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深处的香格里拉,将走向何方 文图丨周伟 国家河流系列 说到怒江,就不能不提到周伟。年以来,他曾十多次进出怒江大峡谷,组织捐助、徒步、拍摄、探秘……每一段经历,都独一无二。下面是他和怒江的故事…… 我和怒江相识于地图。然后我坐上火车,坐上汽车,一路西行,直到此刻。江水滔滔,他们终于也抵达此地与我相逢。桥下的浊浪,来自北方的高原,去往南方的大海。 ▲ 音乐专辑《来自怒江大峡谷的赞美诗》 演唱: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老姆登教会唱诗班 指挥:拉宝 录音:周伟 怒江,一部迁徙的传奇 知子罗之“废”,是怒江人迁徙史中的一个转折。而这个迁徙之路中曾经的美好家园,从繁华中淡出,却并未彻底沉寂。人来人往,它已成为徒步旅行者的天堂。 知子罗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村子,当地人仍然习惯叫它“碧江”,它也是众多旅行者传说中的“废城”。(摄影/陈春石) 在解放前,知子罗就是碧江设置局的所在地;解放以后,怒江州的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了这里,知子罗就此变身为碧江,成为怒江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70年代,虽然州府搬迁到现在的六库,但知子罗依然是碧江县的县府。 年9月,连续半个多月的大雨,彻底改变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村落的命运。专家勘测发现:碧江县城内有三组滑坡梯,内部结构复杂,县城处在风化带、地震带和滑坡带上。这个结论直接导致了年碧江撤县,将原有辖区分割归属泸水和福贡两县。 如今的知子罗,依然保持着30年前碧江县城的格局。原图书馆是一个3层八角楼,兀立在村口,从楼上可以俯瞰怒江,于是被旅行者命名为“望江楼”。 村中所遗留的建筑,大都建于70年代,而知子罗的村民依然用当年建筑的所属单位来介绍自己的住所——什么“县委大院”“粮食局”“武装部”“新华书店”诸如此类,每一个城市才有的机构都成了“我家”,乍一听还真有点滑稽。我一直不解,这个地势并不平坦而且处在地质灾害层的小村子,何以在怒江历史中承载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呢?我在知子罗的朋友阿周为我解开了疑惑。从知子罗往东,翻过碧罗雪山,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澜沧江边的营盘镇。这条路一直是进出怒江的古道——兰坪的井盐、牲畜、日杂用品由此进入怒江,怒江的生漆、核桃等由此运出。这条交通线,也是古代怒族、傈僳族西迁进入怒江流域的迁徙之路中重要的一条通道。从知子罗通往澜沧江流域的故道仅仅是迁徙之路的中的一条,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烙印,我先后做了数次徒步旅行,包括沿怒江而上,进入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探访那里的怒族村寨龙普和松塔;由贡山县的白汉洛村出发,翻越碧罗雪山,抵达澜沧江畔的茨中村……年,我由贡山县城翻越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并沿江而下直达中缅边境。 虽然一般认为怒族是怒江最古老的居民,但在怒族的四个支系——若柔、怒苏、阿怒、阿龙当中,也只有阿怒支系(分布在贡山县北部和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和阿龙支系(分布在福贡县上帕镇、鹿马登乡和架科底乡)流传有创世传说。而研究和调查表明,这两个支系当中,也有一部分是早期迁徙而来的。即使是目前生活环境依然封闭和独立的“独龙族”,也是滇藏古道上最早的迁徙民。 独龙族纹面女 如今在怒江州超过一半人口的傈僳族,也是地地道道的迁徙民族。 傈僳族最早漂泊于青藏高原,亦属于古氐羌部落。史料记载,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开始,沦为农奴的傈僳族人,因不堪战乱与劳役之苦,从金沙江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抵达原碧江、福贡一带,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西迁。到20世纪初,傈僳族的十八个氏族已先后进入怒江。 翻过碧罗雪山往东走一程 就到澜沧江边 再从澜沧江顺江北上 就到达山格拉地方 你就会看见阿祖阿爷在的地方 阿祖阿爷会来接你 记住别走错了路 别走迷了路 …… 在傈僳族、怒族乃至白族的支系勒墨人当中,至今都保留有类似的指路歌,歌曲所演绎的亡灵回归之路,其实正是傈僳族、怒族祖先的迁徙之路。怒江,国内唯一自然流淌的大河 年,三江并流被认定为世界上生态最丰富和脆弱的地区之一,荣登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九十年后,弗朗西斯·金顿·沃德,这位外国探险家的发现,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金顿·沃德(FrancisKingdonWard)早在就来到中国,年开始进入云南探险,正是他发现和提出了“三江并流区域”的概念。 沃德在《神秘的滇藏河流》一书中写到:“在某个地点,三条河流相互间的距离当在80.5公里以内,中间的湄公河(澜沧江)与长江(金沙江)相距45公里,而与萨尔温江(怒江)相距32公里,这是世界地理上的奇观之一。”比起19世纪以来穿行此地的冒险家、传教士和科学家前辈们,洛克幸运地站在《国家地理》杂志这个平台上,将他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世界,他亦籍此而闻名于世。 “在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让探险家和摄影家找到动心和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我想不会是别处,只能在至今无人涉足的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的察龙山脉。