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十年寒窗,百炼成钢”——每个人才的成长,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习的道路,漫长又辛苦。

孩子时常会说出“我不想读书”这样的话。而父母也习惯了用这样的话语去回复孩子:“不读书,你将来能干什么”“只有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然而这样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孩子还小,无法从言语中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

父母与其跟孩子讲“读书论”的道理,不如带孩子去这3个地方走一走,比说教强百倍。

01

工厂

最近,《人物》一篇关于00后的文章火了,里面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群“生产iPhon12的00后”。

这群活跃在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年轻人自嘲为“提桶者”,他们把人生装在一个桶里,为了便于迁徙,桶里只有维持生活最低限度的衣物和用品。

从一个厂区,迁徙到另一个厂区,如同候鸟一般,乘旺季而来,踏淡季而去。

大部分的人,在读书时没有做长远的计划,步入社会后没有任何能力和精力去思考提升,只能跻身于流水线,做些机械的工作。

刚开始他们想赚到足够的钱,好早日脱离这种枯燥无趣的生活,但往往到了9月又会回到工厂,周而复始。

在他们眼中,读不读书上不上大学都无所谓,反正早晚都是要出来打工的。

但是,一旦他们工作两年后,就一定会后悔,因为那时候他们才明白:

读书与不读书,差的是整个人生。

19岁的黄牙初中毕业就出来混社会,在富士康上完第一个夜班,他就崩溃了。

他每天工作的内容极其简单,就是给iPhon12打螺丝,一个比半个米粒还小的螺丝,要拿几斤重的螺丝枪去吸,稍不注意,就吸歪了。

这样的螺丝,他一晚上平均要打个,也就是反复抬手一千多次,几乎十多秒要重复一次相同的动作。

机械化的工作让他不堪重负,渐渐人也变得麻木了。压榨和反抗每一天都在发生,他想逃,却又无处可去。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掠夺了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即便他想改变现状,去读书去学习,但在基本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意志力永远都会败给惰性。

于是,就在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下,循环地过着劳碌的日子,最后,在流水线和车间里仓皇度过一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读书了,就带他去工厂转转。

告诉他,生活从来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不例外。人这一辈子,该吃的苦,一分都不会少。

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吃到读书的苦,将来必会经历生活的苦。

当你真正走进社会时,你才会发现:跟生活的苦比起来,学习的这点苦,真的算不上什么。

02

山区小学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力所能及,都会满足孩子。

渐渐地孩子便不懂得珍惜,就像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生活逐渐宽裕了,但孩子学习劲儿却越来越小。

可他们不知道这个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在贫困落后的山区里,没有互联网,没有游乐园,没有购物广场……孩子不仅要喂猪喂牛,下田插秧,还要跋山涉水走十几里路去上学。

被称为“冰花男孩”的王福满,在寒冬里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到达学校;

还有孩子在“飞檐走壁”地求学,要爬近30米高的悬崖,前往两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为了上学,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孩子每天背着书包溜索往返怒江两岸。一根铁索、一个滑轮、一根布绳……马吉乡孩子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溜索飞过怒江。

当大城市里孩子还在温暖房间熟睡时,家住秦巴山区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瓦庙镇堰塘村的学生们早早打着火把,顶着瑟瑟寒风,踏上崎岖上学路了。

他们没有时间玩耍,因为手里的活一直都没有停过。

他们不会抱怨读书苦,因为知道那是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即使上学的路再远再危险,也一定要去。

所以带孩子去贫困山区看看这些孩子,再让孩子自己想一想,每天都有专人接送,还得人哄着去学校,这应该吗?

03

农村老家

近日,一个父亲为了“惩罚”连续三天未完成作业的孩子回乡挑粪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画面一开始,一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肩挑两只未装满的粪桶,晃晃荡荡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你让我回去复习嘛,参加期中考试,考差了就回来(挑粪)。”

“我真的好生复习,你让我读书嘛。”

“我不得要你守,我个人(自己)自觉,考差了就回来(挑粪)”

面对儿子带着哭腔的保证,父亲不为所动:“莫向我流眼泪,你那个眼泪现在对我来说没有用,走。”

他让儿子拿出家里平时挑粪的粪桶,到粪坑旁舀粪灌玉米。“粪桶没有装满,一挑估计三四十斤重。”

挑着粪桶的孩子沿着小路往玉米地走,父亲就跟在他后面监督。到玉米地这段米的距离,挑一趟要一二十分钟,整个上午,他一共挑了七八趟。

回到家的当天下午,孩子写了一篇名叫“难忘的一天”的作文。他在作文开头写道:人的生活有苦有甜,由于我的作业没做被老师逮住了,所以爸爸把我带到农村,挑了半天粪。

父亲为了让孩子知道还有比读书更辛苦的事情,比如说干农活、挑粪,希望这个经历,能让他回来之后好好学习。

是的,读书确实很苦,但是相比生活的苦,真的是微不足道。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觉得学习太苦,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阅历太少,在有限的生活体验中没挨过生活的耳光,不知道读书上学有多么重要。

重庆忠县某男孩父亲瘫痪,全家就靠母亲,为了让母亲轻松些,男孩只要放学放假都会到母亲摆摊的地方帮忙。

他只是一个几年级的孩子,但却早已像大人一样做事,母亲不在,他可以一个人照顾生意。

同龄的小朋友问他,你不用做作业的吗?他说,作业我可以回家再做,但现在我要帮妈妈卖东西。

你看,当你抱怨读书累,想出去创业打工,而有人羡慕你可以只读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大学,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大多数人最好的、最便捷的路。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并且越会读书的人,越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有书香深深氤氲过的人,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去赏遍万千春色。

请告诉孩子,不要再说读书无用,更不要在最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

年轻时吃的苦、读的书,将来都会变成你的格局和底气,都会化作能量支撑你去看更美的风景,让你更精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