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 内容预告 云雾之中的石月亮 勇敢者的游戏 居家带娃的爷们 5月的高黎贡山 旅程中的心情 传说中的高黎贡山“天路” 初见独龙江 月亮瀑布 中缅41号界碑 DAY2 云雾之中的石月亮 ——图文 日暮乡关 福贡的夜雨一直延续到清晨,县城周边的山上,缭绕的云雾一直不肯散去,整理行装,在细雨中出发,前往今日目的地,独龙江。 怒江依旧在左手边奔流不息,早餐的米线和猪头肉让人在补充能量的同时也缓解了对天气的担心,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大山脉的共同作用,让怒江沿线的峡谷从来就不缺少雨水,虽然福贡是一个10万人的县城,但是却拥有着年度亿立方的水资源,这个数字的对比,也让这个边境县城,有了发展的潜力。 怒族和傈僳族的房子多在山间,竹木结构的高脚屋和瓦片屋顶,就地取材,和谐解决了生活和环境的矛盾,公路两边,多是汉族的村庄,但依旧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让初来乍到的异乡客,充满了好奇。 车子缓缓驶入一个坝子,坝子上方,是传说中的石月亮观景台。台上有石月亮的美丽风景介绍,传说中的石月亮就在我们对面高黎贡山山脉米的峰巅,是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据说在天气好的时候,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 只是下车观望了很久,山顶始终隐藏在云雾之中。也罢,也许是缘分未到,好在眼前除了看不见的石月亮,还有脚下看的见的怒江河谷大转弯。 拍拍照,在当地人的冷清小摊上挑点小石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仍不死心,将镜头再次地对准了山顶,就在这一刻,透过眼前的树影,山顶之上的云雾中,悄然出现了石月亮的影像,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喊道:有了,有了。 喊了好几声,觉得身后没有动静,放下相机一回头,几位同伴已经在越野车上了,赶紧跑过去,叫他们下车,可就在这去叫人的几十秒时间里,山上的云雾又开始汇聚,晚来的几位,只能借我机缘巧合下的照片,来一睹石月亮的风采了。 上车之前,跟摆摊的大姐攀谈,问问如何爬到石月亮的洞口,大姐说,从怒江边的观景台沿公路往北行至利沙底下车后,沿高黎贡山一侧的小路向上爬,大约走整整一天的路程后,在石月亮下的一个怒族村寨——米哦罗村。第二天一早,往峭壁上攀岩,走新修的栈道,不用多久,即可到达石月亮。虽然石月亮四周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但前面有三棵年代极其古老的枯树,若在此东望怒江大峡谷的江流云海及碧罗雪山日出,壮丽之极,不可言表。 云雾之中,能得一见已经给足面子,我们没敢赌自己的运气,只有把攀登到“月亮之上”的想法,存于心底,期待再一次的相逢。 怒江之右,福贡到贡山的省道 雨季将至,雨水充沛 云上的村庄 怒江拐弯,上方是石月亮 被云雾掩藏的高黎贡山 视线所及,俱为云海 刹那间的出现,石月亮 勇敢者的游戏 ——图文 日暮乡关 带着看见石月亮的喜悦,我们继续沿着怒江前行,车上的音乐还没听到两首,就听领队兼驾驶员二哥说:“到了”,说完,车子一个右转弯,开上了山间的停车场。 “兄弟,这段溜索,比较安全,咱们往后,没有比这个好玩的”二哥扔根烟给我,笑着说道,同行的朋友,在二哥跟我聊天的时候,已经准备上装备溜了。 30元一个来回,确实便宜,而且,对我这样体重比较重的客人,也没有说要加价,很让我感动,毕竟,经历过稻城亚丁骑马主动加被拒载、米堆冰川和四姑娘山不加不给骑之后,我每次参加项目,都为自己的“份量”而担心。 朋友们一个个嗖嗖滴溜过去,待我拍完照片,已经是最后一个。一起旅行的有几个损友,眼看着,必须上了,不然这事儿一路会被几个哥们当做素材,反复编排。 相机放下,坐上兜子,钢缆明显比别人下沉了很多,看着奔腾的怒江之水,心中一阵忐忑,“兄弟,这绳子没问题吧”,“没得问题”刚说完,负责带我的小伙子已经放开手刹、带着我沿着钢缆向着江心下滑,我不敢面对铺面而来的江水,赶紧回头,望着来时的方向,舒缓一下情绪,但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溜出过半,心情逐渐放松,才敢看脚下奔腾的江水,这才后悔没带着自拍杆给自己录一段,很快到了对岸,下去之后走到回程的溜索,比刚才,多了几分从容。 