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这个地方, 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当中有珠海的一份努力… 光明日报近日头版讲述了当地故事! 跟特报君一起来看看! “我们村现在贫困户没有了,怒江东岸的3个村小组靠种草果,去年多数人家草果收入都有五六万元,西岸3个村小组的村民靠打工挣收入,有的修美丽公路,有的帮别人种草果,有的去广东珠海打工。”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村医邓前堆近日向记者描述村里的变化。 在怒江边当乡村医生37年的怒族邓前堆,去年被国家表彰为“最美奋斗者”。他眼中拉马底村的变化,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缩影。 怒江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人口多,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这里的脱贫攻坚,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年1月、年4月两次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使怒江州各族群众深受鼓舞。在国家、省及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援下,怒江州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至年年末,全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贡山县脱贫摘帽。全州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元提升到年的元。 今年6月19日,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郑重向社会宣布:“到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彻底挖掉,实现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大峡谷天堑变通途“几年前怒江上修了桥,村民们不用溜索过江了。山上的贫困户都搬迁到山下的安置点,山上没搬迁的村子都通了水泥路。”邓前堆说,他曾经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上过溜索27年为两岸群众看病,被称为“溜索医生”。 6月16日,“中交怒江连心桥”建成通车,如一道彩虹横跨怒江,连接州府六库城市老城区江东江心片区。该桥全长.12米,桥面宽22.8米,总投资1.04亿元,由中交集团援建。 中交怒江连心桥图片来源:怒江州人民政府网 怒江过去交通闭塞,大部分群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2亿元推进怒江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怒江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完成怒江、澜沧江两岸36座“溜索改桥”,“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怒江美丽公路及南延线建成通车,畅通的县、乡、村组公路,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全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25%,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3.17%;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兰坪丰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期盼千年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将建成通车,怒江即将结束无高速路的历史。 天堑变通途,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使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怒江各族群众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大山,到县城、省城甚至广东打工,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看到这么多人去打工,我更有信心,出去打工的胆子更大了。”怒江泸水市鲁掌镇登埂村低保户村民褚秀梅说。2月25日,在政府组织下,褚秀梅、丈夫李东南和泸水名务工人员告别家乡,搭乘22辆大巴车从六库前往广东珠海和东莞务工。这次劳动力输出人数创下了怒江单次输出人数之最。今年以来,怒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4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36万人。 2月26日,怒江籍员工到珠海返工。珠海传媒集团记者程霖摄 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过去怒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峡谷缝隙之中,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近几年怒江州建设67个集中安置点,完成了怒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全州10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拎包住进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告别了茅草为顶、透风漏雨的篾笆房和木板房。在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安置点,搬迁前,弩弓村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公里,他们每周要在这条路上来回两趟,学生和正梅说:“搬到这里后,到通甸中学读书,只要10多分钟就到了。” 傈僳族小伙友向福是福贡县石月亮乡依陆底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年2月全家从高山上老村子搬到山下怒江边的安置点,住进了新楼房。记者去年底来到他家拜访时,友向福弹着一把红色的吉他,唱起了优美欢快的《棒球之歌》:“甜蜜甜蜜,甜蜜的棒球,想不到有甜蜜的日子……”近年来珠海企业在移民新村建了棒球车间,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友向福为表达心中的喜悦,用民歌曲调创作了《棒球之歌》。 福贡县棒球扶贫车间第一届技能“精英”大赛。珠海传媒集团记者曾遥通讯员容燕宇摄 在依陆底安置点里的棒球车间,数十名傈僳族村民围坐桌前,穿针引线,转眼缝制出一个个白色的棒球。67岁的老汉此友和妻子都在这里缝棒球,家里是贫困户,妻子当了护林员。他笑嘻嘻地说:“我来这里干活,一个月工资七八百元,可以增加点收入,早日脱贫!”曾经在深圳打工两年的年轻妇女友前你动作麻利,一天能缝十七八个棒球,1个月就有0元收入。“在家门口打工还能带孩子,我愿意长期在这里干。”友前你说。 为让搬迁安置点的群众稳得住、能发展,怒江州在安置点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设立了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许多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我们村现在‘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都解决了!”邓前堆说。他长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