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华万象 民族风采 民生动态 政策法规 多彩生活 最炫民族风 怒 族 1 怒族起源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2 怒族风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 怒族美食科普贴 咕嘟饭:原料是包谷面或荞面。先把一满锅水烧开,舀去一半水待用。将包谷面或荞面装进锅里,盖上锅盖煮。等水渗透包谷面或荞面后,用小勺搅拌,这时面粥会越煮越稠。之后把先前舀出的开水适量倒进锅里,盖上锅盖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这样做出来的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之后,回味绵长。由于在烹任过程中,会发出"咕嘟咕嘟"的面粥沸腾声,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咕嘟饭”。 漆油茶: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是他们待客的名饮料。 琵琶肉:琶琵肉腌制的具体方法,是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还要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 放置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况下,头年腌制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于腌制方法复杂,存放时间较长,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咕嘟酒: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沟通,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此刻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男子服饰: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僳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 女子服饰: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喜戴铜耳环,妇女喜挎自己缝制刺绣的怒包装饰并盛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同心酒: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饮料,更是他们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他们的饮酒方式一般是边饮边聊。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已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因为只有喝了这同心酒,你才能算是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3 怒族传统节日 (1)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 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2)吉佳姆节 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怒语译意,是过年之意。节期在每年秋收之后,一般要过15天。节日里,村村寨寨烤酒杀猪,歌舞通宵达旦。在节日期间,又以杀年猪后的头一天为节日最欢乐的一天。这一天,姑娘们打扮一新,身着绣有花边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串成的胸饰。小伙子们也全身新装,手持琵琶,曲调不断反复,曲意不断增加。人们伴随琴声翩翩起舞。屋里的老人们也趁酒兴大唱《酒歌》,祝福后代幸福成长。 4 怒族人物 李汉良:他不仅能讲述众多怒族民间故事,擅长吹拉弹唱,能写会创,截至目前,已搜集创作了《嘎瓦嘎普》、《家乡变了样》、《救月亮》、《怒寨情歌》、《赶乌鸦》和《孔雀舞》等近70多首怒族民间歌舞作品,其中《孔雀舞》和《怒寨情歌》在全州第六届农民文艺汇演中获一、二等奖,《赶乌鸦》还荣获省级一等奖,曾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汇演。这些殊荣,让李汉良在贡山民间文艺界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年5月,他被省民委、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音乐艺人”称号,是目前贡山县不多的几位省级民间艺人之一。 虐罗虐及:(生卒年不详)云南碧江怒族第36代祖。传说他有四子:长子拉黑,次子拉欧,三了拉穷,四子拉赊。今碧江八村的怒族为次子拉欧的后代,九村为三子拉穷的后代,七村的部分怒族为四子拉赊的后代。据说长子拉黑因出生后不断啼哭,按照怒族习欲必须迁居方能止啼,故迁至高黎页山以西的墨河、狄秀江一带居住。其后人与当地土着居民逐渐融合,子民繁衍基本居住两地。居墨河者称为“曼娃”,居狄秀江者称“逖秀龙”,至今已有27代,并发展演变为独龙族。是以今当地怒族和独龙族往来频繁,互称亲戚,关系密切。 还有文末彩蛋不要错过哟~ 答题方法看下图~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图文编辑:阿溦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