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随着中国元素的风行,李宁、回力、百雀羚...国有品牌们纷纷撕下了“土味”标签,愈加“潮”起来。“国潮”正演绎一种全新的、时尚的、前卫的生活方式,拥有“国潮”已成为了这届年轻人引以为豪的举动。溯其本源,基于国情的文化渗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能够激发众多"个体"的共鸣,而且也让品牌更具符号价值。本期专栏,让我们从中国56个民族与服饰图案中汲取多重灵感,透过现代的眼去挖掘过往中国民族文化的美。29傈傈族象征图案:弩

弩是傈僳族男子的传统狩猎工具,赛刀比弩,互相赠弩,有比赛射击、增进友情等多种寓意。傈僳族的火塘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神圣的场所。架设铁锅的铁三角是傈僳族的家庭保护神,有稳定、平安、纯洁之意蕴。贝壳是女性装饰物,表示美丽端庄。弩、铁三角和贝壳所组成的图案表示男女和合,勤劳智慧,团结平安。

/服饰特色/僳僳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大都穿自织的麻布衣服。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用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妇女上穿右衽短衣,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项圈。各地因衣服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或“花僳僳”。“花僳僳”的衣着绚丽多彩,“黑僳僳”的穿着典雅大方,各具特色。30满族象征图案:海东青在历史上,满族人善于骑射渔猎。海东青属于雕类,善于捕获水禽小兽,被满族视为珍贵的狩猎工具,在历史上曾作为贡品闻名于世。升腾的红日与搏击长空的白色海东青,表现出满族英勇刚健的民族性格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也象征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服饰特色/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31毛南族象征图案:"顶卡花"毛南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意为底面编有图案的竹帽。据说从前有一位勤劳的毛南族“后生哥”,经常戴着自己编织的花竹帽下地劳动。一天下起大雨,他将“顶卡花”送给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来避雨,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于是,小伙子送“顶卡花”给姑娘作信物逐步演变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俗。“顶卡花”编织精致,花纹工整,图案美观,被视为毛南族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服饰特色/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32门巴族象征图案:"巴尔匣"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服饰特色/在珞渝北部山区,男子夏穿自织的土白短上衣,长袖,大对襟,两个布扣在右边,下穿自织的带纹花短裤;冬穿从藏区购回的氆氇长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挂。妇女夏带花纹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裤;冬穿用氆氇拼成长方形、中间留有一个圆口的披肩。男子右侧腰间挂小弯刀、火镰,腰前横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许多银器装饰品,每逢节日吉庆,戴上所有的银器。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男女四季赤脚,茧厚刺扎不进。富裕男女都戴银镯、银项链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镯,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环式金银藤品,以示贫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强弓,身背箭筒,腰挎长刀,头戴熊皮帽,相当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带和南部,交通闭塞,衣着还保留着古老的样式,衣服形式还十分简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躯,冬穿短袖无领上衣。被称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东贡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来宽、三尺来长的自织布围腰遮丑,但随时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线缠住龟头,用以避邪。还有几个部落男子用草、棕毛、兽皮遮住阴部的,妇女用一块布遮丑,上身坦胸露怀。在珞渝山区东间,男穿无襟花布上衣,下穿红绿色短裤。妇女上穿两个布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围腰遮丑,也有用棕毛当遮丑物的。男戴大银耳环,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个珠。还有戴铅耳环的,婚龄妇女视此最为美丽。33蒙古族象征图案:蒙古包蓝天、白云、蒙古包、羊群,这是内蒙古草原特有的景色。蒙古包是蒙古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文化是整个蒙古文化的缩影。苏力定是古代的军旗,象征所向无敌、奔向光明。在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典礼中,有祭祀苏力定的仪式。勒勒车是草原上传统的交通工具,它记载着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漫长历史。/服饰特色/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34苗族象征图案:苗族刺绣

苗族支系繁多,其中三大苗族方言区都崇拜蚩尤,吹奏古乐器—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盛大节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在苗族神话中,枫木是图腾之一,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械而杀之,“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至今一些村寨仍把枫树视为护寨树。在苗族传说中还有“蝴蝶妈妈”开创人世的传说。牛龙和麒麟,则是苗族刺绣中常见的装饰图案。

