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马吉米村就在怒江西畔 群山横亘,千峰对峙,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奔涌的怒江在脚下汩汩流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卫生室,就在怒江边不远处。25岁的傈僳姑娘余福花,是这所卫生室的乡村医生。 25岁的乡村医生余福花 马吉米,在傈僳语中意为“只长得出牲畜吃的高杆草的地方”。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却曾经是典型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余福花,就像是马吉米里倔强生长出的一朵春樱花。回忆起最艰难的岁月,她的脸上却绽放出极具感染力的笑,“我的追求很简单,就是当好乡村医生,然后就是怎样当好一个乡村医生。” 01 “当村医或许可以有求学的方式,也许能改变命运” “小时候村里卫生条件差,有一回自己得了疟疾,村医背着药箱到家里来给我打针输液。”在病痛的浑浑噩噩中,村医温柔的安慰像一股暖流,那种被温暖包围的感觉便在她心中埋下了“村医”的种子,“当时就想,长大以后当医生。” 然而现实很残酷,初中毕业的她考上了泸水一中,却因为家中困难无法就读,“老师专程来到我家,认为我的成绩不去读高中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即使是学费只需一半,我家也负担不起,而且妈妈还生病需要照顾,爸爸由于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患上了骨质增生,家庭经济状况实在不允许。” 十六岁的“阿娜”(傈僳族长女的谓称)余福花,早早便到米线店打杂工,这一干就是两年。“我很感谢那段经历,磨练了自己的心智。”早上四点就要起床,忙忙碌碌一整天,每天都非常辛苦,而忙碌之余,她仍然不甘放弃,“一直想着怎么去改变,想着要不要去贷款上学,因为我知道,不去上学和去上学,走出来的是两种人生。” “阿娜你不要担心,如果是一颗金子的话,在哪里都能发光。”在米线店老板娘的眼里,这个聪慧的小姑娘不但勤快麻利,而且“做生意很有天赋”,为了留住她,老板娘主动开出两倍的工资。 余福花讲述着走上村医之路的心路历程 而此时马吉米村快退休的老村医普叶,也正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村医的收入低、工作非常辛苦,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普叶说,自己带过两位年轻村医,都因无法胜任而劝退。苦恼之余,普叶突然想起了能吃苦好学的余福花,特地来到她家,征询她的意愿。 一边是元月薪的米线店打工工作,一边是每月仅仅一半薪资左右的村医职业,对于家庭经济窘迫的余福花,如何选择,让她非常纠结。 思考了五天,她找到了普叶,“当村医或许可以有求学的方式,也许能改变命运。” 02 “成长为一名村医的路上,我很幸运” 成为一名村医,对于十八岁的余福花而言,是件很艰难的事。 “一点医学的底子都没有,完全是空白,是一张白纸。”在递交了申请书的一个月之后,她来到马吉乡卫生院实习,实习带教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主任医师,“带教老师也不容易,他带的实习生通常都有基础,是专业出身的学生,而我,连体温计都不会看。” 知道自己基础薄弱,下班了以后,她悄悄买了一根体温计,自己看自己学。让她更为惊讶的是,第一天刚学如何静脉打针和输液,第二天就让她上手操作。带教老师告诉她:“医生就是这样,一边干一边学,边干边学才能学得快。” 第一次扎针的她手抖个不停,“幸运的是,有一位老爷爷不但愿意让我扎针,还不停地安慰我。”病人对她说的话,让她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爷爷老了,皮厚,疼痛的感觉不多,多扎几针也没事。以后你还是要给别人扎针的,不可能他们害怕你就不扎针了。”为了练好静脉针,她又悄悄花了元“重金”买了个手臂模型,下班后反复练习。 实习期间,她记录了一本又一本笔记,“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需要用半年时间轮流去很多科室学习。比如公卫科、妇产科,我学到了比门诊更多的理论,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只有吃饭时才有一点休息时间。” 余福花学习记录的笔记 实习没有工资,带教老师和药房的护士阿姐,经常会给她带饭,“别人一点的关心都感觉特别温暖,那段日子能挺过来,是大家帮了很多忙。”最累的时刻,她也想过放弃,但想到自己的付出和周围的人帮助,咬牙也要坚持。 在成长为一名村医的路上,她反复说着自己“很幸运”“很幸运遇到他们,他们都很好。” 03 “享受学习的过程,丰富自己的内心” 实习之后,考取村医资格证,终于,余福花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村医。 “学是一回事,上手又是一回事。”