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5.8

三十六、

怒族

        c27.,3.,56.,5.,92.,4.L92.07,11.9C88.34,11.,84.,11.,81.,11.z"fill="rgb(,,)">

5月来的匆忙

不知不觉中

又将迎来重要的节日

母亲节

明天大家在忙碌的同时

别忘了问候母亲

闲暇之余一同来欣赏一下

少数民族怒族

        c27.,3.,56.,5.,92.,4.L92.07,11.9C88.34,11.,84.,11.,81.,11.z"fill="rgb(,,)">

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怒族人口数为37,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邻国缅甸的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也有怒族居住,估计人数约有3万多人。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怒族节日不多,相传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节,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加上不同地区的一些小节,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节日,如怒族柔若人的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贡山一带怒族地区鲜花节等。

怒族“吉佳姆节”

吉佳姆节,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节”,又称“盍司节”,怒语译意为过年或春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节期15天。怒族人在新年之前,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同时,还要砍好过年这段时间用的柴火,并杀年猪,还用糯米和籼米舂粑粑。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把准备好的东西全拿出来,欢欢喜喜地做年夜饭。吃年夜饭时,人们要先祭奠祖先,并举行敲犁头祈雨的活动。

大年初一的早上,村寨里的鸡叫头遍后,各家的小孩打着火把,背着水桶,抢先去舀全村寨水井里的水。他们从每口井里舀一瓢水,然后背回家。据说:在新年的第一个早上,天上会飘下像酥油一样的东西,这是天神赐给人间的吉祥物,常常会漂浮在水井的水面上。过年时,人们只要喝到这种吉祥物,新的一年就能事事如意。

从初一的早晨开始,人们互相拜年。怒族人不但要给自己的长辈拜年,还要给自家的牛和狗拜年,甚至给牛和狗行跪礼,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怒族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牛耕田、狗撵山,它们辛苦了一年,在这个时候应该回报它们的辛劳。在新年期间,怒族人还要举行游乐活动,包括射箭、打石头靶、摔跤、打秋千、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等。此外,人们还要遵守很多禁忌。比如:在大年三十和初一,吃三餐时不能泡汤吃,如果泡汤吃的话,就可能导致新年风雨不顺、旱涝成灾,此外还忌讳往外泼水。

节日期间,怒族村寨都要酿酒杀猪,经常通宵歌舞欢乐。杀猪后的第一天为节日高潮。这天,姑娘们身穿绣有花边的衣裙,在胸前佩带着珊瑚、玛瑞、贝壳、银市串成的装饰物;小伙子穿着新装,手持琵琶,弹着优美的曲调,男女青年伴随琴声翩翩起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常乘着酒兴,大唱酒歌,预祝青年们幸福。

怒族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怒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关于鲜花节的来历,怒族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当时气候恶劣,怒族人居住的地方常年遭受旱灾,庄稼全部枯死,山野一片荒芜,饮水也成为很困难的事。这时,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通一个岩洞,把清澈的泉水引进了怒族人居住的村寨。

有水之后,土地有了生机,庄稼长得好了,阿茸姑娘的名字也传遍了怒族人的村寨,人们都感激地称她为仙女。

可是,一个坏人却对美貌的阿茸姑娘起了坏心,想霸占她。阿茸知道这个消息后,躲进了深山的山洞里。坏人却不死心,追到洞口,强迫阿茸姑娘嫁给自己。阿茸姑娘死活不答应,坏人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把她活活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把三月十五这天定为本民族的节日。由于此时山上开遍了野花,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叫做鲜花节。

每年的这一天,天还没亮,怒族人就会起来准备参加节日的活动。姑娘们穿起民族的盛装,带上准备好的祭品以及在山上进行野餐所需的食物,结伴从村寨出发,翻山越岭前去仙女洞进行祭祀。仙女洞周围事先已经挂好许多经幡和唐卡,穿红黄教服的老人在祭台的两侧坐着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文。前来祭祀的人们将一束束扎好的杜鹃花放在祭台上,还将几个玉米立在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一小堆。主祭人烧起松烟后,整个祭祀仪式就开始了。主祭人先念祝辞,手持法器的喇嘛开始打鼓念经,大家在祭台前叩头献贡。这时,整个洞口会插上很多松枝(象征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敬献给“仙女”的礼物)和玉米(表示五谷丰登)。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

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相传人们凭吊的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丽姑娘。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还在高黎贡山上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没有答应他。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

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聪明能干坚强的姑娘,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在每年的这一天拜祭她,逐渐形成仙女节习俗。

节日这天一早,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这时候,也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要为"仙女"献上一束束杜鹃花。祭祀时,要点起松烟,并由主祭者念祝辞,还要打鼓诵经。随后大家磕头,以祈求仙女保佑。

由于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挂着许多经幡、唐卡。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两侧坐着穿红黄教服的老人。他们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祭台旁边有一个3米来高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种颜色的彩旗,长长的竹竿尖上插着一个个老玉米。松枝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古长青,玉米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鲜花是敬献给仙女阿茸的。

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之后,人们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鲜花、喝仙水。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各家各户设宴饮酒,人们一家家或亲朋好友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他们边吃边喝边唱,兴起时又踏起欢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满了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青年男女则身穿节日盛装,前往一个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仙女仪式已渐渐淡化,歌舞求福和体育竞技成为仙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怒族山林节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下一期:普米族

—END—

宜兴市民促会赴海安市调研学习

文章转载

两位公主,一段传奇,永远的民族团结佳话

56朵花

纳西族传统节庆文化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