/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35东乡族象征图案:东巴文

东巴文是纳西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保留至今,被称为“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上面精心绣制日、月、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寓意吉祥如意。由东巴文“纳西族”和“羊皮披肩”组成的图案,象征纳西族智慧、勤劳和古老灿烂的文化。

/服饰特色/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还是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爱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裤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盖头大致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新婚妇女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少妇和中年女子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或绿的,上衣宽大,大襟在后边,外加一件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裤管不十分宽大,约7寸许。冬季穿棉袄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穿皮袄。36怒族象征图案:"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怒族人的诗歌即兴编唱,以“达比亚”、口弦、笛子、葫芦笙伴奏。手工编织的民族挎包既是恋爱信物,也是优美的工艺品。以“达比亚”乐器和挎包书构成的图案象征乐观向上、吉祥、幸福。

/服饰特色/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福贡地区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长裙,头饰用珊瑚珠、玛瑙、料珠、银币和海贝制成,她们将贝壳磨成圆片,用兽皮连成发箍,并在额前垂挂珊瑚珠及小银坠,耳戴大铜环。贡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头,不穿裙,仅用两块条纹麻布围在腰间,类似裙装。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系宽大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色彩以白色为基调,间着黑色线条,戴坠红飘带的白包头,下着短裤,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喜戴铜耳环,妇女喜挎自己缝制刺绣的怒包装饰并盛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贡山一带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37普米族象征图案:篾盒

普米族人的房屋为木结构,四周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屋内立方柱、设神龛。竹子是普米族的保护神,篾盒是普米族婚丧嫁娶、节日等诸多民俗活动的贵重馈赠礼品。由篾盒与木垛房墙壁花纹组成的图案,象征吉祥、友爱、神圣和幸福。

/服饰特色/各地成年男子的服饰大同小异。留长发,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也有的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小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戴狐狸皮毛帽,以黄色雏狐狸皮毛帽为最佳。其制作过程是先将捕捉到的狐狸皮小心剥下,装填进山草撑开,晾干后,根据各自的头型缝制,其型状前平后凸,狐狸尾垂于左后肩上。这种皮帽美观实用,深受欢迎。此外,普米族男子还爱戴毡帽,其形状与博士帽相似,可防雨防热,深受老年男子喜爱。男子上衣为对襟镶边短衣,以黑白两色为佳,以白色为尚。扣双钮于腋下,下穿宽裆长裤,腰间缠一条长腰带,衣裤一并系紧,上下不分开,以便于活动,足登长统皮靴,喜爱佩带长刀、弓箭、火药枪,既供劳动、狩猎之用,又显示男子的英武和勤劳。普米族女子服饰较为复杂,花样繁多,有明显的年龄、婚否和地域特征。宁蒗永宁一带的女子注重头饰,发辫以粗大为美,常和丝线一起盘放头顶。西川地区女子用彩色线、牦牛尾与头发缠裹头后盘于头顶,并垂下一束至右肩,外罩一包头。无论婚否,均着右衽高领、镶边大襟短上衣。上衣多为黑色、蓝色和白色,袖口有花边,领口用彩线绣有吉祥图案。领口、袖口外翻寸许,露红里。下穿宽大的白色麻、棉布百褶长裙。裙脚边加一圈红线,裙裆口加有一圈白色厚布,显得落落大方,别具一格。喜欢用长达10余米,以红、绿、黄、蓝等色线织成的彩带密缠腰部,将腰束得很细。既舒适又秀美,颇具民族特色。胸佩双须银链,手戴玉镯、银圈及金、银戒指。在日常生产劳动中,妇女们还喜欢穿羊皮褂。皮褂有两种,一种是有袖子的开衫皮褂,一种是不作任何加工修饰的洁白羊皮褂,显示了其牧业文化遗迹。38羌族象征图案:羌笛

羌族以游牧为业,有羊图腾崇拜。羌笛是羌民族的传统乐器,用循环唤气法演奏,牧人常吹奏羌笛以自娱。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就提到羌族的这种古老乐器。以羊角和羌管(双管)组成的羊头形状图案,既表现了羌族的悠久历史,又表现出其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

