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怒江记》 作者:彭愫英 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12月出版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辖内的盐茶古道连接滇藏茶马古道和滇缅茶马古道,就像从古西南丝绸之路上旁生的血管,沉淀一方厚重文化。《怒江记》以非虚构散文方式,以盐茶古道为主线,讲述怒江州百年历史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展示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抒写一方风土一方人文,讴歌民族精神,揭示个人命运与怒江红土地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关系。《怒江记》立足怒江,以反映“一带一路”沿线社会历史文化为宗旨,描写怒江历史变革中人文变迁,国家对西部扶贫力度加大后,人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变化巨大,歌颂劳动和劳动者,赞誉怒江人坚贞如石的品格。 《怒江记》共有25万字,分“上篇”、“下篇”两辑。“上篇”有19篇散文,以盐马古道为线索,多方位反映怒江州产盐之地兰坪县的社会历史文化;“下篇”有16篇散文,以茶马古道为线索,多方位反映怒江州边境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的社会历史文化。 《怒江记》自序:爱在故土 作者:彭愫英(白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交通史上记载公路开通的时间是年。随着剑(川)兰(坪)公路开通,宣告自治州结束没有公路的历史。但因边境线长,偏僻、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贯穿境内的条条古道,有的至今还走着马帮和行人。辖内四个县,除泸水县、福贡县外,兰坪为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贡山为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县有盐矿,因此,在兰坪县境内的古道,被称为盐马古道,在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境内的古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盘缠交错在怒江大地上的条条古道,连接滇藏茶马古道和滇缅茶马古道,属于古西南丝绸之路南线。盐茶古道记载怒江人走夷方的艰辛、记载怒江古今变迁及人文变化,沉淀一方历史一方文化,展示多民族和谐共居地风貌,彰显自强不息的怒江精神。 我的文字与怒江盐茶古道结缘,纯属机缘巧合。年5月,我到拉井镇富和山游览。在阿明伍嘉发现者赵荫孙陪同下,我们从四十里箐走向富和山弥勒坝。赵荫孙以自己乳名“阿明”命名所发现的植物五加属种,即阿明五加。他参加了年4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创新医学大会,捧回世界创新医学大会组织委员会授予“阿明五加”基础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杯和勋章。赵荫孙在植物研究和考察中,与富和山的彝族人结下深厚友谊。我们同行富和山,他一路给我讲解植物学知识。在他的指点下,我见识植物绞杀现象,五加科乔本植物和卫茅科藤本植物绞缠攀树生长,把寄主树杀死,藤本植物变成藤木植物,作为新生的树伟岸在森林里。我们在四十里箐植物绞杀再生的树下小憩,就植物绞杀现象闲聊。他诚恳地对我说,富和山的彝族人值得一写,请你为他们写一部小说吧。当时我对盐马古道知之甚少。写小说一事,我虽然在口头上答应,但没当真。 在富和山生活了一个星期后,我深深喜欢上了这块山明水净、风景秀丽的地盘,喜欢上了彝家火塘的温暖、苦荞的清香、酒的醇厚、山歌的悠扬。同依一座山,山头上居住着富和村彝族人,山脚下居住着期井村白族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相同的是民风淳朴。面对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和隐没在森林深处的古道,我萌发写作《盐马古道》一书的心愿。我的想法得到拉井镇政府的支持。 