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怒族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有四个支系:怒苏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柔若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阿侬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独龙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资源丰富,风景宜人,素有“南北动植物的走廊”、“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期原生物的避难所”、“世界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有色金属和动植物王国”之美誉。

匹河怒族乡······中国唯一的怒族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位于福贡县南部,东以碧罗雪山主山脊为界,与兰坪县接壤;西以高黎贡山主山脊为界,与缅甸联邦相邻;南接泸水县洛本卓乡;北连本县子里甲乡。地处"三江"并流区的怒江神秘大峡谷,村寨多分布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米到米地带。乡境内国境线为16公里,乡驻地匹河,距县城45公里,海拔米。全乡共辖普洛、老姆登、知子罗、沙瓦、架究、托坪、瓦娃、棉谷、果科9个村委会,47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怒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

福贡县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是怒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上(独龙江、丙中洛、贡山)启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泸水),自然风光雄奇,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境内基督教历史悠久,分布广,群众普遍信仰,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

福贡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石月亮、腊乌岩瀑布、飞来石、记忆之城知子罗、老姆登特色村寨、腊竹底民族文化村、子楞温泉、亚坪生态旅游风景区、神奇地心密尼玛、碧福桥旅游点等。

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内,是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继续向东南,在云南境内又是一处地理奇观之所在。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多公里,平均深度为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三大峡谷,流域两岸山高坡徒,奇峰异石,险峻雄伟,东岸碧罗雪山,西岸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风光无限。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保山和德宏,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这条江,从河源到入海口全长公里,而在我国的段长就是公里。

怒江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两岸山岭海拔均在0米以上,因落差大,水急浪高,十分壮观。两岸多危崖,又有“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之称,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像骏马般奔腾向南,撞击出一条山高、谷深、奇峰峻岭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垂直气候,经常是河谷茂林葱绿,炎热似夏,山坡花俏草黄如春如秋,峰顶冰雪世界,一派隆冬景象。怒江东有碧罗雪山,西有高黎贡山,两同南北逶迤、雪峰环抱。

怒江最险要的峡谷有双纳瓦底大峡谷、齐那桶峡谷等,那恰洛大峡谷。从秋那桶到滇藏边界这段就是那恰洛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地貌地带。两岸雪山高—米,江面海拔高米,落差达0—米。这段峡谷特别陡峭和狭窄,江水流速也比较快,是怒江大峡谷最美的一段。齐那桶峡谷,位于怒江上游丙中洛至齐那桶的那恰洛一带,长65千米,几乎无一点平地。江两岸陡壁直立,两边原始森林一望无际。江东与西藏交界的牙关河有不少瀑布,最高的瀑布高达多米,瀑宽10多米。另一瀑布,瀑布高多米,上有水潭,水满四下溢溅。齐那桶纳卡洛段,山高谷深,是怒江大峡谷中最壮观的地段。

怒江第一湾

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一带,全长公里的怒江,从滇藏边界的万山丛中奔流而下,翻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流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日丹寨子附近时,本是由北向南奔流,但因被王箐千丈悬岩绝壁的阻隔,便改变流向由东向西急转而去。但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因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大湾,当地傈僳族叫它“火夹”,后通称为怒江“第一湾”。这里的江面海拔约1700多米,气势磅礴,风光旖旎,水势缓慢,两岸风景独好。东西往来的人常在此泛舟或坐溜索过江。第一湾的中心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沿江绿树成荫,一个叫坎桶的小村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存。在这片秀美土地上,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古朴而和谐的生活。

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

全乡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怒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女节

怒族的仙女节,是怒族最盛大的节日。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

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仙女阿茸姑娘,在她死后的第二年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举行祭拜活动,逐渐形成仙女节习俗。主祭人念祝辞,大家口头献贡。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仙女仪式已渐渐淡化,歌舞求福和体育竞技成为仙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怒族仙女节的社会基础相当广泛,体现出原始宗教尤其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的意识及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对于怒族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价值。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的县。贡山县丙中洛乡被称作怒江中的“桃花园”。从县城丹当出发,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乡。丙中洛是怒江流经贡山的第一台地,这里田畴密布,村庄毗连。是怒江峡谷难得见到的开阔地带。丙中洛乡主要居住着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人们对峡谷雪山充满神奇的幻想,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山崖、石壁和洞穴的传说。涉及到怒族最古老岩神的信仰。祭祀岩神是贡山怒族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每年农历3月15日,贡山怒族一年一度的“鲜花节”,就是朝拜岩神的日子。

