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505/8918435.html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放眼全球 地表的大部分区域 已经被人类及其驯化物种占据 野生动植物退居边缘地带 这些边缘地带 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 却拥有世界50%的高等植物物种 和77%的陆地脊椎动物物种 且大部分为当地特有 但同时 这些地区的原始植被 也有70%以上被破坏 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它们被称为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点击可查看大图,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热点地区含有较高比例的本地物种,同时原始植被丧失面积达到70%以上,说明该地区已受到严重威胁,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中国的西南山地 就是“热点地区”之一 这里7列大山南北并行排列 组成横断山 (俯瞰横断山,图片来源 NASA)▼ 在横断山的最西侧 云南省的西部边缘 是一座并不知名 且少有人涉足的山脉 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位置示意,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这里森林遮天蔽日 百兽呼啸横行 仿佛混沌初开,荒蛮未褪 在平方千米范围内 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植物 其中7.72%为特有物种 相比之下以物种丰富著称的西双版纳 这一比例也仅有3.62% (高黎贡山特有的的大树杜鹃,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一种,花朵大而艳丽,摄影师 张四云)▼ 它还集中了全国 20%的哺乳动物 其中1/3为特有物种 即便是广泛分布的动物类型 在这里也形成了特有的亚种 (高黎贡山的羚牛,是高黎贡山特有的亚种,毛色比四川的羚牛更黑,摄影师 范毅)▼ 还有一个直到年 才被正式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 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是年由中国科学家确定并命名的新种,是近百年来第二个被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也是唯一由中国人命名的长臂猿物种,摄影师 商睿)▼ 此外 它还拥有 28种两栖动物 48种爬行动物 -种鸟类 多种昆虫 (绿色的独龙江拟树蜥,是高黎贡山少见的物种,摄影师 赵锷)▼ 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 在整个西南山地 整个中国 乃至整个世界 都位居前列 (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高黎贡山是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在西南众多的名山大川、莽莽荒野之中 高黎贡山并非最高,也并非最长 它凭什么脱颖而出 担此大任? 一切 还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01 西南偏西 6万年以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 青藏高原隆起 在高原的外围 大地褶皱 数列山脉并行构成横断山 最西侧的就是高黎贡山 它呈南北走向 绵延余公里 仿佛一条巨大的 “阶梯” 由北向南逐级下降 (高黎贡山地形,主要山峰和海拔,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北段的平均海拔 可达3-0米 最高峰嘎娃嘎普 海拔甚至超过0米 山顶覆盖着积雪或冰川 山形崎岖嶙峋 (朝霞中的高黎贡山最高峰嘎娃嘎普,海拔米,摄影师 代保忠)▼ 向南 平均海拔降至2-3米 山顶已经难见积雪 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绿意 (高黎贡山福贡县月亮石,摄影师 邓飞)▼ 继续向南 平均海拔仅有米 最高的山峰也不过米 山形更加和缓 (高黎贡山自然公园朱佛寺附近,摄影师 张四云)▼ 同时 处在西南偏西位置 南北走向、形态狭长的高黎贡山 又是西南季风进入中国 遇到的的第一道 “屏障” (高黎贡山水汽来源,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大量的水汽在此被拦截 使得高黎贡山的夏秋季节云雾缭绕 充沛的水资源养育了植被 繁茂的森林密不透风 (独龙江畔,高黎贡山山麓的雾,摄影师 涟漪de)▼ 雨水倾泻在山坡上 汇聚为山间的河流 (独龙江附近原始森林中的河流,摄影师 沈云遥)▼ 河流向两侧流淌 分别汇入两条大江 东侧的怒江 (怒江第一湾,摄影师 邓飞)▼ 西侧的独龙江 (独龙江,摄影师 蓑笠张)▼ 两大水系 像两棵盘根错节的巨树一般 盘踞在高黎贡山两侧 (高黎贡山水系,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水流强烈切割山体 使得山坡陡峭、地表破碎 几乎没有大片平地 因而长久以来 较少受到农耕的侵扰 保留了相对原始的面貌 (独龙江垭口,摄影师 范毅)▼ 陡峭崎岖的地形 让山间河流逐级跌落断崖 形成众多瀑布 (高黎贡山山间的瀑布,摄影师 刘力维)▼ 而大型湖泊则很难形成 较大的听命湖 也只有0.3平方千米 (请横屏观看,湖水湛蓝的听命湖,摄影师 王斌/西南山地)▼ 最后 西南偏西的高黎贡山 北通青藏高原 南入中南半岛 东与横断山、云贵高原相接 西则通达印度半岛 对于周边的野生动植物而言 这座山脉是一个 “十字路口” 来自不同环境 拥有不同形态和习性的生灵即将到来 高黎贡山 该如何容纳它们呢? 