/服饰特色/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羌族男子已改为缠头了。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趋丰富。羌族男子服饰较为统一,多着长衫、袍、长裤,缠头帕或戴皮裘帽。服饰品有头帕、毡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长裤,无袖羊皮褂、毪褂子,单、夹坎肩、麻、毛织腰带、绑腿、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绣花“裹肚”,吊刀,火镰等。松潘、黑水一带的羌族男子多蓄发,梳成辫,绕髻于脑后。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喜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39撒拉族象征图案:骆驼泉

传说在多年前,撒拉族祖先牵着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手抄本《古兰经》,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出发,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青海省的循化街子乡。他们在天亮时发现黑夜走失的驮经骆驼卧在泉水中化为白石,口吐清泉。撒拉族从此在此居住,繁衍生息。街子乡的骆驼泉和骆驼石由此而得名。

/服饰特色/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由于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撒拉族老年人做礼拜时,头缠约数尺的白布,称“达斯达尔”,身穿称为“仲拜”的服装。妇女普遍戴盖头,且要求遮盖除面部外的头部其它部位。婴儿一降世,就给穿上无领无扣的白色衣,意味着清白纯洁地来到人间。孩子会走路时,女孩穿花衣服、扎辫子,并在脖颈上挂一块三角形白护符,面装进避邪驱鬼的经文。最早的衣着穿戴,具有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系红梭布。妇女衣着同男子,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尔后,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长裤,腰系布带,富有者则系绸带,头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头巾)。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对襟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适体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而又文雅。结婚时,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的“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青年妇女喜欢穿色泽鲜艳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绿色的对襟长或短坎肩,显得苗条俊俏,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40水族象征图案:双鱼托葫芦

传说在洪荒时代,水族躲藏在葫芦里的兄妹俩得到鱼的帮助,才幸免于难,其后代繁衍形成了水族,因此在水族的石刻中常有双鱼托葫芦的艺术造型。水族把象征人口繁殖的葫芦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鱼巧妙连在一起,组成美好的装饰石雕图案,又蕴含了很深的民俗意趣。

/服饰特色/水族民族特色服饰女服多以“水家布”(即自织自染的土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缝制,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银扣短衣或长衫,下配百褶裙,民国以后逐渐易裙为裤,前后系两块长方形腰巾,有的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未婚女子喜用浅蓝色、绿色绸缎,或灰布做成右衽大襟长衫,衣长及膝,收腰收袖,显得较贴身,着青色长裤,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只是衣服加上领子。胸前佩戴青色绣花长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着银链,围腰中部两侧系着提花飘带,拖在身后。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黑白方格巾或白色、青色长帕,穿船形翘头的绣花布鞋。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都镶上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再饰以红、黄相间的绲条,绲条外缘再镶一道阑干(方言,即花边)。水族男子以穿衣服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富有,常有五、七、九、十一件单衣一起穿的,每件衣服只扣一颗纽扣,以便显示所穿衣服的件数。当代的水族老年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近代的服饰,在庄重场合穿长衫、外罩马褂、短帕包头,中青年男子基本着汉装。41塔吉克族象征图案:山鹰

塔吉克人视鹰为百禽之首,是忠诚、仁慈、勇敢、坚强、正义的象征。在塔吉克民间舞蹈中多见模仿雄鹰回旋、飞翔的动作,乐器中也有鹰骨做成的鹰笛。鹰也是英雄的形象,那些胸怀宽广、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助人为乐的人们常常被视为雄鹰。由于塔吉克人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因此被称为“高山上的雄鹰”。

