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怒江大峡谷网作者:阿蕊 近几年,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某地方又靠养什么昆虫致富了,受到怎样的欢迎之类的报道。私下觉得,这些被报道的昆虫,味道都不如福贡的可食用昆虫来得纯正。福贡除手抓饭出名外,美味的昆虫也是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值得一尝。“飞黄腾达”的蚂蚱 福贡的饮食习惯跟当地的气候和物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现在大城市里流行的健康有机昆虫食品,很早时候福贡的老百姓就在食用了。比如现在的城市流行食蝗虫,为了招揽顾客,除打出“有机食品”的牌子外,因为“蝗虫”的“蝗”与“飞黄腾达”的“黄”谐音,因此还美其名曰“飞黄腾达”。 对于我们这些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是吃“飞黄腾达”长大的,只是傈僳族对蝗虫的称呼与“黄”字一点也沾不上边,傈僳族称之为“简补”,而汉语则叫它蚂蚱,蚂蚱整个身体呈浅绿色,模样比外面养殖的蝗虫漂亮,味道也比蝗虫好,而电视里播放的人工养殖的蝗虫,在我们那里则叫“稗子蚂蚱”,很少有人食用。我们那一带的蚂蚱生活在稻田里,是吃稻叶和杂草长大的。小时候,在稻谷收割完后的夜晚,我们便会邀约上要好的小伙伴,准备好松明子和电筒,背上当地傈僳族叫“迪枕”的装蚂蚱的竹筒,去稻田里捉蚂蚱。白天勇猛异常,难以捉到的蚂蚱,到夜里就会像吃了安眠药似的,乖乖地趴在草竿上一动不动,任由我们摆布。捉了满满一竹筒蚂蚱后,我们便会带着胜利的果实趁着月色回家,第二天就可以将新鲜的蚂蚱用漆油或是香油煎炸到呈金黄色,再撒上适量的盐即可食用,味道香脆而鲜美。在那个养猪养鸡需上缴、肉食凭票供应的年代,蚂蚱可以说是农村孩子丰盛的美味大餐了。 其实,把蚂蚱放在火塘边用碳火烧熟之后,用生姜、青椒焙香的核桃仁或是麻子和些许的野胡椒,用炒过或烧过的盐一同舂好拌均,用来当下饭菜也别有一番风味,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饭扫光”,只可惜现在大部分农田用上了农药和除草剂,这道美味便越来越稀少了。美味竹虫 福贡县境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龙竹,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竹虫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虫生长在龙竹的幼笋里,它是竹蜂(当地傈僳族称之为“马诳本痛”)将卵产在竹笋内,靠吸食幼嫩竹笋养分而长成的。竹虫富含高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身体呈乳白色,圆滚滚的非常可爱,大的几乎有大拇指那么粗,喜欢独居,小的也有筷子那么大,长约二三厘米,喜欢群居,几乎能住满半节竹筒。 每年的九月至次年的三四月是吃竹虫的最好季节。吃竹虫无须更多佐料,只需食盐即可,如果条件允许,备上少许香油、漆油、糊辣椒、姜丝、蒜泥,把竹虫煎熟炸脆后,撒上适量的盐就可食用。 竹虫的外形有点像蜂蛹,但比蜂蛹更具虫性,要想将此美味摄入口中,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具备了这份勇气,你就会发现那可真是人间的美味一绝,错过实在是一种遗憾。由于竹虫富含高蛋白,用油煎透炸脆了的竹虫咬下去除了有竹虫本身的香味外,还有一种龙竹特有的淡淡的清香,吃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真是人间难得的美味。运气好时,可在福贡街上买到,价格二十元到三四十元不等。可别觉着贵,物有所值,保证你不会后悔。臭臭的“倮安” 在福贡,灌木茂盛而又有河流的地方,江边河边的沙地或是石头缝里,只要掀开石头,就能够找到一种名叫“臭虫”的昆虫,有的地方叫“放屁虫”、“臭大姐”等。其实,它的学名叫椿象,是有名的臭气专家,丰富的臭腺让它们在遭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卫逃生。本地人直接叫它“臭虫”,傈僳族则叫它“倮安”,它的特点是背部扁平,腹部呈立体的“v”字形状,口器呈喙状,适合刺吸,前翅的基部为革质,端部和后翅为膜质,身体呈棕褐色。夏天,“倮安”基本生活在半山腰一带,主要依靠吸食葛根等植物的花汁或藤汁生存,冬天则迁移到江边,隐藏在石头或是沙砾底,它不像螃蟹那样狡猾,掀开石头便可抓住,只要运气好,抓个百把十只没问题,拿回家就可以烹饪食用了。“臭虫”之所以被当地傈僳族人叫做“倮安”,顾名思义就是“翻开石头就能找到的虫子”。别看这“倮安”的“装束”不怎么漂亮,名字也不雅观,却是一道独具特色的美味食品。 据当地傈僳族老百姓介绍,用“倮安”来泡酒可以治疗“千倮哪”(傈僳族称胰腺炎为“千倮哪”),除此之外,把抓来的“倮安”在火塘里烧熟后,用火烧熟后的野胡椒、青椒以及在火塘边烤出香味的核桃仁、生姜,再加少许盐舂食,只要你能适应那种独特的味道,绝对称得上是一流的美味。 通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我们食用的“倮安”竟是中药里常用的一种药材,它的名字叫九香虫,因为富含九香虫油,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是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它的功效甚至在《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九香虫性味咸、温、无毒”,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效,常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元阳不足等疾病。 少数民族同胞食用的昆虫盛宴不仅天然,而且还是地道的药材呢,羡慕吧?本期编辑:曾志松尹雪松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