“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在怒江州福贡县的各怒族村寨。达比亚舞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舞为主要特征。“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四弦。达比亚舞蹈的上身弹奏姿态非常丰富,有左右高弹、平弹、低弹、背弹、反弹等等不同姿态。舞步比较规范,有两种主要风格:一是双膝屈伸带送胯动律的踏、点、刨、磋;勾,其屈伸较为明显;二是屈伸带转身韵律的踏、点、刨、磋、勾,磋、屈伸较小。

达比亚舞的节奏大都为中速,每拍音乐膝部屈伸一次,屈伸要求均匀和有韧性,这与这一民族的性格沉稳有一定的关系。达比亚舞蹈屈伸颤动这一基本韵律,在民间有详的要求,艺人在传授时,对初学的人,首先强调膝关节不要僵直,要有颤动感。而对如何掌握韵律,则强调屈伸颤动时要用“心”即内在感觉而不仅是外形的颤动。不难看出,他们对达比亚舞中的屈伸颤动这一基本韵律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总之,左右送胯、左右转身、屈伸颤动是形成达比亚舞特有韵律的三个要点,也是形成达比亚舞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达比亚舞在内容和舞步上,各村基本相同。个别村寨在有的舞蹈后加有结尾动作组合,结尾动作组合又有两种,我们将其称为“结尾组合一”和“结尾组合二”。在跳完一个舞蹈后加结尾组合时,其音乐速度和舞蹈都要随之加快,从而使舞蹈在较为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怒族音乐

《啊!怒》

怒族是个需要呐喊的民族,需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符号的民族。该剧就是基于这一点,并以此作为整个剧目的主题内容,由此深发开去,充分展示以乐、舞、景、服饰、大自然为主线的怒族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而剧目《啊!怒》就能充分的把怒族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

该剧以怒族经典的音乐、舞蹈为载体,采用虚与实相结合、现实与浪漫相结合、舞台艺术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方式,以情绪对比,表现形式的对比,艺术形式对比构成本台舞蹈诗。整台演出好听、好看,而且艺术水准高,气势恢弘,表现手法新颖,情绪色彩丰富流畅,风格浓郁,力求刻画出怒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世界,呐喊出怒族人民的勤劳、呐喊出怒族人民的智慧与善良、呐喊出怒族人民的心声与幸福。

达比亚组合

达比亚乐团成立于年岁末,乐团成员由6男2女组成,均为福贡本土人士。乐团一直致力于傈僳族、怒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支专用民族本土乐器现场表演的乐团。不拘一格的编曲技能,创作提升了的歌曲,乐器与歌曲完美搭配,再加上表演中不时穿插其中的民族舞蹈,达比亚乐团的表演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视听性。

怒江边,沙滩上,竹林中,田野里到处是达比亚吟唱高歌的地方,他们歌唱自然,歌唱生活,和谐声与大地融为一体。记住怒江的一草一树一花,能更淋漓尽致的在舞台上歌声中传达出这就是怒江!

江晓春,男,供职于福贡县文联,乐团核心人物,负责作词、作曲及编曲,一直从事本土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崔欢月,女,供职于福贡县文化馆,资深音乐人,精通本土乐器演奏,负责作词、作曲,一直从事本土音乐及诗歌的研究创作工作。杨文芳,女,供职于福贡县机关事务局,音乐专业毕业,乐团女高音,是乐团的“小百灵”。余福春,男,供职于福贡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音乐专业毕业,弹得一手好钢琴,负责乐团的常规声乐训练工作。阿依木此,男,自由职业,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能“上刀山,下火海”的傈僳汉子,民族民间乐器弹奏能手。邓福生,男,自由职业,民间音乐舞蹈的传承人,吹拉弹唱无所不通,是乐团的多面手。王勇肆,男,自由职业,打得一手好鼓,演唱流行歌曲有其独到之处。