/服饰特色/男女均穿长统皮靴、毛线袜、毡袜。皮靴用野公山羊皮做统,以牛皮、牦牛毛或骆驼皮做底,靴尖上翘。既轻便、防寒,又利于爬山和骑乘。帽子独具特色。男帽呈高筒圆形,多以黑羊羔皮为里、黑平绒布为面,帽筒上绣有数道细花纹和一道宽花边,平时帽的下檐卷起,露出一圈黑皮毛。这种帽不仅式样美观大方,戴上以后显得英俊威武,更重要的是它适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点,拉下卷边即可遮住面颊和双耳,保暖御寒性能极好。妇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其后半部垂有一块后帘,可遮住后脑和两耳。外出时帽外加披大方头巾,一般为白色,新娘用红色,少女多用黄色或绿色。塔吉克人喜欢红色,红色鲜艳,给人一种温暖之感,在冰雪高原上十分耀眼夺目。出于这种审美心理,塔吉克男女的皮靴多染成红色,订婚时男方送来的主要礼物也有大红头巾。新娘的盛装更是满身红:头披红头巾,辫梢系红丝穗,身穿红色长裙,外罩红色袷袢,脚穿红皮靴,连新郎的帽外也缠红白两色相间的彩布。42塔塔尔族象征图案:白羊在塔塔尔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公羊是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象征。塔塔尔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敬白额头公羊的习俗。将它视为幸福、吉祥、纯洁、博爱的标志,是力量的源泉。/服饰特色/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别致。民族服饰特点是无论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欢穿一种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前大都绣着十字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色彩和谐、美观。在白色衬衣外,再套一件齐腰短背心。这种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搭配,在男子的服饰上更为普遍。男子除了衣服是这样,头上也多戴黑白两色的绣花小帽。冬季则戴一种用羊羔皮做的蓝色卷毛皮帽,下穿宽裆紧身黑裤,脚蹬长筒皮靴,外套毛皮大氅,腰束皮带,显得威武、潇洒。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长衣,下配赤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球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塔塔尔族妇女的服饰艳丽而且大方。通常穿连衣裙,多为白、黄、紫、红等颜色,素雅中透示着娇艳。也喜欢穿一种镶有半绉边长裙,脚蹬“喀以喀”花皮鞋或长筒靴。头戴镶有很多色珠的绣花小帽,帽上披一块彩色透明的纱巾,配以金、银、珠、玉等各种质地的耳环、项链、胸针、手镯、戒指等不可缺少的饰物,伴以热情、爽朗的性格,更显得楚楚动人。刺绣是塔塔尔族妇女最擅长的技艺之一。她们灵巧的双手,不仅在各种服饰上绣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纹,同时还在枕头、被单、床围、墙围、桌布、窗帘等室内物品上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姑娘出嫁的婚礼服,更是她们显露自己才能与智慧的天地,一方方图案,一朵朵花卉,无不表达着姑娘温顺、善良的性格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希望与追求。塔塔尔族小伙子们通常也都以姑娘刺绣技艺的水平来作为择偶标准,但无一例外的都会被姑娘们的高超本领所折服。43土家族象征图案:白虎图腾

土家族人崇拜白虎,每年祭祀白虎神。民间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说法。在土家族居住地,有许多以白虎命名的地名,在器物雕有虎的图案,在撒尔嗬舞蹈中也有模仿虎的动作。“白虎图腾”体现了土家族人勤劳、朴实、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服饰特色/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44土族象征图案:彩虹

土族吉祥物为彩虹。彩虹当空,迎天接地,灵秀显化为土族的“土”字。土乃五行之本,水乃五行之源,无土不生,无水不长,彩虹乃水之瑰影彩气。故土族被喻为“彩虹民族”,土族地区素有“彩虹的故乡”之称。

/服饰特色/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戴有翻边的毡帽,也有的戴鹰嘴啄食的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妇女的服装分长、短、内、外衣几种。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头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土语叫“帖弯”。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45维吾尔族象征图案:夜莺

夜莺是维吾尔族喜爱的珍贵动物,象征着纯洁、高尚、友谊、爱情、和平和春天。在维吾尔诗歌中,有许多对夜莺的赞美和描述,维吾尔族的古代音乐家也曾被称为“夜莺之王”。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他们创造出的《十二姆卡姆》等独特的歌舞艺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夜莺是勤劳、智慧、纯朴、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的象征。

/服饰特色/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46乌孜别克族象征图案:库木丽鸟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库木丽鸟象征着诚实、谦虚和纯洁、美丽及忠贞不渝。又是善良、安宁、和平、繁荣和兴旺的象征。

/服饰特色/乌孜别克族男子一般穿长衫,并有花纹,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乌孜别克族称之为“托尼”。无钮扣,无斜领,右衽有的带有花纹,长及膝盖。腰间以各种绸缎、花布绣织而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青年妇女多穿连衣裙,称“魁依纳克”,宽大多(幅)褶,不束腰,也有穿各式短装者,颜色艳丽。无论男女习惯穿皮靴。高筒绣花女皮靴“艾特克”堪称乌孜别克族精湛的手工艺品。妇女不论老幼都留有发辫,爱戴耳环、耳坠等装饰物品。乌孜别克人都爱戴各式小帽,其中“托斯花帽”较为有名,绣有白色巴旦木图案,白花黑底,古朴大方。“塔什干花帽”则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青年男子一般喜戴红色小帽,老年男子多戴深绿色小帽。妇女除戴小帽外,也围方头巾。按其宗教习惯,妇女出门必须穿斗篷,头戴面纱。47锡伯族象征图案:白马

