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简介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498647.html 文 「广电独家」杨哲 柴红芳把她的价值注入到作品上,16年间9部纪录电影,至今都充满了现实意义。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工作者?纪录电影导演柴红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她因创作《落地生根》《人间喜事》《挚爱一生》《中国村庄》《寻爱》《中国人的活法·穿山》《菊娘》《念想》等纪录电影而成名,日前又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激情·奉献·廉洁——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 这位低调的纪录片人,为什么能赢得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4月2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电影《落地生根》专家观摩座谈会暨全国首映礼上,当柴红芳再次含泪说出“中国故事,世界看见”的理想,现场观众无不动容,并向她致敬。 为实践自己这个理想,“不疯魔不成活”成为她的真实写照。 ▍生命中最难忘的4年 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电影《落地生根》由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出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摄制。该片将于今年6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该片由柴红芳团队历时4年创作而成,镜头聚焦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对准中国最深度贫困的群众,对准助力扶贫攻坚的扶贫干部,通过震撼心灵的镜头、鲜活感人的细节、典型人物的故事,真实记录了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的沙瓦怒族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命运,一步一步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全过程。 4年磨一剑,着实不易。而事实上,这并非是柴红芳团队首次创作时间跨度较长的作品。 反映中国二代农民工爱情故事的纪录电影《寻爱》也用了4年时间来创作。拍摄《中国人的活法·穿山》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米的高原上待了两年半。 “慢式匠心”已然成为他们的创作常态。“对于这种纪录电影,国际团队还有坚持20年的,咱们坚持4年,不算啥。”谈及此,柴红芳说,这是职业操守、理想、信念对自己及团队和作品的要求。 完成《中国人的活法·穿山》之后,年初,柴红芳被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点将”,担任《落地生根》的导演。 该片的拍摄地在云南。在了解了云南省各地扶贫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团队到昆明、红河、临沧、普洱、怒江等地作了实地考察,在对云南几乎所有贫困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后,他们将拍摄地点定在怒江。 同年3月,高长力率队到云南调研并与云南省委宣传部沟通,最终将拍摄地点定在了怒江傈僳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当年5月,柴红芳团队来到了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海拔米的匹河怒族乡沙瓦村。 “为什么选择这个村庄?”柴红芳解释道,这个村位于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代表着最贫困群体的故事和扶贫政策落地的故事。“村里的元素很多,有建档立卡户,有非建档立卡户,还有怒江峡谷最美的村庄。”它的这一非典型性也拓宽了纪录影片的创作空间。 团队早已预计《落地生根》至少要有4年创作时间,但是面临的重重挑战却超乎他们的想象。 柴红芳从年开始拍摄纪录电影,那时她就知道做纪录片既艰辛又枯燥,而且纪录片拍摄周期长、回报率低,但18年的军旅生涯给了她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作风,她甚至因此在业内获得了“大侠”的称号。 即使如此,《落地生根》那种“孤独的创作”也曾让她心生退意。 要知道,在修路前,只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从山下的国道通往沙瓦村,即便是当地村民也需爬3个多小时的山才能进村。 第一次,柴红芳没能爬上去,山实在是太陡了。爬到山顶的摄影师安同庆通过电话鼓励她“沙瓦的美丽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后来经过7个多小时的走走停停,她才终于到了村里。 在村民的帮助下,摄制组在一所废弃的小学校落了脚,三张旧书桌、几条长凳便成了摄制组的后期工作室。拍摄设备在全村村民的帮助下,用背篓背,用马匹驮,一趟一趟被运送上来。 “生活很狼狈,工作很艰辛。”村里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这支12个人的摄制团队。屋顶漏雨,窗户漏风,蚊虫的叮咬让人难以忍受,被子几天不晒就会发霉变硬;全村只有一个公共厕所,洗澡成了奢望;生活用品全靠马匹驮运上山,网络是摄制组与当地移动公司沟通后才解决的;多数村民性格内向,不会讲普通话,不喜欢吃饭等日常生活场景被拍摄…… 面对种种难题,柴红芳当天夜里就给摄制组成员打了“预防针”:“现状就是这样,往后还更艰难,想打退堂鼓的现在就可以离开,过了今天,谁也不准提走的事!” 柴红芳也透露,团队所有的人在这次创作中都受过伤。她在年因滑倒摔断了左胳膊的肱二头肌,在昆明做了手术后又发生了黏连,整整3个月不仅不能活动,而且疼痛难忍,穿衣吃饭都是问题。“那段时间对我打击很大。” 柴红芳一面开解着自己,一面也一遍遍安抚着团队,告诉他们“我们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意义非凡”。 其实,柴红芳内心是有压力的。“我为什么流泪?有时候觉得太难了。”一方面,她作为主导者,是否在现场直接影响着团队创作氛围;另一方面,《落地生根》的主要人物是扶贫干部、老百姓,“我特别紧张,需要把国家政策吃透。” 于是,从国家到云南省再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后落实到村,柴红芳做到了对每一个层面的政策谙熟于心,成了脱贫攻坚相关文件的“明白人”。 可是,如何把它变成故事?“我最担心的,还是如何把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拍好。”越深入村民生活,柴红芳越希望把他们鲜活的面孔展现给世人,越期待把当地脱贫成果呈现给大众。 “忘不了那些爆米花香……”她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