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10月14日,我从秋那桶出发,驱车到达了察瓦龙。我相信,到达这里的人比到达拉萨的人要少得多得多,虽然路况转好,但还是惊心动魄。为此,记录这一段文字以作自己的纪念,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普通旅游者向那些资深越野者的致敬。

从上面这幅高德导航图上看,丙中洛至察隅要绕一个大圈,走一千多公里的山路,但是其实两地是有直线的,路程也只是其四分之一,只是出名地难走,连高德地图都未能收录的这条路就叫丙察察。

这是丙察察的起点丙中洛,我们在此待的三天都是雨天,云雾缭绕的仙境,路却是难行

丙察察是一条线路,是被权威的越野俱乐部视为最刺激但又是最牛气的一条线路,因为它是进藏线中最艰险的一条路。

这条路起点是云南贡山的丙中洛,经过西藏东南端的察瓦龙乡,终点是西藏林芝的察隅县,故称之为丙察察,全长公里。

公里,这在高速公路上车轮只需要滚动两个多小时的距离,在崎岖颠簸、即使经过修缮大大改善后的山路上依然需要花出十几倍的时间。仅仅从丙中洛至察瓦龙一段不到30公里的距离,越野车就需要行驶至少三个小时,也就是说,平均时速是超不过10公里的。

这张网上借用的照片也许可以稍稍表现一下丙察察之路的苍凉和艰险

路难走,在丙中洛去察瓦龙的路上,曾经有一段是完全的土路,只要车行,扬起的尘土蔽天遮日,根本看不见前车也瞧不见来路,司机完全凭感觉驾驶,被称之为鬼门关。一骑出土,人就成了兵马俑。或者说,一个人除了土只能够看见两只眼睛了。

路艰险,全程的悬崖峭壁。这里崖高壁陡,坐车上根本看不见江水而只能看见江对面的悬崖。这里又多弯路,车拐弯时,只看见车直直地向悬空向对岸的崖壁撞去,而此时,除了祈祷则只能靠司机的技术和运气了。

我不是一个对山路陌生和恐惧的人。年轻当兵时每周都要去天童寺附近的太白山放电影,那里的路就是颠簸崎岖的盘山砂石路,坐在解放牌大卡车上,就是一路看着悬崖一路听着放映设备从车厢这头跳跃到那头颠簸着上山的。当时好像也并不怎么害怕。但是在这条公路上,绝壁的陡峭和悬崖的深度让我不得不双目圆睁,目不转睛,虽然知道于事无补,手心还是不禁捏出了汗。

我和妻子是从丙中洛出发的,司机就是五月我来秋那桶时结缘的那个怒族小姑娘(详见我的美篇《上海爷爷》)的父亲,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叫刘铭。

这是丙中洛的第一个景点:怒江第一湾。如果宽泛一点,也许丙察察的起点该从这里算起

雾里,曾经的茶马古道,在丙中洛至秋那桶的途中,被誉为东方的瑞士

丙中洛有贡当神山,有桃花岛和怒江第一湾,有雾里村和茶马古道。

丙中洛更有通往西藏的路,那是丙察察的起点。更加确切地说,这个路程是从被誉为“天上的村寨”的秋那桶村出发的。

我的丙察察之旅准确地说只能称之为丙察之旅,因为我只到达察瓦龙,在整个线路中只占有很小的一段。两天前在丙中洛遇见一个常熟小伙子,一路摩托骑行过来,花了十天的时间,他的目标就是穿越丙察察,他说,趁着还有一段路没有修好,抓紧穿越,不然路全部修好了,对于探险者的意思就不大了。

小伙子是冒险,我则是尝鲜。听说那段险路在察瓦龙与察隅之间,为了安全,我就定下了只到察瓦龙的计划。

这个常熟小伙子将单骑穿越丙察察,他告诉我们要趁着路还没有完全修好赶紧走一趟

秋那桶一直阴雨绵绵,我们盼着雨停,使得进藏的计划可以履行

天一直在下雨,即使只去察瓦龙,三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也是心里打鼓。到了山区你就知道,所谓路险不仅仅是崖壁陡峭,不仅仅是路窄颠簸,更是指路基垮塌、泥泞路滑、泥石流、飞石和流沙,而雨天,这一切的几率则成倍地增加。

