佤族妇女喜欢佩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每一户佤族人家的门上都以牛头的数量来显示富贵。佤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你们看!著名的甩发舞热情奔放,节奏鲜明的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大赛中获奖。 佤族有句谚语“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让我们和阿瓦人民一起载歌载舞,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幸福的生活吧! 2五2班门巴族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共有5万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门巴族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 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五年级2班的同学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在门巴族舞曲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五年级2班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优优中队。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这是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祝愿他们追逐梦想,争做品尝兼优的好少年! 3五3班珞巴族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处中国地域控制区的仅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等生产活动。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主要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珞巴族的服饰极具特色。珞巴族妇女喜欢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项珠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是不可缺少的嫁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珞巴族人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珞巴族在不断的经济发展中努力维系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 4五4班哈萨克族瞧,哈萨克族的姑娘小伙们来了,他们载歌载舞向我们走来了......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万,全世界哈萨克族有万,中国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地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的是毡房,而饮食以肉食、奶食为主。 “哈萨克”在他们的语言里,就是白天鹅的意思,白天鹅也成为了他们纯洁、自由、美好、幸福的象征。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哈萨克族的一首名曲,名字叫做《黑走马》,它是以骑马为主题,表现出哈萨克族人在草原上骑马奔驰时,矫健的姿态。 5五5班怒族我们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小溪中队”。我们自信、阳光,快乐幸福,瞧,大伙儿穿着各色衣裳向我们走来了,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民族吧!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听完了介绍,看完了表演,你是不是对怒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有机会,你也可以亲自去领略怒族独特的魅力哦! 6五6班羌族我们是五年级六班,乐观向上的向日葵中队。我们如向日葵般,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笑脸;我们如向日葵般,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前行,快乐绽放;我们是蓬勃向上的向日葵,在运动场上舒展我们的身姿,挥洒我们的汗水,磨炼我们的意志,奋勇拼搏,超越自我。 看一群快乐的羌族女孩儿,穿着节日的盛装,跳着欢快的沙朗,为我们加油助威。 古老神秘的羌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南部,现在有三十多万人,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勤劳勇敢的羌族人,能喝善舞。羌族的沙朗由祭祀演变而来,类似藏族的锅庄,沙朗多由女性来跳。 羌族的特色还有很多很多,欢迎您和我们一道走进羌族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7五7班侗族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万人(年),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万人。 侗族先民居住该地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调欢快流畅的琵琶歌亦为侗族所特有。 8五8班彝族现在上场的是五年级8班。我们五(8)班是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健康快乐的集体。我们代表的是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川,大约有九百万人。每年夏历的6月24日或25日是我们最有名的火把节,我们身着节日盛装尽情的歌唱、赛马、摔跤。夜幕降临,我们手持火把,围着熊熊篝火,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彝族小姑娘来了。 9五9班保安族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五年级九班,他们代表的是保安族!保安族,是一个人数十分稀少的民族,年统计人口约00多人,仅是我们学校师生人数的5.4倍!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五年级九班的运动员们敢于拼搏,勇争上游,他们一定会在运动会上创出佳绩。 让我们为五.9班加油喝彩! 10五10班乌兹别克族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乌孜别克族的朋友们,乌孜别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乌兹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如果骑马外出或者二人同行,那必须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吃饭时,长辈坐上座,晚辈居下。如果家庭人口多,还要分席用餐。乌兹别克族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盛情款待。乌兹别克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优美动听,节奏明快。音乐内容丰富多彩。乌兹别克族热爱运动,赛马、摔跤、叼羊是民间体育的传统项目。欢迎大家来乌兹别克族做客,游玩。 更多精彩,陆续放送,敬请期待!编辑:杜瑜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