这些深壑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把英尺(米)高的山峦切开一个个口子,使它们有道通向大海,形成三江并流的壮观。” 当约瑟夫·洛克(JosphF·Rock)提笔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的一幕,或许是当他率领“国家地理学会云南探险队”徒步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流域的那一刻。 ▲ 我们利用大比例尺地图经过实测,三江并流最窄的地段,东侧金沙江与西侧怒江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6.3公里,怒江与澜沧江最近处仅隔18.6公里。通过间距10公里的河流流向垂直参考线,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段的直线距离。地理公社绘制(点击图片看大图) ▲ 怒江干流左贡东坝段,这是怒江流域最为富庶的地方。 怒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云南高山深谷,经缅甸注入印度洋。 在西藏那曲唐古拉山南麓吉热格帕峰的脚下,冰雪融化的水滴相互簇拥着在野草间团聚,交融成了怒江最初的模样。从一开始,怒江就彰显了它的神秘和独特——藏族人称它为“那曲”,意为“黑色的河流”。这条江,夏若洪涛,冬如碧水,站在任何一个点,都难以勾勒它宏大的旅程——它在横断山脉中突然一个拐弯,撞击出这个逼窄的峡谷,如刀刻一般。 在西藏八宿、左贡县向南拐弯的地方,怒江海拔都在米左右;而抵达六库时,海拔却只有米,落差达到多米。其中,云南段的多公里,谷底至两侧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山脊的垂直高差也在米左右。 高耸的山脉,逼仄的峡谷,巨大的落差,造就了绝世的风景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年,怒江戏剧性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三江并流申遗成功和水电开发启动。 到目前为止,怒江仍是中国唯一一条自然流动的大河。怒江干流水电一旦开建,滔滔大河或将步雅砻江和澜沧江后尘。 ▲ 年1月,雅砻江锦屏一级电站正在紧张施工,设计坝高米,为世界同类型中第一高坝。雅砻江干流总共规划了21级电站。(摄影/李天社) ▲ 年8月,澜沧江小湾电站全部投产,总装机容量万千瓦。澜沧江干流总共规划了21级电站。(摄影/李天社) 根据规划,怒江中下游(干流松塔以下至中缅边界)河段将建成两库十三级梯级水电,总装机容量万千瓦。 可以预料,随着梯级电站里的一池池绿水逐渐取代壮阔奔流的三千弱水,怒江的美景,也将永久改变,甚至消失。 ▲ 石门关(摄影/李贵云) ▲ 雾里村(摄影/李贵云) ▲ 丙中洛乡日丹寨子附近的“怒江第一弯” (摄影/李贵云) ▲ 丙中洛(摄影/陈春石) 和美景一起改变的,还有世界野水圣地、白水天堂的美誉。 ▲ 从白水资源的丰富性角度讲,怒江大峡谷比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更具技术优势,可谓世界上白水的第一河流。(供图/小毛驴) 从年至今,已先后成功举办年、年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年皮划艇野水世界杯,年皮划艇激流回旋野水公开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国内外皮划艇爱好者欢聚此地,进行了一场又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比赛。▲历年参赛选手的精彩剪影十几年来,为了捍卫这最后一条没有大坝的河流,环保主义者与水电公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抗——这是一场史诗级的斗争,有好几次看似要走向失败,却又反败为胜。如今的怒江,江水肆意奔跑,波涛随心歌唱。 如果怒江依然不被打扰,如果有一天,你来到怒江,请你记得,在工业化进程摧枯拉朽的今天,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怒江,它依然是最初的模样。 摄影师手记 年7月,当我第一次到达怒江时,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六库向阳桥头卖酒的“女大王” 每一次离开怒江的时候,我都会回到向阳桥头。 “女大王”一年一年变得苍老,但她总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我来,她依然会盛情邀我喝酒,可是我的内心却再没有当初的喜悦和兴奋。越了解怒江,我的心中就越充盈着怒江的波涛,充盈着怒江的各色面孔,充盈着怒江太多的巨变和难测的未来。 时间如江水不会停滞,在浊了又清、绿了又黄的流转中,怒江却依然在时代的钟摆上摇晃——寻找平衡,企望美好。 地图 怒江旅行交通图地理公社绘制(点击图片看大图) 摄影师简介 周伟,做过厨师、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杂志主编,现为自由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主要作品:专题《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觉姆》;纪录片《碧江》;录音专辑《第七日——来自怒江大峡谷的赞美诗》;著作《钟摆上的怒江》《去往变的智慧》。 作品曾在大理、新加坡国际影会、凤凰国际双年展、丽水国际摄影节和三影堂艺术中心展览,获得多个奖项。 -END- 来源:徒步中国 编辑:和鑫丽、杨海漻 审核:和茜 温暖提醒: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头条号、官方抖音号已开通,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