代表作品:1、《怒族情歌》词/曲:江晓春此曲用怒族母语很缠绵委婉地表达了怒族男女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怒苏少年叹》词/曲:江晓春该曲是根据作者真实感受创作的歌曲,怒族人民居住在怒江高山峡谷间,每天劳作的地方离家很远,大人劳作归家时往往已是满天星斗,这首歌曲表达了留守在家的孩子每天焦急地期盼在山脚或山头劳作的父母早归的心情。3、《老虎与水獭》崔欢月改编整理自傈僳古歌该古歌表现了傈僳人民狩猎时的机智勇敢及敢于与恶劣大自然斗争的场面。4、《逃婚路上的情歌》词/曲:崔欢月该曲由傈僳的《逃婚词》改编,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进行了艺术上的提升,是一首华丽转身的歌曲。

5、《怒族酒歌》词/曲:江晓春该歌曲表现了怒族人民对待生活乐观与豁达,是一首很流行的怒族歌曲,曾荣获“首届云南酒歌大赛金奖”。6、《布谷鸟叫春天来》词/曲:崔欢月是怒族第一首圆舞曲,欢快的节奏与朗朗上口的旋律是这首歌曲最大的亮点。7、《亚妞》词/曲:江晓春一首非常委婉动听的怒族情歌之一,曾荣获“云南省三个艺专业比赛”金奖。8、《欢迎你远方的朋友》该曲是较为经典的傈僳风格创作歌曲,曾参加过“云南省青歌赛”的角逐。9、《傈僳酒歌》民歌达比亚乐团改编整理,是流传最广的傈僳酒歌之一,是一首不得不唱的歌。10、《创世纪》词/曲:崔欢月该歌曲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是一首能让人反省的歌,更是一种新的创作理念的尝试。

“碧罗雪山”组合

“碧罗雪山”组合出生于87年的春长平、89年的李碧峰、95年的和建忠3个年轻的怒族小伙,缘于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执着,在远方的号召下,梦想的指引下,借怒族神山(碧罗雪山)之名,于年1月成立怒族歌唱组合“碧罗雪山”组合。组合致力于把渗到血液里的民族情感、家乡情怀用一首首极具怒族风味的歌曲展示出来,用飞扬的青春宣传怒族精神,用燃烧的激情传承怒族文化。“碧罗雪山”组合,起步于巍峨的碧罗雪山脚下,他们的梦想——日积跬步至于千里之外,让世界听到怒族的声音。作品有《怒族姑娘》,《情与泪》。

怒族特色村寨

老姆登村

老姆登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怒族占95%,这里绝大部分村民信仰基教。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老姆登村获得中国最美村寨称号。

土生土长的怒族小伙郁伍林在家乡经过十多年的打拼,通过创办农家乐,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把这个贫困村变成富裕村。当被问及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的秘诀时,郁伍林认为,一定要坚持走民族特色发展之路,从怒族饮食手抓饭、烤乳猪,到怒族民歌,依靠对怒族文化资源的挖掘,老姆登乡村旅游发展才有今天的成就。作为云南省民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说:“以前村里人并不热衷怒族传统文化,但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

屹立于怒江大峡谷之巅的老姆登红卫自然村,位于碧罗雪山脚下,海拔米,属贫瘠、高寒山区,山巅矗立着老姆登基督教堂、古钟、皇冠山。老姆登,怒族语的音译,汉译为“人喜欢来的地方”。它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是中国唯一的怒族乡。老姆登,静静地躺在离天很近的地方。它有一支叫山人乐队的民歌组合,用当地乐器和语言深情地唱着《老姆登》;怒族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无数次演唱歌曲《歌声飞出心窝窝》;它还有一位叫李金荣的怒族诗人,用生命的激情歌咏这个小村庄,并出版诗集《老姆登》。走进老姆登红卫自然村,一幢幢美观大方的钢混结构瓦房在高山峡谷、蓝天白云和成片果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雾里村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一个美丽的小山谷中坐落了一个美丽脱俗的小山村,这种美丽让所有的人惊叹!这如同梦境般的地方受众神眷顾,让她如此清晰脱俗,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她的美丽都是苍白的,这就是雾里村。雾里村荣获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的称号。

