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这是今天在云南日报头版刊登的报道,是云南日报记者李寿华跟踪采访返乡过年的怒江籍在珠务工人员刘铭夫妇的真实故事。对怒江而言,转移就业是一条很实际、见效快的脱贫途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思想观念、生活理念的改变。“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这是在珠海务工的怒江籍员工刘铭的话,也是部分怒江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与选择。年2月14日,本月初十,怒江将组织输送第一批有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至珠海就业,还没报名的怒江乡亲们请按文末的公告抓紧报名了。 “志刚叔叔,刘叔叔和他媳妇又来了。”几个在家门口玩耍的小孩,向正在垒猪圈的丰志刚喊话。 “想好了没?我们初十出发到珠海。”走进丰志刚家屋后猪圈,刘铭夫妇一边抬木条石料帮忙建猪圈,一边询问。 这是刘铭第三次来村里,动员丰志刚去珠海市务工。 ▲刘铭(左)和妻子张霞(中)动员乡亲到珠海打工。 刘铭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村民,年3月,珠海市和贡山县劳务协作工作组到村里作外出务工宣传,刘铭和妻子张霞动心了,一起去珠海市打工。 ▲刘铭(左)和妻子张霞(右)在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家中。 “刚开始一个人一个月有元工资。要在村里,一年也苦不到1万元。”刘铭说,在秋那桶,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耕作四亩玉米地,养几头猪,一年到头也就吃个饱饭。过年了,还为怎样给三个小孩买新衣服发愁。 年,因读过书,人机灵,能吃苦,协调能力强,会团结人。刘铭成为劳务经纪人,收入增加了,两口子一个月就有1.6万元收入,三个小孩也跟着去珠海市上学读书。 ▲刘铭和妻子张霞在珠海打工,三个小孩也接到珠海上学。 “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刘铭说。 今年春节前,刘铭行程公里,从珠海市驾车回秋那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给村里父老乡亲,特别是年轻人看一看,是窝在家里等国家救济帮扶好,还是去珠海见世面、学技术,靠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去赚钱好。 “坐在墙根晒太阳等国家帮助,脱贫了,也会返贫。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趁我们年轻,去外面闯一闯,只要肯吃苦,长远致富就有保障。”一个多月来,刘铭和妻子驾车到丙中洛镇、捧当乡、茨开镇等十几个村寨,特别是怒族、藏族村寨,挨家挨户宣传珠海市对怒江劳务帮扶政策、就业信息,说自己到珠海务工的见闻、经历、感受,动员大家去外面学技术,勤劳致富。 ▲刘铭和妻子张霞回到丙中洛镇动员乡亲至珠海打工。 “一个月元,技术熟练了,工资会增加。一年可以攒四五万,苦它三四年,一栋新房建起来了。”刘铭细细给村民算务工账。 捧当乡迪麻洛村的丰志刚,父亲年纪大,疾病缠身,家里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种地维持,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送一次父亲到县城看病也得借钱,日子很是窘迫。 了解到丰志刚的情况,刘铭两次上门,说服动员他去外面打工,多挣一点钱给老人看病。可丰志刚有点犹豫不决,一是担心父亲病情,二是对出外赚钱没把握。 “听刘铭说那里一个月就能收入四五千元,相当于在这里苦一年的收入。我就下决心去了。”丰志刚说,今年父亲身体好了一点,他和同村三个年轻人决定去珠海。“每个月给父母亲寄元,剩下的积攒起,苦它几年,娶个媳妇。” “说好了,初十从贡山出发,我们一起去珠海打工,一起去创造新的生活。”2月8日,刘铭给报名去珠海务工就业的人发北京白癜风治疗是多少钱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