返回溜出的一瞬间,还是紧张,不过两秒之后,便开始体验眼前的风景了,也体会到了,溜出去的那一瞬间,不同的境遇和心情。 上岸,收拾装备,意犹未尽,但旅行有旅行的安排,远方依然是我们的方向,只是,在上车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涌起了一滴滴的满足感,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也算是勇敢者的游戏。 体验之后,才觉得,溜索就是怒江两岸最科学的出行方式 胡戈首溜 山丘随后 我一上去,钢索明显变形,感觉要掉下去,小哥安慰我说:以前两头猪都一次过了 居家带娃的爷们 ——图文 日暮乡关 玩过溜索,心情大好,上车,继续前行。窗外的山越来越高,气温也愈发舒适,开窗,让凉爽的风吹荡旅行的心情。 接近贡山县城,路边的村庄越来越多,开始出现傈僳族的文字,傈僳族是怒江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己民族的语系,一路看到不少,拍了几张,一开始以为是拼音,可是怎么也拼不出来,只好作罢。 车子在距离贡山县城20公里的江边遭遇了塌方,着急也没有用,于是下车,在村里晃悠。村子附近都是高山,一条瀑布从山涧流出,拉出白练,将下面石滩里的石头洗磨的如同玉石一般,若不是归乡已在万里外,我真有心思捡几块回去,因为看着照片,就让人心动。 拍完瀑布,在村里找找可以拍摄的人文,都说怒江边的女人大方开朗,可转来转去,见到的都是男人,而且还是背带着娃娃的男人,一开始以为是爷爷辈的,仔细一看,不像,刚好二哥在一旁散烟,我凑过去,打听起来。 原来,当地依旧保留着男人居家带娃、女人外出打拼的风俗,男主内,女主外,一开始,以为二哥在跟我们开玩笑,后来有意无意地问了带娃的男人们,确实,在当地,男人带娃是再正常不过的风俗。 堵车堵了许久,山丘在村里的山坡上发现了野草莓,个头不大却香甜的狠,不顾坡高路陡,摘了一把,分享给大家。 “阿丘,你这么有爱心,留下来吧,怒江的姑娘们,肯定很中意你”同行的姐姐吃着阿丘的草莓,开着阿丘的玩笑,笑颜如花。 此时,前方的车子开始发动,路,终于通了。 很像拼音的文字 路遇塌方 山间瀑布 瀑布下的水流和石头 山丘在山丘 野生肉肉 带娃飙车的男银(背着娃娃) 5月的高黎贡山 ——图文 日暮乡关 越野车没有在贡山县城停留,直接拐去了往独龙江的山路,山路渐窄,身边已无江水的痕迹,潺潺的流水声,正是源于5月中旬高黎贡山的雪山融水,这些小溪的流水,清澈舒缓,但用手触摸,却凉的透心彻骨。 高黎贡山,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早在心中存在了很多年,读书的时候,动物学和植物学的课本里,有不少篇幅都是要提到这座山的,因为这里的动植物种类实在是太多样了,人们常常说云南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其实,这句话最初指的就是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寒气逼人,山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脚的怒江河谷一年四季烈日炎炎。随着海拔和气候的改变,植被和生态也迅速改变,高黎贡山横亘五个维度,具有十分显著而罕见的植被和生态类型的垂直分布,在高黎贡山上,从青藏高原到中印半岛以及本地种属的动植物都可以见到,很多古老物种被保存下来。当年大学暑期实习,就有一组是到这里采集标本的,只是山高路远钱少,难以成行。 还有就是,当年看远征军的相关资料的时候,也难以绕过这座山,年卫立煌十万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在腾冲-怒江与日本鬼子大战的时候,高黎贡山是双发发生战斗最为惨烈的地方。滇西远征军扬名立万,也是源于这座大山。 只是岁月掩盖了太多的历史痕迹,我们眼前的高黎贡山,只有雪山、田园和美丽的风景。 怒江两岸人民多信天主教,高黎贡山脚下,村庄沿着谷地绵延,最显著的建筑,就是位于向阳山坡上的天主教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黎贡山-独龙江沿线的人民,和气友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路爬升,我们越过垭口,来到观景台,虽然高山杜鹃的花期已经错过,但依旧还是能发现盛放过的痕迹,再往前路看去,皑皑的雪山,正在面前,悄然出现。 