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是人们心目中的“秘境”。境内迅速急转而走咆哮着的怒江大峡谷、终日云雾缭绕着神秘的高黎贡山,还有世外桃源丙中洛、瑞士田园雾里村、景色秀丽的秋那桶、时光定格的知子罗......其实,怒江最美的不仅是风景,还有人文。怒江最美的风景是人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怒江州内主要聚居着僳僳族、怒族、独龙族,此外还有白族、汉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僳僳族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僳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别具风情的民族服饰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和而不同的宗教信仰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惊艳世界的多声部合唱傈僳族擅长多声表现手法和喉部颤音润腔。民歌的多声部几乎都在领唱之后出现,不仅有二、三声部,还有四声部的合唱。怒江地区傈僳族在演唱民歌时,常用喉部颤音润腔,这种独特的颤音形成傈僳族民歌特有的演唱风格。脱胎于生产生活的舞蹈傈僳族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傈僳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一日成屋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小竹楼。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特别的风俗“上刀山,下火海”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堂得,意思是爬刀节。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是将36把利刀捆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男女混浴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僳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在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这“澡塘会”了。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江沙埋情人是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阔时节“阔时节”是傈僳语音译,即“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这期间正好樱桃花开,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同心酒福贡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傈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怒族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服饰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宗教信仰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音乐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舞蹈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民居怒族民居的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头顶房。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营建时,在在挖平的地基上凿洞后竖上数十根柱子,中间系用三根撑天柱,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者竹篾笆。柱子四周均用篾笆捆勒加固。房顶均用茅草或木板覆盖。这种房舍一般不设窗口。特别的风俗仙女节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这时候,也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要为仙女献上一束束杜鹃花。桃花节据当地老人讲桃花节,主要是祭祀怒族先祖白玛。他们一般用炒面做一个白玛塑像,用鲜艳的桃花装饰,祭祀后扛到当年白玛跳江的地方投入江中。独龙族独龙族,中国人数最少的一个神秘民族,人口只有四千多人。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根据分子人类学的检测,独龙族是中国境内和汉族血统最为接近的民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服饰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僳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宗教信仰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独龙族人民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音乐独龙语中“门租”是对各种民间曲调的统称,而“门租哇”则是对歌手的称谓。独龙人常用舞蹈和歌唱来表达喜怒哀乐和生产、收获、狩猎、建房、婚庆等事件,民歌曲调质朴淳厚,节奏自由多变,风格独特,许多神话和故事都藉由“门租”而世代流传。民居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特别的风俗黥面遗俗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开昌瓦”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该节日名称为“卡雀哇”节,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普米族普米族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兰坪县。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普米人普遍兼通汉、摩梭、白、纳西、藏、彝等周边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他们又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宗教信仰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音乐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可以译作名词,指某一歌种的名称。“哩哩”类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中和在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上演唱。“格黑”(有些地方称‘啯’)译作汉语即“唱”或放声唱之意,也可以译作歌名运用。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称这类民歌为“吉哩哩”。民居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特别的风俗“不落夫家”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独特的丧葬习俗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进行探视,人去世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鸣枪放炮,吹牛角报丧。同族人闻讯赶来帮助料理后事。先以樟脑树皮加香料煮水净身。然后用酥油、盐涂抹尸体,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箩中,存放于后室,择日发丧。成丁礼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交通前往怒江可以有几种方式供选择1、昆明坐汽车直达怒江(六库或贡山);2、昆明--保山--六库(昆明至保山可坐飞机);3、昆明--大理--六库(昆明至大理可乘飞机)。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交通指南六库开往怒江各地的客运班车很多。永平(岔道口)—六库,柏油路,路面较好。六库——福贡,柏油路,较好。福贡——贡山,柏油路,路面较窄。贡山——独龙江。隧道已经畅通贡山——丙中洛,柏油路。丙中洛——秋那桶——西藏(尚未完全竣工)。昆明——六库,每天有七八趟夜班卧铺车。正点在清晨可到。大理——六库,车多三至六小时可到。六库——福贡,贡山,中巴车,半小时一趟,一般中午之前有。贡山——丙中洛,中巴或面包车,停车点问下当地人就知了,坐满人就走,一小时左右车程。丙中洛——秋那桶,可坐11公里,车为面包车或其它车辆,文章转载自食尚云南(nan)幸福独龙









































白癜风哪治的好
白癫风专业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