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电独家」崔忠芳 村民们给对摄制组的评价是“啊包”(音),在沙瓦住了3年的柴红芳知道这是村民对摄制组最高的评价,就是“摄制组太厉害了”的意思。 跟柴红芳打电话约采访时间的时候,她正在怒江傈僳自治州州府六库买菜,准备上山。 她口中的“山”,是纪录电影《落地生根》拍摄地——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深居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山脊上的怒族村庄沙瓦。 自从年与这个村落结缘,蔬菜粮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城里人唾手可得的东西,摄制组都要来回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采买,再用马匹运回山上。 生活条件的艰苦,拍摄环境的艰辛,这个驻扎在大山深处的摄制组早在拍摄《落地生根》第一季时就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而今年已是第三年。 第二天早上八点,柴红芳如约接了电话。山上信号不好,通话多次中断。她正带领摄制组在沙瓦村进行《落地生根》第二季的拍摄。 “我们去的地方很远,可能你都无法想象。从北京坐飞机到昆明,从昆明转机到保山,从保山坐车到六库,从六库坐车再走一天,现在村里路通了,大概4小时左右能到村里……” 在她的描述中,那个遥远的沙瓦小村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那里有叠峦的山峰,也有美丽的星空。但她要讲的明显不是这些,而是在这样一个村落里,一群深居怒江大峡谷山脊上的勤劳村民,在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帮扶措施下脱贫攻坚的全景故事。 ▍地点选好、人物落位,故事拉开大幕…… 年新年伊始,央视新闻频道的纪录片导演柴红芳接到了拍摄一部精准扶贫纪录片的邀请,地点在云南。彼时,她才结束有关西藏的纪录片《穿山》的拍摄不久,刚腾出手来。 《落地生根》由广电总局牵头,央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在了解云南省各地扶贫基本情况后,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的策划周小力和柴红芳奔赴云南,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的李云亮会合,到昆明、红河、临沧、普洱、怒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对云南几乎所有贫困点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之后,他们锁定了红河和怒江。 同年3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带队到云南调研,并与云南省委宣传部沟通,最后,拍摄地点定在了怒江傈僳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怒族村。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沙瓦村更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这里远离城市,没有公路,没有网络,几乎与世隔绝。村里有户多人口,基本上都是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不足元,贫困问题突出,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同时,沙瓦村坐落在碧罗雪山之上,对面就是高黎贡山,与缅甸接壤,处在中国的“末梢神经”位置,是中国最边远的地区之一。这些都让沙瓦村极具代表性。 除了贫困,沙瓦村吸引柴红芳的还有很多。 说起“贫困”两个字,人们多会联想到“脏、乱、差”,可居于海拔米之上的这个村庄却非常整洁。这里与世隔绝,保持着原始村落的风貌,每周都要进行集体清扫,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垃圾;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并没有“等、靠、要”思想,他们勤劳善良,乡贤老者受到敬重,孩子纯真整洁,全村夜不闭户……这些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美德都深深吸引了柴红芳。 柴红芳发现扶贫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不是你想扶贫,人家就同意”,它需要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更需要百姓的配合和理解。 柴红芳把这种关系类比为恋爱,需要互相认可,政府的支持是外因,而要想真正脱贫致富,靠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努力和坚持。 在柴红芳的心底,最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是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德、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勤劳勇敢、热爱土地、相信并配合政府的决心;同时,政府也在倾听人民的声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不让一个农民兄弟掉队。 “这样的纪录片是记录一个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上,记录中国农村的风貌,展现中国农民的精神状态和骨气,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力量,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在她看来,有生命力的纪录片一定是见人物、见事件、见社会。只有把地点选好、人物落位,故事才可以拉开大幕渐进讲述,也才能讲得有根基。 ▍“最大的焦虑不是环境有多苦,而是担心片子拍不好” 从国道到沙瓦村有一条路,这段近6公里的陡峭山路要爬3个多小时,这也是摄制组后来经常走的路。有过18年部队生涯、当过兵也带过兵、身体硬朗的柴红芳没想到,以她的体力,在这里却遇到了挑战,“第一次没爬上去,实在是太陡了”。 第二次调研,摄影师安同庆爬上了山,他站在村里的高点给柴红芳通话,鼓励她一定爬到村里来,这个村庄的美丽不会让她失望。村民们得知从北京来了个摄制组,给他们送来了水,还有新爆的爆米花。看到这些,这个性格爽直硬气的女导演忍不住哭了。“忘不了那些米花香”,她在自己的白癜风治疗多少钱白癜风治疗普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