秋那桶

秋那桶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这是怒江大峡谷最北端的怒族村落。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人在峡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壮观。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样,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不过从其木制的外观来看,更像是座寺庙。教堂边还有座不起眼的墓地,安眠着一位传教士——李文增雅敬神父,但墓碑背后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了。特色:可以品尝到琵琶肉、石板粑粑、酥油茶等贡山特色饮食,以及感受和体验怒族古老的民族歌舞文化。

秋那桶,位于贡山县丙中洛乡,从丙中洛到秋那桶大约有18公里左右的路程,是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的一个村子。沿着秋那桶洁净的村间小道前行,葱葱茏茏的庄稼和星星点点的疏林傍着村庄。就村子而言,秋那桶其实就是一个被四面大山环抱着普通小山村,木质的房屋,石板做的屋顶、显得远古、贫穷、原生态。怒族汉子阿白是第一个开客栈下海捞金的人。通过五年的经营,阿白客栈不仅是游客到村里休闲吃饭的理想去处,同时阿白还总结出了一套让自己和村民同时致富的经营之道。秋那桶怒族群众阿白:“先把自己的客栈扩大,再把整个村庄带动起来,以前我们都是到外面买菜,现在我们村庄里已经自己种上了蔬菜,我们直接对他们进行收购,还有山上的药材,很多吃的,像松茸菌了、羊肚菌、松露等等那些。”多年来,秋那桶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以外,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琵琶肉、石板粑粑等等独特的怒族饮食文化,同样也深深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秋那桶现有农户45户,人,其中怒族人口有人,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怒族聚居村寨。秋那桶已经跻身60个全国最美村镇之列,并被授予了“景观奖”。秋那桶村支书张丽珍:“今后除了怒族饮食以外,我们还想推荐我们的怒族歌舞,原生态的独一无二的怒族歌舞,来吸引我们的游客,让他们来认识我们的怒族文化,让他们爱上我们怒族文化,让游客爱上我们秋那桶。”

知子罗

“知子罗”在傈僳语里的意思是“好地方”。知子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之一,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米处的山梁上,比怒江高米。三十几年前它曾是州府所在地,二十几年前它还是兴盛的县城,而如今它兑化到只是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下属的一个村子,如今被人们称为“记忆之城”。

怒族占全村人口的70%,傈僳族是20%,白族和普米族分别是5%,因此在每届村委会班子里,干部多为怒族,这让傈僳族有些不满。另外不满的是,由于他们是外来者,只能在原机关、学校留下的地里种粮食,或者把南北滑坡体上的建筑废墟清理干净,改造成耕地。即使这样,他们每户只有几分耕地,很多人要租种怒族人的土地。   

他们的土地还在原来的村庄,但路途遥远,很多已经荒废,房屋久无人住,多已朽塌,成为真正的“废城”。大岩房,知子罗以东约5公里,连接怒江和澜沧江的其中一条茶马古道,就从这里的岩洞经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岩洞里的火与茶马古道的历史一样久,数百年不灭,火塘的灰烬深近2米,路人不需携带火种,把火灰扒开即能引火。现在,村里只生活着几位老人,在此种包谷,放羊,养蜂,冬天才下山与孩子们住在一起。

达罗村在更远处的山梁上,从知子罗来回要7小时,现仅有一名老人,孤独守着他的核桃树。正如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生命》所断言,“在20年之内,狼和熊将成为地球上最‘适者生存’的种类之一。”达罗也成了狼、熊和猴子的天下,不但粮食无法收成,连山羊和猪都养不成,老人的口粮全靠儿子骑马送上去。森林已经包围和入侵了这座曾经的山村。知子罗总是云雾缭绕,辨不清它的真面目。从怒江公路上仰视,这里简直是仙境,让人颇生向往,就像在知子罗看着对面高黎贡山上同样被云雾缭绕的村庄一样,惊叹怎么会有这么美丽却难以到达的地方。实际上,到达不是难事,难的是摒弃偏见,走进云雾的最深处。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中国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最全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