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视频

一段岁月,

波澜壮阔,

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

穿越历史,

辉映未来。

沙瓦村民在收看《落地生根》

8月29日、30日22:00,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导演柴红芳率拍摄团队深入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拍摄的纪录片《落地生根》在央视纪录频道分上、下两集播出后,引起观众热烈反响,沙瓦村村民乐观向上、渴望改变命运的精神引发了很多观众共鸣,系列视频被网友转发,极大地激发了全州广大干部争当“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的精气神。

摄像师王童在出差地收看《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以我州脱贫攻坚成效为主题,历时3年多,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落地生根的主线进行拍摄,讲述了大山深处一群怒族村民在政府帮扶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故事。

沙瓦村第一书记、队长桑永华和安置点群众一起收看《落地生根》

得知《落地生根》播出的确切时间,29日晚,距离播出时间还有半小时左右,“主角”阿邓言、坡罗、李建华、李小二和其他村民陆续来到李建华家,锁定频道后,或站或坐,谈论着过去3年多和摄制组相处的点滴,忐忑又兴奋地期待着与荧屏上的自己“重逢”。“全国人民都看到我们了,真是又高兴又害羞。”阿邓言等4人的感受如出一辙;“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4人的感慨同样不约而同。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播出《落地生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现实意义。”沙瓦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桑永华告诉记者,得知《落地生根》播出时间后,他感慨万千,并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一起组织安置点村民收看。在他们看来,这是沙瓦村的大事,他们不想错过。30日晚,不待桑永华组织,村民们便自发来到安置点广场,早早地开启了“追剧”模式。“《落地生根》记录的不仅是沙瓦村脱贫攻坚的故事,也彰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第一书记,我一定带领我们的驻村工作队,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怒江州生态环境局福贡分局职工李忠妹是地地道道的怒族,她表示,能参与《落地生根》的拍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见证这段历史,深感荣幸和自豪。“每天的工作中,我能感受到摄制组的艰辛和不易,更能感受到勤劳、善良、羞涩、团结的沙瓦村民在贫困面前不等不靠的精神状态和对脱贫的渴望,看到全州广大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而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不管是摄制组、村民,还是驻村工作队,他们的精神时时激励我,让我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不能放松,要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好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李忠妹同时告诉记者,每次走在沙瓦的土地上,她的心情都非常愉悦,因为那里的美景总是让人陶醉。“这次《落地生根》在央视播出,更是让全国观众欣赏到了沙瓦的秀丽景色,相信将促进沙瓦的旅游开发。”

李柯娴在收看《落地生根》

“新闻前辈克服千难万险,一步一个脚印,用近4年的时间,只为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他们不愧是践行‘四力’的杰出代表,更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和不竭动力。”这个9月,即将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的李柯娴为出发前能看到拍摄家乡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而倍感自豪,不仅因为切身感受到新闻的力量,也因为“外界又多了一个了解怒江的窗口”。

导演柴红芳谈《落地生根》拍摄细节

柴红芳无疑是所有观众中最特殊的一个,“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得泪流满面”。柴红芳希望观众通过片中村民的变化、孩子的未来来展现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人民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让观众看到怒江的贫困现象,更看到怒江州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对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百姓的脱贫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作为纪录片人,能向世界传递这样温暖的故事,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沙瓦人民,让我和我的团队有机会记录这场伟大的战役。”柴红芳说。

怒江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陆娉婷

扫描上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