山谷里的村庄 教堂 在山腰回望来路 枯树上的零星杜鹃花 特写 特写之二 美美的一丛,只能用照片留在心里 旅程中的心情 ——图文 日暮乡关 有一天,在忙完一上午工作的匆匆饭间,许巍的歌声悄然响起,让人想起除了眼前,还有远方;有一晚,一个人加完班,开车在凌晨的回家路上,秦昊和张小厚的《一个人的北京》,让顶着星光奔波的我,瞬间动容。 “你有多久,独自一人,不再去旅行?习惯下班,回到家里,冷冰冰的空气”,歌曲郎朗上口,却道出了城市生存中那淡淡的哀愁。 所以,对于绝大多人而言,旅行的心情,可能是最美最放松的心情了。 每一个人都用不同的人生境遇,但每一次共同的旅程,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心情,毕竟,纷扰复杂的红尘之中,活着,已经是一种修行了,那么,能有一段共同的修行,就是缘分。 旅行,不是炫耀给圈内的朋友,在相互伤害中来体现自己的幸福;旅行,也不是挥霍金钱,在地域差异之间寻找平衡;旅行,是一段寻找自我的过程,当你在米以上的海拔欣赏天地之间的风景,当你在惊险刺激中、雀跃自己的完整,当你,表达善意,收获祝福,当你,欣赏过别人的一生,旅行,也许,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结晶。 佛分大乘、小乘,人亦有为我、为他人;聚散皆是缘份,旅行,要的就是,缘聚时最美心情。 新识旧友 山高水长 敞开心扉 邂逅温情 传说中的高黎贡山“天路” ——图文 日暮乡关 据说这曾是高黎贡山最难走的一条路,当年十万远征军曾计划由此线路入缅甸,对日军形成合围之势,道路过于艰险,最终放弃。地图上,它在云南、西藏与缅甸交界的那个弯弯的小角上。把鼠标拖住,放大,再放大,才能看到短短的一条弧线。 可只有坐在每一个螺丝都拧紧的越野车上,才能发现那96公里路不是弧线,而更像一圈一圈的螺丝钉。二哥告诉我,在隧道通车之前,从第二个观景台到独龙江河谷观景台的23公里路,足有个转弯。 没有公路前,这条路人背马驮要走3天。有了公路,还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从土路到公路,它等了50年。从公路到开通隧道,结束半年封山,又等了15年。 这条紧紧贴在悬崖边上,最窄处仅两米多的公路,大胃口地“吞”掉近10亿元人民币。这一切是因为,路的尽头住着多口人。那里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唯一聚集的地方。 5月中旬,早已立夏,我们也是短袖短裤从怒江河谷一路奔驰而来,享受着限速20公里的舒缓,进入了传说中高黎贡山的天路。一路上行,由初夏转入到了初冬,气温持续下降,一来是海拔的上升使然,而来,山顶的积雪刚刚开始融化,路边,还不是出现累积了一冬的陈雪。 临近海拔米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一道冰雪长廊出现在眼前,长廊的顶上,积雪依旧,车子在长廊内部穿行,左手边是瀑布般的冰雪融水和寒冷的风。二哥说,以前独龙江要到6月后才能通行,一年通行的时间也就几个月,现在独龙江隧道通车之后,除非遇见雪灾,基本上能全年通行了。 “如果老路的积雪融化,你们能看到那些被冰雪石流冲垮的车辆残骸,以前,就翻眼前这座山,我都要靠运气”隧道口,二哥意味深长地对我说。 但路况良好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让我这样没有见识过独龙江公路之险的后来人,完全没有危险的感觉,只是将近7公里长的隧道,有些压抑。 在隧道中一路下行,海拔逐渐降低,气温也迅速回升,出了隧道后,我们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秘境—独龙江。 冰雪长廊远眺 冰雪和瀑布 返程同一位置 大雪冲断的,就是隧道未通之前的独龙江公路 接近隧道口 车子(三菱帕杰罗V93)行驶在隧道中 初见独龙江 ——图文 日暮乡关 除了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江的第一印象,更像是雪山秘境中的一条河谷。 从高处俯瞰,整个独龙江犹如一条青色的长龙,奔腾咆哮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一路下行,更觉山之险要,水如宝石,惊艳了眼球,慰藉了心灵。 