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6656.html

        

  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67%以上的傈僳族群众处于贫困状态。全州29个乡(镇)有21个贫困乡(镇),个行政村中有个贫困村,共精准识别6.9万户26.96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冲出贫困的阴霾,走上脱贫致富路,是怒江各族人民最迫切的愿景。

  从零散扶持到整州整族攻坚,从送米给物输血式帮扶到产业、素质全方位精准扶贫,从易地扶贫搬迁到技能扶贫、务工创业帮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整州推进、整族帮扶,久久为攻,彻底搬掉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大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发展奇迹。峡谷大地如浴阳光晨露,日益欣欣向荣。

余名干部背包进村 精准攻克贫困堡垒

由于历史和自身发展的原因,怒江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5年,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文盲或半文盲人口占32%,有40%的人口讲不了国家通用语言,整体发展程度最低、基础设施最差。

  面对如山重任,怒江州党员干部齐上阵,领着群众干,带着群众上,向深度贫困宣战。州委书记纳云德以身作则带头垂范,用三分之二以上精力和时间抓扶贫,州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保一个县市,州级其它领导每人挂联一个乡镇,不脱贫不脱钩。县委书记一线指挥作战、乡村党组织全员参战。创新“最后一公里”落实机制,选派29名县委常委担任乡镇第一书记、29名处级干部担任乡镇扶贫工作队大队长,名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每年从州县机关抽调1/3干部驻村抓落实。年,全州52%干部下沉一线作战。

  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前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推进“志智双扶”。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批跟着一批上,接力奋斗,合力攻坚,用“脱皮”换脱贫。

  省委下派40名扶贫干部和50名专技人员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余名扶贫干部,在峡谷深处战天斗地。珠海市、中交集团、三峡谷集团、大唐集团等在怒江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推动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

  福贡县鹿马登乡党委书记和文宝扎根基层9年,足迹踏遍全乡每一个角落。甘愿背负重担、直面挑战,无悔奉献青春。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就往哪里扑,哪个村问题突出,他就往哪里钻。让鹿马登莽莽群山村道蜿蜒、新房林立,瓜果飘香。

58岁的怒江州扶贫办调研员周捌迪主动要求到泸水市最边远、最穷困的古登乡担任脱贫攻坚实战队大队长,长年累月奔走于高山村寨,领着群众种香橼、花椒,发展养蜂产业,让长期以来只懂种包谷、洋芋的山区贫困农民有了脱贫增收支柱。

  上下齐心,久久为攻,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下,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一个个穷山村变成了新农村,一片片“贫困死角”“活”络起来,峡谷大地春风拂面,怒水青山绽放笑颜。

  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年底,怒江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千年的贫困难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飞跃。独龙江结束了半年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惠及沿线30多万群众,成为推动怒江发展的振兴之路。兰坪丰华机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人民千百年来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怒江州无高速路的历史。畅通的县、乡、村组道路和座跨江大桥,解决了困扰怒江各族人民几十年的出行难、过江难问题,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49亿元提高到年的.51亿元,后续发展的根基更加厚实。

志智双扶,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

每天开着电瓶车,在风景优美的度假村里捡拾果皮纸屑、修剪花草。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务工人员乔七祥在珠海的生活繁忙而快乐。

“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多元,吃住不花钱,比在老家的收入高了好几倍。”乔七祥说,到珠海市后,他学会了写简单的汉字和填写数据,工资除了两个孩子上学、家里日常开销,还有一点点积余。

脱贫攻坚中,怒江着力开展好志智双扶工作,把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深层根源。开展“乡村能人”“脱贫能手”培养,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巧媳妇”工程,手把手教群众学技术,帮助群众增强谋生本领和发展能力。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大年初四,兰坪县、泸水市上千农民坐上直达专车,赶赴珠海、东莞,踏上新的务工增收之旅。

“是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新房子,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我自己也要争气,不能窝在家里等帮扶,要到大城市学技能、学本领,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兰坪县中排乡河边村务工人员仕马翁说。

5年来,怒江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3.72万人次,创收74.46亿元,3万群众先后到广东就业,有工资性收入的建档立卡户由户增加到户,户均工资性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福贡县金秀谷村党支部支书坡相夺带领80位村民到珠海务工,让庄稼汉变成了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独龙族青年高建林过去见人都不敢说话,参加了旅游技能培训后,开起了独龙客栈,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持续不断的技能技术和素质培训、务工历练和思想引导,怒江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淡化,内生动力不断激发,靠努力奋斗过上新生活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各族群众争着学新的劳动技能,发展新的增收致富产业,办合作社,建种养殖业基地,学网上销售,开农家乐和民宿,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

  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傈僳族姑娘胡秀花,到建筑工地务工几年,潜心学习管理、施工本领。在中交集团帮扶下,年起,组建了一支傈僳族农民工程队,到宁夏、广东等地承接项目,成为致富带头人,还带动村里多人依靠技术和勤奋脱贫。

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坡上有刺笼苞、魔芋,漆树下有鸡,密林里有“鸟塘”,院坝里有车,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村民彭朝学的日子多彩而美丽。

  “走对了路子,座座群山也会变成我们脱贫致富的幸福‘靠山’”。彭朝学说。

  怒江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贫困群众生产难、增收难,难在无产业、缺产业、少产业。

  怒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成万亩全国草果核心产区,搭建生态脱贫之路,覆盖16.5万群众稳定受益。组织化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和6万箱中华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25.69万人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进行“怒江花谷”、生态修复、半山酒店、特色村寨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创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以绿色香料、生态果蔬、特色畜禽、旅游文化等为代表的扶贫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闯出了一条独具怒江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脱贫之路。

  福贡县乔马嘎村建成了运送草果的7条“草果溜索”,承载贫困记忆的溜索,在新时代华丽转身,成为草果出山“高速路”。泸水市三河村结合本地优势资源,通过建起“鸟”,农民变鸟导、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走上了“小鸟大产业”致富之路。

  今天的怒江,22个民族和谐相处,守望相助,公里边境线处处国旗飘扬,数十万群众人人有脱贫门路,家家有安居房。55.7万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热情空前高涨,从愁吃愁穿迈入全面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旭日东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指挥田安置点“微菜园”里,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与搬迁群众挥锄翻地,点种蔬菜。

  大学生毕业后在外务工的斯春梅,在脱贫攻坚战最艰难的时候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搬迁下山,在江边荒地整“微菜园”,建设民族服饰、棒球、草果编扶贫车间,在山头发展核桃、草果、茶叶和中蜂、土鸡养殖,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楼房,有了新产业,逐步过上幸福生活。

“江边有让我安心的温暖家园,山间有让我骄傲的美丽村寨,我愿意一辈子在村里干。”斯春梅说,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她要带领乡亲们接续奋斗,让村寨更美丽,产业更富饶,生活更美好。

云南网记者李寿华

扫描上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