五月来时,路在修,不通,现在通车了,当然是诱惑的。

可是这雨,淅淅沥沥从早晨起就一直下个不停。

不停地从手机上看天气预报,说中午12点雨停,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虽然知道这预报是整个贡山县的,未必适合丙中洛,更不必说秋那桶这一个小村了。但还是暗暗祈祷,希望能够成行,同时也做了如果雨不停则果断放弃的决定。

一切全凭天意。

12点,很准时,雨,果然停了。天意。

出发,一路上还是有点忐忑,反复地提醒司机小刘要小心,慢一些。

刚开始的路在云南境内,是新修的,很好开,不久就过了云南最西面的一个村麻马洛,来到了滇藏边界。

滇藏界的路修得很好,但是进入西藏后,就是砂石路了,这砂石路已经是新修的,以前全部是土路

除了这块”滇藏界“的标志牌,居然还有一块“外国人禁入”的招牌。为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跟云南境内的路相比,这里的路就算是差的了,而小刘却一边驾驶一边连连夸现在的路好多了,几年前他驾驶摩托带一个客人穿越去察瓦龙,回来后在床上躺了三天,说全部筋骨都被颠断了似的,直不起来了。现在虽然是砂石路,也有坑坑洼洼,但比起过去纯粹的土路要好得多了。

可还是遭遇到了土路,那是一段目前尚未修缮大约百来米的旧路,雨后的道路上到处是深坑,积水甚至可以埋过半个轮胎,虽然是四轮驱动,汽车还是怒吼着,摇晃着,跳跃着,歪歪扭扭地溅着几乎可以洗车的水花吃力地爬行着,在峭壁上,在悬崖边。只要打上一点儿滑,后果只有一个:车毁人亡。我感觉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即使此刻我坐在家里写字台前打这一段文字时,我依然能够感到当时的紧张和害怕。如果说,在里吾底,一旦发生情况,我还可以有20%跳车的可能,那么在这里,我就只能交给司机和上帝了。

车,终于过了这一段,我的衣服全部湿了,而且湿透了。

再以后,好像所有的路霎时间都成了康庄大道了。

这是老虎嘴,很像,但在我看来已经不怎么险了

砂石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村庄

这是入藏后看见的第一个村庄,叫松塔村。

一旦入藏,风景顿变。这里的植被开始稀少,人迹全无。村与村要隔着差不多十公里。

龙布村,入藏后的第二个村庄。

这里修路,车稍作停留,于是摄下了这张背着婴儿的藏族儿童照片

接下来就是扎恩村、阿本村、昌西村,沿途的峡谷比起福贡和贡山来要高得多,因此有世界第三大峡谷之称,这是怒江第几湾?

植被已经很少,四周渺无人迹,怒江从第一湾开始,已经弯了数不清的弯了

大流沙,是去察瓦龙路上必经的一处景观,也是一道险途,人称死亡谷。

这里坡陡,哪怕微微一丝风起,流沙被激活,初时烟尘微启,继而滚滚翻涌,最终带动砂石倾泄而下,轻者落下飞石砸坏车辆,堵塞道路,重者则会覆盖淹没整条道路和车队。因此,这里的规矩是严禁按喇叭和高声喧哗的。

壮观的流沙倾泻而下,可以覆盖公路,覆盖车队,覆盖它想覆盖的一切

但这里也的确是一道好风景。流沙主体呈金色,夹杂着紫黄橙蓝等色彩,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百米宽的气势和蓄势待发随时可以吞没一切的力量让你不得不驻足敬畏。

年轻的刘铭忍不住在自己的车前摆出各种pose让我给他和大流沙合影

你可以在远处造型留念,但是一旦挨近它,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姿态了。

先是停车不熄火,屏息仰望沙顶,看有没有烟尘。若有,则必等它落地而后行;如无,则立即挂档加速疾驰,以最快的速度通过。

路本来就不平,在速度下车更加颠簸了。我们左摇右晃、上跳下舞地通过了大流沙,就像躲过一个巨大的恶煞一般,看着刘铭脸上庆幸的笑容,我知道在当地的传说中这里有多危险,特别是有风的日子里。

今天无风,我们的运气真好!

