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治疗 http://m.39.net/pf/a_8744647.html 腾冲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城镇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景洪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城镇供图 云南民族群众高铁首发乘车代表团杨峥/摄 屏边县苗族绣娘正在进行苗绣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李秋明/摄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云南发展稳定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守边固边,携手阔步奔小康。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3国接壤,边境线长公里,共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是我国毗邻国家较多、国境线较长的省份之一,边境县常住人口多万人,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79.4%。多年来,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就医难等一系列难题交织,成为边境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兴边富民行动,从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广度和深度。年起,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十三五”规划,建设了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边境地区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沿边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年,沿边8个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比年增加亿元,年均增长8.7%,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2.9、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元,年均增长8.3%。边境25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亿元,年均增长9.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4、1.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年均增长8.6%。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边境地区发展打通了“大动脉”。“十三五”期间,沿边8个州(市)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实现了州(市)政府所在地高速公路全覆盖,25个县(市)通高等级公路,16个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公里,是年的2.5倍;边境州(市)新建铁路里程.2公里,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文山、红河进入“高铁时代”,中越、中老、中缅三条国际通道境内段全面建成通车;边境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个抵边行政村%通硬化路,5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沧源佤山机场、澜沧景迈机场等建成通航,沿边8个州(市)通航运营机场达9个,共开通9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全覆盖;25个县(市)续建、新建重点水源工程件,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行,陆续建成瑞丽、磨憨等13条跨境陆地光缆,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骨干网连通,国际网络传输带宽显著提升。 ——扩大开放,边陲“末梢”变“前沿”。紧紧抓住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建设的机遇,许多本土企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事边境贸易的瑞丽市姐告贸促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拥有缅甸交易量最大的电商平台和缅甸唯一提供在线移动支付结算的电商平台,已在缅甸仰光、曼德勒、密支那、八莫设有运营中心,服务家零售店。 跨境电商、跨境金融、跨境产能合作,德宏片区聚焦三大功能定位,积极构建跨境电商全产业链体系,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出口我国优质产品为导向的“中缅贸促通”平台,在缅上线以来累计产生订单万票,实现交易额5.8亿元。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加速集聚,挂牌成立满两年的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0.03%的面积创造了全省26%的进出口贸易额,首批18项改革创新经验在省内复制推广,一个活力迸发、潜力无限的开发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以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初步建成。 做好沿边开放文章,不断拓展沿边开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我省边境贸易日渐繁荣。年,沿边8个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比年增加88.5亿美元,年均增长14.7%,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5.8%,稳边安边兴边效益逐步凸显。 ——产业兴边,边疆发展后劲足。8个边境州(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八大重点产业,立足特色,找准发展路径,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带动和发展民族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一幅产业兴、百姓富、边城美的新画卷铺展开来。 在怒江,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草果产业的助力下,一批草果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合作社、协会联合种植户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规模化销售,越来越多怒江草果走出大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如今,怒江草果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年产值超过12亿元,16.5万人从中受益,小小草果已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在文山,绿色铝创新产业园铝水生产火热,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加速融合,“三七之乡”“壮乡苗岭”加速释放“中国铝谷”核心区的魅力;红河着力打造国家级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绿色食品”畅销海内外;保山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企业向主导产业聚集,重点发展绿色硅材、工业大麻、石油炼化等产业,推进工业聚集发展,致力打造成为“中国硅谷”“滇西工业重镇”;德宏“跨”出产业新模式,布局发展肉牛加工等进口加工业,已建成投产境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境内年屠宰50万头肉牛加工厂;临沧着力打造国家锗材料制造示范基地,引进锗产业头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锗材料产业向着高端化方向发展;普洱市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全市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均居全国第一,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西双版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占GDP的30%以上,橡胶、茶叶、蔗糖等特色产业迅速壮大,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民心温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多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叠加效应,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边境地区5个州(市)和27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边境地区靓丽风景。 我省全面实施边境地区“最美丽省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生态保护之力谋绿色发展之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年,边境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67%,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巩固。 近日,景洪市、腾冲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省委、省政府将临沧、保山、普洱、文山4个州市定位为兴边富民示范区,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定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边境地区迎来发展新阶段。(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