我背包走上盐马古道,采访范围为拉井镇。我以拉井盐厂为中心,徒步从拉井街辐射出去的条条盐马古道。随着对盐马古道的深入了解,我越发意识到,挖掘沉淀在古道上的文化重要性和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迫切性。 《盐马古道》出版后,我在一个僻远的小山村里不经意撞到村民读《盐马古道》的情景。中年妇女向两位年老的人读书中内容。老阿爸的身边卧着一条狗,好像也在安静地听着。老阿妈与我有一面之缘。听着两位老人发出会心的笑声,看着老阿妈要过书捧着,仔细观赏文章中插图的憨厚神态,我欣慰地笑了。 《盐马古道》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决定再次行走盐马古道,为已是耄耋之年的盐工、马锅头建立文字档案,对民俗文化、古今变迁里人文情怀作深入调查。我的视野不再局限在拉井镇,而由拉井扩展到兰坪县,再扩展到怒江边三县。再次行走盐茶古道,我的目标明确,写一本有关怒江州盐茶古道的书。 多年前,我读艾芜《南行记》时想,有朝一日也如艾芜一样行走,写一本《怒江记》。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家人支持下,我自由行走在怒江州盐茶古道上,写作《怒江记》的想法更加强烈。我的职业是老师,每年有寒暑假。我利用假期之便,一次又一次走上盐茶古道,徒步崇山峻岭,深入乡村采访。当年的盐工、在古道上行走的马锅头和背夫,如今存活于世的为数不多。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怒江盐茶古道的页码。我前脚采访老人,后脚他们就可能辞世。与死神抢时间的感觉,令我步履沉重、心灵憔悴。出于对怒江的热爱、对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紧迫感,我与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 朋友曾为我的散文集命名《驰风沐雨》。随着时间推移,我觉得这命名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总觉得缺憾什么。朋友再为此书命名《怒江记》。然而以“记”命名的书太多,名流如织。我不是一个喜欢跟风的人,但转念一想,写作《怒江记》是我多年夙愿,不觉哂笑,《怒江记》得以顺心愿诞生。 怒江,不仅有走夷方和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艰辛,也有片马抗英斗争和滇西抗战中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还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居、共同建设家园的坚定步伐、乐观美好的人生态度。怒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历史上有著名的杨玉科、勒墨夺扒等民族英雄。在怒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节日、风俗、人事,人的精神及内心信仰、地域性和民族精神,在时代变化中呈现不同状态。怒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学富矿。多少题材藏在深山人未识,有待挖掘和创作。 创作《怒江记》,我的思路和宗旨明确,以怒江州盐茶古道贯穿始终,穿插真实人物经历(包括自己的采访经历),展现丰富多彩的怒江社会文化生活、触摸怒江灵魂,揭示如大山般屹立、如怒江般长流不息的民族精神。于世事变迁里,深切感受生活在怒江的老百姓的朴素感情和勤于劳动品德的美好情怀。丑陋与美好、痛苦与欢乐、人性完整与缺失、民族文化传承与抢救的迫切、人与自然关系、行走中的深思与领悟、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多角度展示丝绸之路南线怒江一带的文化魅力,展示民族情怀,讴歌民族精神。 行走和写作令人思考,不知不觉里,我捡起搁置在四十里箐的心愿,让饱蘸民族情谊的故事,在一棵植物绞杀再生的大树下落地开花。伍嘉是我在行走盐茶古道中构思的小说人物,尽管以彝人形象出现,但涵盖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各族人民美好情怀。这是故乡山川万物在我心胸里孕育的形象。伍嘉的构思随着《怒江记》一书写作落幕趋于成熟。沉溺在故园情结里,难以自拔对伍嘉的热爱,于是就有了我在富和山雾湖边看到伍嘉骑马而去的幻影,就有了盘坐在碧罗雪山峰巅的悬崖边时从一地荒凉里向着自己走来的伍嘉幻影。 