第一天坐诊,不自信的她,一边看病一边翻看自己的笔记本,独自面对患者时的慌乱和无所适从,甚至让自己“快崩溃了”。 当村医第二年,“一天早上,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孕妇从昨晚开始感到疼痛,她的丈夫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即将出生。我意识到情况紧急,因为这位孕妇已经超过预产期。”如同余福花的判断,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她喊上老村医一起赶到孕妇家里。 更糟糕的是,生产过程中孕妇的胎盘没有下来,紧急情况下,她只能在老村医的指导下手动剥离胎盘,“第一次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刻,非常慌乱,担心自己的经验不足,无法解决问题。” 余福花与自己参与接生的孩子 早期从医一次次慌乱的经历,更是激发了她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如饥似渴地自学医学知识,“我希望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拯救生命。” 当村医的第三年,她报考学习了农村医学专业3年全日制中等教育,年参加成人高考,报考了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成绩超出分数线多分,至今还在继续学习。 “读书不是为了往上走,是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去丰富自己的内心。”读书赋予的从容,让她一边工作一边用心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于各种病症之前再也没有了从前的慌乱,镇静处理,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每年考核均为优秀,无医疗事故,无医疗纠纷。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实践,能够挽救一个生命,这会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尽管过程非常艰难,但只要有一个好的结果,我就会感到非常欣慰。”她发自肺腑地说。 04 “要了解患者内心的疾,才能去治患者的病” 怎样当好村医?除了专业,余福花还有更多的理解。 年疫情期间,村里一位老人因为害怕被确诊为新冠,加上担心医药费昂贵,拖了两周病情加重,连续高烧,不得不给余福花打来电话。在责怪老人没有及时就诊的同时,余福花急匆匆赶往老人家中。经过诊断,她发现是“上呼吸道感染没有及时治疗,发展为肺炎。” 在余福花的诊治下,三天后老人有了明显的好转,“如果你不来,也许我就死了。”道谢的同时,老人向她吐露了心声,年近80岁的他早已经没有了亲人,“我老了,村里已经没有人在意我,你是我唯一能讲话的人。” “尽管我很忙,但我还是跟他聊了很久,告诉他只要是我的病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他。”那是她第一次与病人敞开心扉地聊,老人感动哭了。三天的医药费,也是她为老人垫付的,老人说,很感谢在马吉米村有她这样的村医,也希望乡村里能有更多像她这样的医生。 这也让余福花意识到,“病由心生,看病过程中沟通很重要,要全方位去看,要了解患者内心的疾,才能去治患者的病。”从此,她坐诊时坚持先跟病人交流,“坚持下来以后,病人也习惯先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解开心结。” 余福花与来问诊的病人亲切交流 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她还承担着做好国家30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全村人口多人,但十分分散,因为路程远,余福花入户巡访时,一天也只能访十户左右。最远的木克基村民小组,地处高黎贡山深处,海拔米,地理环境险恶,山高谷深,“要带着小棍棍去,路上偶尔会遇见毒蛇。” “雨季时还会遇到泥石流,如果看到小石子滚落,就要特别警惕观察,三到五分钟就很可能有泥石流下来。”所以她尽量避开雨季去巡访,“五、六月天晴的时候,去一次,年底十一、十二月再去一次。” 余福花入户巡访,为村民量血压 “我一直希望能够在我们基层医疗中帮助村民,因为只有在基层,才能最直接地了解他们。”对于余福花来说,来自村民的肯定是最大的鼓励:“医生,你开的药很有效,每次一开药就有效果。” 在她的规划中,希望能够完成大专学历的学习,并取得乡村全科医生资格证,而她最注重的是实践技能,在她看来,“实操经验”最为可贵。古老的怒江汩汩流淌,美丽的“阿娜”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村医的梦想,像极了马吉米绽放的春樱花,让山峦焕发出年轻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