左下角就是通过大流沙的路,大约百米,与流沙的巨大相比就像一根细绳

仙人掌,漫山遍野地到处生长着并且果实累累,看见这个,意味着察瓦龙不远了。

这里的仙人掌漫山遍野地生长着,以致让人有人工种植的误解

仙人掌长在砂石中,茁壮,果实饱满

小刘告诉我这是野生的。

他跳下车来,用纸巾裹着手给我们摘了几个,说里面的果实很好吃,像新鲜的猕猴桃。一尝,果然。

仙人果刺多,不仅容易扎上手指,更重要的是那些细小的绒毛飞进眼睛里就糟了。

刘铭在察瓦龙特意买了一副硬质的塑料手套,回程时下车摘了差不多一盒。摘取时,他还戴上了墨镜。

随便摘,不到一刻钟时间,小刘就收获满满了

这一盒果实,够他5岁的女儿、3岁的儿子和岳父岳母享用好几天了

登渠村和邓许村紧挨着,一看就知道靠近乡所在地人口密集度就高一些。四个小时后,察瓦龙终于到了,这是西藏最东南的一个乡,行政区划属于林芝市的察隅县。

在察瓦龙看到的怒江,与丙中洛的怒江相比显得苍凉许多

察瓦龙乡,西藏最东南的一个乡

老陈驿站是网上很有知名度的一家驿站

像丙中洛一样,很小的一条街,只是更加短一些,很安静。

走进这家驿站喝水休息,只看见满墙的旌旗和各种签名,都是跋涉者到达后的纪念,他们把自己的旗帜挂贴在这里,把自己的荣誉彰显在这里。

驿站的玻璃窗上贴满了各种徽章

到达是一种荣誉:各种各样越野者的旗帜

五湖四海的越野俱乐部

个人的涂鸦也是满墙满壁

老板似乎很喜欢看到跋涉者在自家的墙上涂鸦,这是他家最好的装饰和宣传。所以我也忍不住垫上椅子站立高处在墙壁上写下了自己的“到此一游”。

右上角的涂鸦,上海步行者,呵呵,有点冒充性质哦

老板告诉说,刚刚过去的节日里这里所有的地上都搭满了帐篷。

很壮观,但是真这样了,好像也就不怎么好玩了。

所有好玩的地方,得避开人流,另外,还得趁早。

下午四点了,我催着小刘回去,心里惦记着的其实还是那一段土路,我希望能够在天黑前穿越它。

同样的路,同样的悬崖,同样的颠簸,同样的流沙,归来时,发现已经没有来时那样害怕了。未知充满新奇刺激,已知则让人踏实从容。

但是,我只是走了小小的一段,如果是丙察察全程呢?如果那一段土路不是百米而依旧是全程呢?

去察瓦龙的公路大部分就在这样的绝壁上,当然,最危险的路段是顾不上拍摄的

这样的路,一直蜿蜒至察隅,我还没有走完

这样的路,我还没有经历

想到此,我岂能夸口?

唯有致敬,向那些曾经全程穿越的摩托侠和越野客,尤其是步行者!

这几个藏民是围绕梅里雪山徒步转山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他们走过我们车窗,向我们探过头来问候“扎西德勒”时脸上绽开的笑容,让人觉得信仰的力量,又觉得自己的微不足道

这支从香格里拉一路疾驰而来又奔察隅而去的藏民摩托队共16辆车32人,风餐露宿,他们的字典里应该没有艰险而只有敬虔。望着他们的背影,我脑海里只有四个字:一骑绝尘!

感谢阅读,喜欢就鼓励一下哦!

步行者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兰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