我想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伍嘉。这个在我意念里存在的人物,如影子一样与我同行盐茶古道,在我写作《怒江记》异常艰苦时期,他成为内心向往和渴慕的远方,承载我的心灵碎片。我情不自禁跟彝人年树发大哥讲起赵荫孙医生的心愿,把构思的故事提纲简单地说了一下,说到彝族哨长伍嘉与白族背盐女茅妹的爱情故事,我内心奔涌的情感,如碧罗雪山圣洁的清流。 “你这个故事有原型哩!”想不到年大哥如此说。他给我讲起了发生在盐马古道上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盐路山哨卡上当哨长的彝人,与一位背盐巴的白族姑娘真心相爱。可是有一天,白族背盐女失踪了,再也没出现在彝人哨长的眼眸里。彝人哨长找不到心爱的姑娘,痴情的他为此胸脯裂开三条缝,彝山最好的草药止不住哨长胸脯上奔涌而出的鲜血。道法高深的毕摩作法,费尽毕生本领,也挽留不住哨长年轻的生命。 行走在原始森林里,听着年大哥讲述彝山凄美的爱情故事,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滑落脸颊。实际上,我已经不止一次为胸膛里孕育的伍嘉哭泣。在一个有着红月亮的夜晚,我坐在玉屏公园木栈道上,面对雪邦山,想象茅妹从四十里箐往彝山走去,要到神树那儿为心爱的彝人阿哥祈福。 “你怎么了?”年大哥关切地问。我擦掉眼角的泪珠,不好意思笑了,回答说那是高兴的泪水。想不到自己胡乱构想的小说故事,居然与在盐马古道哨卡上发生的彝族哨长与白族背盐女的爱情故事相似。虚构的小说故事有原型,这意外的惊喜,让我快乐得就像拉井上空飞翔的燕子。 “光写爱情故事,小说是否显得单薄了?”年大哥直率问。 “与滇西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写。”我笑着说:“人是社会的人,爱情再美好,不可能真空存在,脱离不了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这还差不多。”年大哥笑了。 散文集《怒江记》和小说人物伍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怒江记》,就不会有伍嘉;如果没有伍嘉,就不会有《怒江记》。 于行走里,真切感受老百姓坚韧如山的性格和乐观如溪流的生活态度。他们朴实地认为,无论在任何年代,只有勤于劳动,日子才好过。他们没有抱怨,只有感恩,因为农村政策越来越好。这份好,让他们的劳动更有盼头。我印象最深的是期井。我第一次到期井时,村里没通电没通自来水,隔一个学期我再去时,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品读盐茶古道,等于品读怒江近百年历史,不仅品读古代近代的走夷方历史,还品读现代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建设、数字化建设等。老百姓是可爱的,也是真诚的。我在盐茶古道上行走,得到父老乡亲支持和关爱。他们对盐茶古道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我的行走和写作是为他们做事,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关心,得到他们信奉的神灵的护佑和庇护。无论在中村玉皇阁、还是在期井雪山太子庙,他们虔诚地为我祈祷,希望神灵护佑我,行走平安顺利,生活顺心顺意。 我在日记里记载了拉井山神庙开光仪式中一个有趣的插曲:“石刻的山神像安坐在新宅子里,坦然享受各色供品和供香。见我脖挂相机、肩挎摄影包、拿着采访本记录,几位老阿妈围了过来,一脸严肃地盘问我是何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到拉井干什么。我微笑着一一回答。白族人忌讳在庙宇给神灵拍照,回答了老阿妈们问话,我赶紧声明,我没有拍摄山神,只是拍摄了一张山神庙外观的照片作资料。几位老阿妈眉眼已荡漾笑,由衷地对我说:“你是《盐马古道》一书的作者,拉井欢迎你。没事的,随便拍。你写的是咱盐马古道,你为我们辛苦,山神老爷不会怪罪,只会保佑你……” 盐茶古道上,无论清朝和民国,盐工、背夫、马锅头故事,就像汗珠和盐渍铺成的碧罗雪山鸟道,苦歌充斥在日子里,沉入古道中。“嫁人莫嫁赶马人,处处留下冷火塘”,兰坪县流传的《盐马情歌》道出赶马人的艰辛和走夷方的不易。盐茶古道上,现今建设家园的步伐鼓舞人心,充满希望和奋进。人心因怀有为建设家园舔砖加瓦的责任而快乐甜蜜。盐茶古道上,我的思绪穿越古今。我的文字不否认怒江贫困,不否认较之发达地区来说怒江相对落后,但怒江人的生活基调昂扬向上,生命就像溪流一样载满快乐。 