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余燕恰你可能有点陌生,但提到怒江"溜索女孩"便让人印象深刻。今年6月,23岁的怒江泸水姑娘余燕恰毕业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 年,这名身穿粉红色上衣,背着书包独自坐溜索上学的小女孩被大家熟知,她就是余燕恰,住在怒江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余燕恰当时只有8岁,为了上学,她每天要坐溜索过江两次。溜索女孩的照片让社会各界深受触动,年3月,社会各界发起了怒江爱心桥行动,在布腊小学前的江边建起了一座爱心桥。桥建好了,余燕恰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年,她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如今,余燕恰已经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不久后将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记者来到余燕恰的家中,她正忙着家务活,医院报到,在家里多帮家人分担点家务。 余燕恰:“我很荣幸医院,我想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乡亲们。” 余燕恰的母亲是一个朴素谦虚的农村妇女,谈到女儿,她的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和欣慰。她说余燕恰是一个懂感恩的孩子,从不乱花钱,家里给的零花钱总能被她省下来不少。 余燕恰:“家里一直都在尽力为我提供最好的条件,不让我在学校有后顾之忧,非常支持我选择的专业,我一定会认真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燕恰在昆明医科大学学习期间,认真钻研,刻苦努力。毕业后,她想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余燕恰:“毕业以后原本可以选择继续升学,大城市里面也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最终回到怒江,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家里人希望我可以继续陪在身边,而且我也非常感激和牵挂家乡,希望可以回到怒江成为家乡的一部分。” 过去,怒江还没有架起这一座一座桥梁,怒江两岸的群众,仅靠着一根溜索维系着生产生活,上学靠它,看病也靠它。如今,怒江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桥梁,让天堑变成了通途,年以来,怒江州共完成36座"溜索改桥"项目,彻底改变了群众靠溜索过江的艰难局面。从"溜索改桥"项目到现在的"木尼玛"大桥,这些桥梁就如同福贡一样经历着沧桑巨变,承载着无数像余燕恰这样的怒江孩子的梦想,带领着当地群众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福贡融媒:吴兰英乔小龙 编导:唐鹤嘉 编辑:留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