独龙江乡新址依江而建,标志性建筑是独龙牛,标志性服装是本地人身上的彩色毯子。乡政府所在地孔当干净和安静的让我们惊讶,甚至我们都生出了一种来破坏安宁的不安。下午三点,入住酒店,稍事休息,我们继续深入秘境,沿着毒龙江奔赴传说中的钦郎当村,去看哈巴(月亮)瀑布、跨越中缅边境。 俯瞰独龙江,蓝的醉人 江水上的浪花 漂亮的波纹 看到这几个字,乡政府就到了 月亮瀑布 ——图文 日暮乡关 从乡镇府所在地到月亮瀑布,单程2个多小时,所以,我们预定了晚上8点半的晚餐,后来证明,这是相当正确的。 越野车沿着独龙江的河谷,在江边的亚热带雨林中穿行,芭蕉随处可见,路况相当滴颠簸,用屁颠屁颠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如果不是月亮瀑布和边境的吸引,这段路回程估计都有点受不了。 从乡镇府出来,大约20分钟车程,估计就7-8公里,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面全是民宿,很有特色,后来才知道叫做普卡娃村。村庄静静的坐落在独龙江边,典型的独龙族茅草屋,几乎一样的形式格局。从饭店老板口中得知,现在这些房子,是政府分配给普卡娃村村民的。每户村民都有两栋具有独龙族特色的新房,一栋是自家的安居房,一栋是旅游接待用的客房。 二哥说,下次再来独龙江,要在这个村里住一晚。 车子继续前行,在群山之间,独龙江畔,夕阳的映射下,有一美丽小村,名曰巴坡,据说是以前独龙江乡乡政府所在地,因为赶路,我们没有过多停留,过了巴坡不久,跨过一座简易的公路桥,江对面的山路更加曲折蜿蜒,绝大多数地方只能容下一辆小车经过,自驾需特别小心。 2个小时后,我们即将被颠的有些颓废的时候,终于抵达离中缅边境41号界碑最近的一个村落--钦郎当。独龙江流过钦郎当就进入缅甸,改称为恩梅开江,后汇入伊洛瓦底江。 过村庄,远远滴看到一条白练从山顶冲击而下,二哥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哈巴瀑布,也叫月亮瀑布、哈旁瀑布,据说因月亮是从山顶瀑布飞泻处升起而得名,尤其在有明月的夜晚观看最为壮观。当地人称“哈巴依称”,“哈巴依称”是傈僳语,意思为“月亮上掉下来的水”。看现在瀑布貌似温驯,据说丰水期时,瀑布从山顶飞泄而下,直达独龙江中,气势磅礴。 下车,休息,然后就是各种拍,一路以为此行就我们几位,没想到在瀑布下面遇见了十几辆车子,感受完瀑布之后,我们在瀑布下洗车,然后,去跨越界碑,祖国强大,没办法,说走就走嘛。 道路真不好走 路上没有几个村庄 过了老乡镇府所在地,新建设的桥 中缅边境最后一个村庄钦郎当村村民 花儿 二哥在拍 瀑布与车的对比 特写 大疆御拍摄 中缅边境41号界碑 中缅41号界碑的正面与背面 ——图文 日暮乡关 过月亮瀑布,将车洗的干干净净,继续前行5分钟,便是一条通往中缅41界碑的步行道。步行道和独龙江一起穿过但当力卡山就奔向了友好邻邦缅甸。此处谷深江窄,水流湍急,看样子江水也是急着出国。 界碑在钦郎当村南面,一条清晰的小路从旁边经过,这里是独龙江出国的最后一站。虽然41号界碑无人看守,不过,从这里出国给你办签证的是毒蛇猛兽,想当年,国军战士远征缅甸,最终在同样环境的死人山里几乎损失殆尽,你要是想从这里出国,就怕有去无回了。 所以,界碑附近也没有想象中的国门,更不用说重兵了,很好奇这样一个界碑,到底对面有什么? 两根香烟之后,从附近的村民口中,还是知道了这条路是通往缅甸葡萄县的小路,从年12月20日起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中缅两国边民通行的步道。小道四周古木参天。据说,缅甸那边山更深,林更密,路更险,过去6公里便是只有多人的缅甸日旺族木克噶村,每年马库村过独龙族传统卡雀哇节时,木克噶的保长、副保长都会代表村人前来参加。而他们步行到葡萄县城则需要八九天。 其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祖国强大了,边境,更多的是对于缅甸人的边境。 徒步前往界碑 啊,祖国 中国那么好,你就别想跑:) 遇见河北的老年边疆行朋友,人老心不老, 我们佩服他们,他们却说:开心,要趁早! DAY1: 秘境之旅.滇的藏1:从春城到怒江 NEXTDAY3: 秘境滇藏3:从独龙江到丙中洛 (预计更新时间:.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