02 繁荣 关键在于巨大的高差 高黎贡山谷地和山顶可相差 0-0米 温差则高达 16-20℃ 在不同的高度上 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 这就是山地垂直自然带 (请横屏观看,高黎贡山垂直自然带,制图 赵榜/星球研究所)▼ 河谷中绿意盎然 远处的山顶则是冰雪覆盖 (泸水县洛本卓乡高黎贡山,摄影师 曹家麟)▼ 而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 在水平方向上 也跨越了多个气候区 (高黎贡山跨越的气候区,制图 巩向杰赵榜/星球研究所)▼ 再加上破碎的地形中 时常形成独立于周围的小环境 多种因素的叠加 使得高黎贡山的自然环境 极为丰富多彩 这就让原本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 都能在高黎贡山 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土地 在山脉海拔较高处 偏好温凉气候的温带树种 组成云端的森林 (高黎贡山铁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米,摄影师 张四云)▼ 来自北方的高原动物 可以顺利南下 在此筑巢安家 (适应高原环境的高山兀鹫,摄影师 赵锷)▼ 而在海拔较低中低山地带 适应热带气候的植物 组成茂密的常绿阔叶林 (高黎贡山中低山地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栲,摄影师 欧阳凯)▼ 适应热带气候的动物 可沿河谷北上 (适宜热带环境的菲氏叶猴,摄影师 王斌/西南山地)▼ 来自东边的 中国南方和云贵高原的物种 和来自西边的 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物种 都可以在此生存 南、北、东、西四个动物区系 以此为汇聚中心 同时也是各个区系的边缘 (四方动植物在此汇聚示意,制图 赵榜/星球研究所)▼ 当冰期与间冰期间交替 地球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 一些适应了特定生境的物种 还可以在高黎贡山上下、南北迁移 渡过环境变化的时期 这使得高黎贡山 还保留了很多古老的 孑遗物种 (高黎贡山的银杏,摄影师 杨清舜)▼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 高黎贡山也将不过是一个生命的“收容所” 但自然之力显然不想就此罢手 近百万年来 高黎贡山的隆升 创造出许多全新而独立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大量新物种开始诞生 新、老物种共存 组成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生命世界 高大笔直的 秃杉 凭借高达70多米的树干 撑起伞盖一般的枝叶 覆盖了森林上方的天空 (秃杉林,摄影师 张四云)▼ 拥有庞大且艳丽花朵的 大树杜鹃 为绿色的森林带来一抹亮色 (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摄影师 张四云)▼ 兰科植物种类尤其丰富 占中国兰科物种的1/4 包含30个特有物种 (肾唇虾脊兰,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除了植物以外 这里的两栖、爬行动物 形态和颜色千奇百怪 宛若异星生物 亮蓝色的白唇树蜥 似乎给自己抹上了白色“唇膏” (蓝色的白唇树蜥,摄影师 范毅)▼ 红黑配色的红瘰(luǒ)疣螈 颇有远古生灵的气势 (红色的红瘰疣螈,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摄影师 范毅)▼ 体表金黄的双斑树蛙 正惊奇地望向这边 (黄色的双斑树蛙,摄影师 范毅)▼ 颜色深绿的贡山树蛙 则躲在枝杈之间抱对 悄悄繁衍后代 (绿色的贡山树蛙,摄影师 范毅)▼ 各种大型鸟类 在山间缓慢踱步 或展翅飞翔 有高黎贡山特有的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体态优雅 同样用白色装点尾羽的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摄影师 罗金合)▼ 从树冠上呼啸而过的 凶猛捕食者 林雕 (林雕,摄影师 徐永春)▼ 小型鸟类种类更为丰富 有长着两缕白色“胡须”的 橙额鸦雀 (橙额鸦雀,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颜色鲜红如火的 血雀 (血雀,摄影师 易永建)▼ 腹部金黄 有着一对“大长腿”的 金色林鸲 (金色林鸲,摄影师 高歌/西南山地)▼ 还有眼神“凶狠” 体态却呆萌的 东方角鸮 (东方角鸮,摄影师 王斌/西南山地)▼ 各种哺乳动物 占领了森林和山地空间 相貌软萌实则凶狠的捕食者 豹猫 刚刚捕获了猎物 (高黎贡山百花岭拍摄到的豹猫,摄影师 易永建)▼ 菲氏叶猴 端坐在树枝上 露出标志性的白眼圈 (菲氏叶猴,摄影师 