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村史馆里忆苦思甜

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地处怒江峡谷腹地,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怒族群众赖以生存的耕地大部分是25度以上的坡地。15个村民小组、户人靠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方式谋生,日子过的很艰苦。如今,这些奋斗故事被搬进了村里新盖的村史馆。

走进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村史馆,竹篾地板上摆放着竹背篓、竹粮筐、木桌子等怒族传统生活用具,竹篾墙上悬挂着怒族群众以往打猎用的弩弓、箭包和怒族乐器“达比亚”等。

和尚才和村里的老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到村史馆走走,在火塘边坐坐、聊聊天。

“60多岁了,享受到这么好的日子,全托共产党的福了。”搬迁户和尚才说。去年,和尚才一家6口人从高寒山区的“千脚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自己腿脚不便,在“微菜园”种些菜蔬,妻子到棒球扶贫车间务工,儿子和儿媳妇去珠海务工,生活来源稳定,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村史馆是乡亲们记住乡愁的地方,也是乡亲们告别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见证。”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说,村民搬下山后,会想念以前的房子和生活。县里帮助村里建设了村史馆,就是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乡愁”,懂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共产党,齐心协力,用自己的汗水和勤奋,建设好新家园,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你爷爷那一代人用的砍刀、锄头。这是以前我们居住的茅草房……”周末,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居民李二昌带着父亲和儿子到村史馆“忆苦思甜”。

丨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数据线加工厂

“以前,我们住茅草房,挖包谷地,一年辛苦劳累,也就吃个饱饭。现在,共产党让我们搬到城镇,珠海亲人帮我们盖了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学校,我们要永远记住以前的生活,记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李二昌说,建设村史馆,是一件大好事,不仅帮老人们把“乡愁”留住,还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村里的发展历史,知道祖辈生活的艰辛,知道共产党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明白自己将来要怎么做,怎么样为家乡建设出力奋斗。

李二昌搬迁到维拉坝珠海社区后,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到江苏无锡务工学技术,几年打拼,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自己也要争气,不能什么都要靠国家帮扶,要学技术、动心思。靠自己双手,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李二昌说,他正在动员十几个搬迁群众一起去外地务工,争取三四年后积攒一些资本回来创业。

除了建好村史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安置点还组建感恩宣讲团,通过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等各种方式,开展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发展变化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牢“饮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意识,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今天的怒江怒族群众,住进了楼房,走进了城市,彻底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小小竹篾屋里的故事反映出了怒族群众“饮水不忘掘井人”,一辈子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齐心协力建设家乡的美好夙愿。

本文转载于云南网,原标题《说村史忆乡愁,感党恩知奋进》。部分图片转载自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声明

——————————

转载自:云南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监制丨朱熙编辑丨苏怡汀

校对丨王玉制作丨吴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