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怒江奔流,一如千年,却已焕发新颜。 福贡县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斗门区从年起对口帮扶福贡县。3年来,斗门区坚持“上级要求、福贡所需、斗门所能”,助力福贡县实现现行标准下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今天起,今日斗门推出《脱贫攻坚书奇迹乡村振兴开新局》栏目。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与大家回顾这段脱贫攻坚的过程。同时,展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的福贡,又将在乡村振兴中怎么奔向更美好的未来……“茶树今年长得好,挣钱了!”进入3月下旬,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的茶园进入采摘期,村民肯利小娴熟地采摘茶叶。在该村,90%的村民都种植茶叶,并在斗门区的产业帮扶中,一步步脱贫致富。 “第一年收了5万斤茶叶,第二年收了10万斤,第三年收了20万斤,预计今年能达到50到60万斤。”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振亮说,如今茶叶数量越来越多,茶叶产业越做越大,成为福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 春风和煦的三月,天空澄碧,远山含黛,沿着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走上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一栋栋新建的砖混结构楼房在盎然绿意中错落有致。散布在海拔米的茶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嫩芽儿迎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 很多人或许想不到到,如今村民眼里的“摇钱树”——茶树,曾经是他们很嫌弃的东西。 福贡县地处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大部分地区常年温和湿润,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合茶树生长,自上世纪30年代,全县六乡一镇就开始种植茶树。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茶叶无法卖出去,经济效益不佳,导致漫山遍野的老茶树被遗弃山林中,无人问津。“茶叶卖不去,茶园只能荒着,不少村民都砍了茶树,改种玉米和红薯。”肯利小说。斗门福贡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后,斗门扶贫工作组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不少老茶树生长在山林中无人管理, 不少茶树的树龄都超过百年。“这些树就是藏在深山的宝藏,如果得到开发利用,当地村民脱贫就有门路了。”扶贫工作组表示。 扶贫工作组通过对福贡全县57个村调查发现,80%的村都有老茶树,达25万多棵。扶贫工作组认为,福贡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土壤空气干净,这样环境下生长的茶树,茶叶品质一定很高。“如果把福贡的老茶树保护起来,再打造成特色茶品牌,就可以助推福贡的茶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摘帽。”扶贫工作组围绕这些老茶树做文章,把茶叶样品送到农业农村部茶叶品质检测中心检测,邀请茶文化专家对开发福贡老茶树可行性进行“把脉问诊”……最后制定老树茶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万元,其中万元用于老茶树的资源调查和村民的技术培训,.9万元用于对福贡原有的茶叶加工厂——福贡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升级改造。 福贡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来是一家作坊式小工厂,生产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在得到帮扶后,该厂添置了现代化的茶叶精加工设备,成立研发团队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将年生产能力提升至50吨,成为怒江州第一家标准化无烟环保茶叶加工厂。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茶农签订了份收购协议,10份村集体协议,双方约定按每斤鲜茶叶10元的保底价收购。 协议签订后让达普洛村的茶园重新热闹起来,村民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茶园开发队伍中。如今村里的茶园又迸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满山茶树随风摇曳,满眼都是碧绿,茶农穿梭其中采茶收割,忙得不亦乐乎。 “年收了5万斤茶叶,第二年收了10万斤,第三年收了20万斤,预计今年能达到50到60万斤。”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振亮说,除了产量提升了,茶的品质也上来了。 如今,福贡县的茶叶产业已围绕老茶树,开发出野生大树晒青茶、炒青绿茶、红茶、白茶、传统入藏黑茶等系列产品,全县茶农预计今年增收万元,成为福贡县第二大产业项目。 除了茶树产业外,在斗门区的扶贫协作下,福贡县还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紧扣“因地制宜”这个产业发展核心,在绿色生态经济产业、高附加值的电子产业、传统种养殖业、农牧产品深加工业等方面多点开花。 此外,棒球加工扶贫车间、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赤松茸种植及深加工、石斛种植、中华蜂养殖等项目走进千家万户,4年共实施26个产业项目,变“输血”为“造血”,累计带动建档立卡户人增收致富。 放眼望远,雪山上依然白雪皑皑;近处的山地树木葱茏,啾啾鸟鸣。一株株、一片片老茶树在春日中发出新芽,茶园里青香扑鼻。“造血”式产业帮扶为福贡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也留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田野。 从遭遗弃到成“宝藏”, 从贫困到迈向致富,大山里的每一点变化中,都饱含着“斗门关爱”。下一期,小斗将为大家讲述千里之外“斗门班”的故事,看看一项特殊任务是如何完成的。敬请期待哦~~采写:梁少冰 摄影:梁颂辉、梁少冰 部分图片源于福贡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曾小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