商睿)▼ 黑色的“眉毛”在两端上翘 形成两个“麦穗”的 戴帽叶猴 隐藏在枝叶之间 (戴帽叶猴,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近年来 新的物种仍不断被发现 有川、滇、黔、越南金丝猴之外的 第五个金丝猴物种 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以及在中国其它地区 几乎消失殆尽的长臂猿种群 其中就有文章开头提到的 天行长臂猿 (一只雄性天行长臂猿,摄影师 欧阳凯)▼ 成年的天行长臂猿雌雄异色 雄性体色偏黑,雌性体色偏浅 但两道白眉是它们共有的特征 (一只雌性天行长臂猿,摄影师 范朋飞)▼ 长臂猿所属的类人猿 是最接近人类的灵长动物 但与最终走下树木 靠两腿行走的人类相反 它们大部分时间靠两条长臂 在树木之间摆荡 行动迅疾如风 (天行长臂猿依靠上肢活动,速度极快,摄影师 范朋飞)▼ 需要转移到另一棵树时 便纵身一跃 (飞身跃起的天行长臂猿,摄影师 欧阳凯)▼ 当需要靠下肢行走时 它们必须将两臂高高举起 以保持平衡 (依靠双腿行走的天行长臂猿,摄影师 赵超/云山保护)▼ 天行长臂猿 为一夫一妻制 生活在树冠上的它们 需要放声高唱“情歌” 来吸引远处的异性 (一只正在唱情歌的雄性天行长臂猿,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而一旦确定自己的伴侣 它们便终生不离不弃 (一对天行长臂猿夫妻,体毛偏暗的是雄性,摄影师 欧阳凯)▼ “四方来客”、孑遗物种和新物种 如此众多的动植物 聚集在有限的区域内 自然会产生激烈的生存竞争 (一条大眼斜鳞蛇正准备捕食,而云南小峡口蛙则浮在水面上装死,以期躲避捕食者,摄影师 范毅)▼ 经过激烈的竞争 它们最终各自划定了地盘 这些地盘之间犬牙交错 形成了许多过渡地带 这些过渡地带 有着交错的环境 以及交错的生物 因而被称为 生态交错带 (高黎贡山贡山县神田,森林与灌木的交错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摄影师 李兴富)▼ 生态交错带 不仅能容纳种类和数量更多的生物 还有可能促进特有种、边缘种的诞生 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 这被称为 边缘效应 (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制图 赵榜/星球研究所)▼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成就了高黎贡山生命的繁荣 然而 繁荣只是它的一面 另一面 是脆弱 03 脆弱 多样交错的环境 一方面带来生命的繁荣 另一方面 也让各个物种“分到”的栖息地较小 (山谷边缘,针叶树、阔叶树、灌木交错生长,多种生态环境交错,摄影师 王斌/西南山地)▼ 这些小块的栖息地 能够承载的生物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动植物的种群规模都不大 并且不同种群相距较远 相互之间交流困难 在不同生态环境交错的地带 环境和物种复杂 因此也变得不稳定 一旦环境更加破碎 交错带的数量就会进一步增多 生物多样性会开始减少 (边缘增加产生的反作用,制图 赵榜/星球研究所)▼ 而人类的活动 加剧了这一情况 在怒江河谷地带 人们开垦农田、修建村寨 原始的森林被破坏 人类带来的入侵物种 也挤占了许多本地物种的空间 (怒江大峡谷中的村寨和农田,摄影师 刘珠明)▼ 人们修建的道路 在大山密林中看似微不足道 但对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冠上 要靠“空中走廊”迁移的长臂猿来说 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高黎贡山中的公路,穿越茂密的森林,尽管看似微不足道,却也能对不同的种群产生显著的隔离作用,摄影师 范毅)▼ 在越来越小 相距越来越遥远的栖息地中 出现了更多“单身”长臂猿 常年难以找到伴侣 如今天行长臂猿的数量 在国内已不足只 在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它们之前 便面临灭亡的危机 天行长臂猿的未来 到底将去往何方? 在未来 对天行长臂猿和其它珍稀物种的保护 必定能够取得更多成效 生命的美好 将延续下去 高黎贡山的原始生境 值得长久延续 因为是它 凭借一己之力 为我们保存了地球的野性与美好 谨以此献给世界地球日 也献给 既繁荣,又脆弱的 高黎贡山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张照 图片:秦南 地图:巩向杰 设计:赵榜 审校:王朝阳 封面摄影师 赵超/云山保护专家审校: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 P.S.主要参考文献: [1]西南林学院.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M].中国林业出版社,. [2]YaowuXingandRichardH.Ree.Uplift-drivendiversificationintheHengduanMountains,atemperatebiodiversityhotspot[J].PNAS,. [3]廉振民于广志.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 [4]李恒等.高黎贡山特有种现状及其保护[J].西部林业科学,. ...The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