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怒族起源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2 怒族风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 怒族美食科普贴 咕嘟饭:原料是包谷面或荞面。先把一满锅水烧开,舀去一半水待用。将包谷面或荞面装进锅里,盖上锅盖煮。等水渗透包谷面或荞面后,用小勺搅拌,这时面粥会越煮越稠。之后把先前舀出的开水适量倒进锅里,盖上锅盖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这样做出来的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之后,回味绵长。由于在烹任过程中,会发出"咕嘟咕嘟"的面粥沸腾声,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咕嘟饭”。 漆油茶: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是他们待客的名饮料。 琵琶肉:琶琵肉腌制的具体方法,是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还要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 放置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况下,头年腌制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于腌制方法复杂,存放时间较长,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咕嘟酒: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沟通,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此刻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同心酒: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饮料,更是他们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他们的饮酒方式一般是边饮边聊。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已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因为只有喝了这同心酒,你才能算是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