盐茶古道向我开启一扇天窗。我融入地方风情里,历史的深邃目光让我痛感人生荒芜。根植在骨子里的故园恋情引导我深思,壮美山河引领我放声歌唱,人文情怀引诱我寻找爱的根源。人在路上,于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里生发大爱,逐渐抛弃小我。融入老百姓当中,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灵魂浸透泥土芳香。被老百姓放在心里,爱就在不经意的关心和言语里一地流淌。翻读徒步盐茶古道日记,文字记载的场景可见一斑: 我放下笔记本,从摄影包里掏出相机,征求张发生老人意见,想给他拍照留资料。想不到他对此敏感万分,站起身来就让人送他回去。无论我怎么挽留,怎么保证不拍照片,也无济于事。村里人做思想工作也不起作用,张发生老人执意要回家。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只好送他回家。目送隐没在夜色里的背影,我待在山村微冷的夜风里,对这位老马锅头的采访没有尽兴,感到遗憾万分。 “小彭,小彭。”旁边响起了亲切的招呼声。 循声望去,但见一位60多岁的男子,坐在厨房门旁一块木柴上对我微笑。望着似曾相识的脸,我想不起他叫什么。 “小彭,你记不得我了吗?去年四月,村里姐妹们陪你到雪山太子庙,回村里时你们到我家……” “啊,我记起来了……大哥,您和家里人好么?”我激动地问。 “好,好。”他激动地连连答应。 这是张炳全大哥,62岁,马锅头之后。他说,小时常听父亲讲在盐马古道上赶马帮的故事,但现在记得不大清楚了。记忆里非常深刻的是父亲讲到的一次土匪抢劫,连衣裤也不留。 期井雪山太子庙上有一条背盐人走出的山峦小路,在生存险恶的状态下,老百姓中自然就流传人与神互相帮助与和谐相处的神话故事。雪山太子救助穷苦背盐人,在山峦上变出一潭清水,解决背盐人吃水难的问题。期井村的六位妇女陪同我登雪山太子庙,这座因盖有雪山太子庙而得名的山峰,我们前往时正是杜鹃花开时节。鸟语花香,山歌飞扬,我一路行走,一路读期井村妇女们的淳朴和美好。雪山太子庙行,张炳全大哥的女儿也在其内。他的妻子留在家里给我们准备晚饭,他是妻子的助手。 夕阳西沉,我们踩着最后一抹阳光走进张家大院。说是大院,其实也是两层上下各三间的木楼结构瓦房,典型的白族建筑,木雕镂花窗户,青砖镶边土墙。木楞房建盖在正房侧面,从洞开的门窗里飘出阵阵肉香。张大嫂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后,忙着炒菜去了。张大哥忙着泡茶招待我们。张家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收拾清爽。引人注目的不是电视接收锅盖,而是房子右面的菜园。菜地由篱笆围着,菜花上飞舞采蜜的蜂儿。菜地边,果树开着白的粉的花。杨益花介绍说,村委会打算扶持张大哥家成为大棚及地膜蔬菜种植样板户。对于在澜沧江畔长大,来自被誉为兰坪县鱼米之乡的我来说,这样的菜园司空见惯,但在高寒地带期井极少见到,显得稀奇。菜园里蔬菜品种不多,塑料薄膜、矮矮的豆荚架,在期井村让我感到别样亲切…… 我接受朋友邀请到拉井玩,不料富和山行让我情不自禁拿起笔写下一组散文,由此拉开写书的序幕,以书起步,走上追梦文学的道路。在行走和书写里,我不断成长,灵魂蜕变,不再沉溺小家碧玉似的怨怼。我没有逃避文字的挑战,心灵皈依文学,为着美好而承载痛苦,甘愿孤独和清贫,躬耕在文学园地里,只想人生活得美丽,让文字感染更多心灵。 追风逐梦文学圣殿,所走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颇多坎坷和苦难,曾经消沉曾经恍惚。走过磨难,心胸变得大度,根植故土的爱变得大气。美好情怀支撑着我熬过了文字人瓶颈期,从退却中站立起来,内心漫溢对红土地的热爱,心不再软弱地疼,不再软弱地哭,意志变得坚韧。 尽管写作之路是一条异常艰苦的路,但文字让我感到温馨和快乐。故园文化因子在字里行间游动,我在如水波纹里找到依恋的影子,虔诚忏悔,发出心声:“这份啰嗦撒布在通往听命湖的路上。穿过红树林,脚步从大树杜鹃红如血脉的树干上踏过,心柔软地忆起行走碧罗雪山鸟道。在碧罗雪山峰巅,从一地荒凉里向着盘坐在悬崖边的人走来的影子,海市蜃楼的景象再现一位多年行走在怒江盐茶古道上的女子不屈服命运摆弄的心志,在世态万象里抒写追风逐梦的美好情怀,安静地用文字歌唱和谱写故园恋情,盘桓在心灵的爱只有碧罗雪山神灵知道。尤其月华朗朗的夜晚,难以控制跟你讲述碧罗雪山鸟道、风口的欲望,跟你讲述地处丝绸之路南线的怒江州盐茶古道上走夷方的故事。”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