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被称为“瑞兽”,后来演变成马神“海尔堪玛法”。锡伯族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服饰特色/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滚边。扎黑色腿带,脚着白袜、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礼时,新娘头戴吉塔库(锡伯语头饰,即布制发圈),上有贝壳、宝石和金银制的花饰,下一排银链或串珠等装饰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年之内,参加较大喜庆活动仍要戴上吉塔库。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48瑶族象征图案:长鼓

瑶族的长鼓文化源远流长。相传瑶族祖先盘瓠在一次游山狩猎中,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而亡。其子女砍泡桐木做鼓身,剥羚羊皮为鼓面,制成长鼓,在葬礼上击长鼓跳盘王。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广西瑶族最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瑶族使用长鼓。

/服饰特色/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49彝族象征图案: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久负盛名,其型体多样独特,纹饰艳丽夺目。扁圆形酒壶是彝族漆器的上佳之作。图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示空间四方和太阳纹,同心圆构图则象征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团结。彝族崇尚火,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由彝族漆器和火焰纹饰构成的图案,象征吉祥、庄严、生活美满。

/服饰特色/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50裕固族象征图案:神鹿在裕固族中流传有民间故事《珍珠鹿》。故事讲述裕固族姑娘玛尔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爱上了穷人家小伙子萨卡,不得不逃到另一部落。在一次打猎中,萨卡迷了路,后来在珍珠鹿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家。“神鹿”腾空跃起象征裕固族的腾飞发展。“神鹿”头顶珍珠,嘴衔雪莲花,寓意吉祥如意、坚忍不拔。祥云缭绕以及祁连山、红太阳象征富饶、光明与希望。/服饰特色/裕固族服饰绚丽多彩,内涵丰富。裕固人虽然有两种语言并存,并且处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中,经营畜牧业,与其他藏、蒙古、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在一起,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但还是保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裕固族男、女均穿戴镶边白毡帽,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束腰带,衣袍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镶有多色图案花边,足穿高腰子翘头皮靴或花边布鞋,按季节、地区分为坎肩、夹、绵、毡、布、皮衣,视经济条件由绸、缎、布、褐、皮作料。“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51壮族象征图案:铜鼓

人们把广西壮族自治区誉为“铜鼓之乡”。铜鼓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遗物,原来用作法器、乐器,后来演变成权威的象征。铜鼓上面刻有太阳纹、羽人纹、鹭纹、水波纹、圆圈纹、象眼纹等,还饰有青蛙、水鸭等立体雕饰。壮族人尊青蛙为“天上雷王之子”,认为青蛙能呼风唤雨,民间有“青蛙登殿”的传说,并过“青蛙节”。鼓面上的青蛙是壮族图腾崇拜的标志。

/服饰特色/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52仡佬族象征图案:大竹

大竹是仡佬族的图腾崇拜物之一。民间传说,夜郎王是从江水中漂流来的三节大竹中所生,后来称为竹王,其族人因以竹为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有类似这样的记载。在仡佬族居住区广泛流传《竹王》、《金竹》、《竹王的传说》等民间传说,还有“竹王祠”等遗存。把本民族的祖先尊为“竹王”,表明仡佬族对竹子的特殊感情。

/服饰特色/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53仫佬族象征图案:锦鸡在仫佬族聚居的山区,锦鸡是常见的鸟类。锦鸡形象健美,威武雄壮。仫佬族以锦鸡为吉祥之鸟,象征富贵、高贵,在妇女头饰和服饰纹样中常有锦鸡的形象。人们把它当作勤劳勇敢、奋发向上、追求光明、创造幸福的象征。/服饰特色/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男性当地汉族、壮族服饰差别不大。男穿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着琵琶襟上衣,穿草鞋。姑娘留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有银耳环、手镯、戒指等物。仫佬族妇女的装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银制饰品有:银针、银钗、银簪、银镯、银戒指、银环。银针约三寸长,形似葱叶,上大下锐,粗如小葱之叶,插于髻上作固髻之用。银钗以小银柱为脚,钗的上端安有一朵铜钱般大小的银花,银花上用细银丝卷成的短银柱两条,柱端各套安一只小绒球。银钗也是插入发髻上的装饰品。银环和银钗平时都不戴,仅在出嫁或作客时才佩戴。玉制饰品有玉簪、玉镯。54佤族象征图案:牛头

