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说明:年3月从高黎贡山大脑子下来,回到北京,4月在“周三课堂”讲过一次,PPT第一页是—— 第二页是—— 年12月在北京开始学观鸟,北师大赵欣如老师带队,随后开设“周三课堂”,给北京鸟友讲鸟,讲怎么观鸟,也请鸟友自己上台讲心得体会,谁出了门,有新见识,赵老师都会请上周三课堂的讲台——周三课堂最早是年开始的,到讲“高黎贡归来”的年就已经12年了,以后一直坚持,还有视频拍摄分享,北京鸟友都从中受益匪浅(现在还办着么?我不知道了)。 从高黎贡山下来,赵老师叫我讲点什么,我定的题目是《有鸟是一种看法,没鸟是另一种看法》。其实这是赵老师自己的话,我借题发挥了——上高黎贡没看到白尾梢虹雉嘛。 赵老师最早给我们讲“没鸟是另一种看法”,主要是指不可能每次出门都如期待的那样鸟多,或者有好鸟,遇到失望的情况,应该思考个为什么,找到“没鸟”的原因,从中有所收获。结果让我发散思维,讲了一大堆…… “有鸟是一种看法,没鸟是另一种看法”,到底怎么讲的呢?(节录) 有鸟是一种看法,没鸟是另一种看法 ——从滇西观鸟热说起 钟嘉(橘树)(年4月) 滇西鸟点为什么成为全国热门之最? 北戴河、十渡等“过时”的鸟点还能重新热起来么? 热点是相对的,如何从没鸟(鸟少)之处看出鸟来? 穿插介绍滇西+高黎贡山、贺兰山-阿拉善、甘肃莲花山、青海东南部等鸟点的特殊攻略(并非食宿行)。 (今注:过时的内容就不详述了,看官自己选着看) -PPT截图,图为高黎贡山的马缨杜鹃花- 中国大陆观鸟开展12年, 有鸟友的地方,有观鸟活动的地方,有鸟会组织的地方越来越多, 覆盖面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入; 很多鸟友都积累了7-8年的经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新近加入进来。 一方面,新进入的鸟友,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怎么利用这些经验? 另一方面,资深鸟友去哪儿?怎么继续保持兴趣和动力? 都值得考虑。 从我个人来说,观鸟12年,去过很多地方了; 北戴河15次以上,董寨9次,洞庭湖6次,鄱阳湖3次,升金湖3次,青海3次,贺兰山3次,甘肃莲花山2次…… 仅云南,去过红河州、西双版纳、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迪庆州,加上昆明。 一方面经验不少,如何介绍给新人? 另一方面,再想走,怎么走法?怎么看法?是个问题。 写书?观鸟攻略?写不了。 因为了解得越多,越写不了,总是在变动中。 讲课?讲具体一个鸟点,不如当地鸟友和其他鸟友了解; 讲一种鸟、一类鸟,也讲不来, 越来越不敢讲,因为学问太大; 讲野外经验,各有各的高招,八仙过海, 我的,不一定合适别人。 今天讲的,是一种综合的感想与体会, 也有具体的经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 其实核心还是12年前赵老师说的: 有鸟是一种看法,没鸟是另一种看法。 那时不太理解,甚至觉得就是阿Q, 看不到鸟自我安慰一下,看点风景花草, 下次绝不会找这种地方、这种天气出来看鸟的。 但是,时间一久,就知道, “没鸟”是经常的,越来越多出现的, 阿Q心理是安慰不了的。 “天道酬勤是骗人的,关键还是看运气!”有道理么? 短时间看是这样,从个人来看是这样, 但是放到十几年二十几年中看,放到一个群体中来看, 运气才是骗人的,关键还是看覆盖面与覆盖密度。 这是“科学观鸟”的内涵吧。 现在有人质疑北京观鸟会的“科学观鸟”口号。 如果看某一次观鸟,真说不上什么科学,休闲而已。 但是如果有心人把一次一次,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数据收集起来, 里面的科学意义就出来了; 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