牛在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佤族有“剽牛祭天”的习俗。牛头象征财富、吉祥,常见用牛头或牛头图案作为建筑物的装饰。木鼓是佤族乐器,相传是通神之物,祭祀、召集族人都敲木鼓。佤族居住地古代有“葫芦王地”之称。由牛头、木鼓和葫芦图纹组成的图案,象征纯朴、纯洁、刚劲、丰衣足食。

/服饰特色/佤族先民濮人吃苦耐劳,勤于耕耘们“耕山力穑,颇知纺织”。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这些服饰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认为保存祖传的"阿佤理"民族历史外,那就是他们通过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识--传统民族精神。例如太阳、月亮、蜥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神话与宗教中崇拜的图腾,是伟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质体现。而莱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仪式。据说,这个支系的人们之所以崇拜莱姆山,一是他们认为,以莱姆山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赖以生存的最后土地,这是他们对于历史上几经失败的经验之反省;二是反映他们图强自新,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莱姆山守护照护。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另一个鲜明标志,是颈、臂、腰、腿上都戴数个、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一岁即加一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这种特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55珞巴族象征图案:"艾热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服饰特色/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男子一般穿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外罩称为“纳木”的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缀一块梯形带眼窝的熊皮,据说这种装扮在围猎时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妇女上身穿麻织对襟无领窄袖短衫,外披小牛皮,下身围长及膝部的羊毛筒裙或草、棕毛编织物,小腿扎整片裹腿。无论男女均赤足、留长发,额前的头发剪齐至眉际以上,其余披散在肩后。佩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戴竹管耳环、铜质或银质手镯,脖子上套以各色串珠多达数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耳环和数十圈松耳石项链外,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及银币、铁链、铜铃、小刀、铜片等,种类繁多,重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这些装饰品成为家庭财产多寡的标志。每逢节日,妇女们都会盛装出来相互媲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56畲族象征图案:凤戏牡丹

相传畲族始祖盘瓠王因平寇有功,高辛帝将他招为驸马。成亲时,帝后娘娘送给公主一顶美丽的凤冠和一件嵌有珠宝的凤衣,祝福女儿乡凤凰一样,生活幸福、吉祥如意。从此,凤凰成为畲族万事如意的象征。畲族妇女喜欢穿凤凰装,头饰像凤凰鸟冠,衣服的花边、围裙等都绣有凤凰图案。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凤戏牡丹图案表现了畲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服饰特色/

畲族的传统服饰,衣服崇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在文献记载中,多说畲族早就“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清代,畲族服饰大致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福建古田县畲族戴竹笠,穿草鞋,妇女以蓝布裹发戴冠,短衣束腰带,裙长不蔽膝,跣足。浙江景宁畲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裹绑腿的习惯,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近几十年来畲族的服饰变化不大。民国以来地方志所载,福州侯官一带畲族“短衫跣足,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德化畲族男子不巾不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妇女不笄饰,结草珠,若璎珞,蒙髻上。建阳畲族男子服饰与汉人略同,妇女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饰物,服色唯蓝、青与白色,常披蓑衣戴笠,跣足,与男子同劳作。

作者简介

储谨毅担任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师资部主任,高级工程师,SIFEC服装学院院长,服装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服装领域工作38年,长期从事服装教学与专业研发,研究方向服装工程与量体,服装制版,数字化高端西服定制。参与社会化工作: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服装制版师);上海流行色协会会员;上海服装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装组首席专家;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时装技术项目专家组组长;上海市服装培训基地援疆项目评估组成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装制版师4.3.2.1等级题库和标准编写组成员;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三,四和八届裁判员和裁判长;“十三五”部委本科教材《服装生产和技术管理》参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服装制版师4.3.2.1等级考评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