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41399.html初秋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依然青山翠绿鸟语花香。走进怒江大峡谷腹地的福贡县域,处处是青山环抱、森林环绕、绿水相依。驻足世外桃源般的山水间,既会听到大山深处鸟儿的窃窃私语,也会听到田间地头群众劳作时的欢声笑语。“有了生态扶贫合作社,咱们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咱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当地群众无不为家乡茁壮成长的生态扶贫合作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近年来,福贡县林业与草原局通过大力支持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入社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获取劳动收益和盈余分配、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促进贫困农民稳定增收、按期脱贫,通过合作社群体自主产业内生动力发展稳固脱贫攻坚成效,走出一条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 生态扶贫合作社“有”起来 广大贫困群众“富”起来 时值盛夏的福贡县石月亮乡,一场宛如轻纱的细雨过后,村民批仕三急匆匆地来到石月亮乡早方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的草果苗基地里拔草。“这几天雨水多,只能抢时间干”言语间,批仕三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我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收入是元,光靠这一项,我一年就可以赚元左右。”批仕三是石月亮乡早方生态扶贫合作社的一名社员,除了务工收入以外,他将自己的一亩包谷地转租给了合作社发展育苗,租金收入就有元一年“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实在太多了,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我还可以学到技术,发展自己的产业。”现在已经积累丰富种植经验的批仕三通过对自家的草果、茶叶进行提质增效,收入明显增加,仅仅自家的草果地和茶叶地就可以为他一年带来上万元的纯收入。批仕三在果苗基地里辛勤劳作的同时,马吉乡宏华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沙里页在加工车间里拿着钻头正把一块“烂木头”变废为宝。“这些都是我们从江里捞出来的,以前都被当柴火烧了,现在经过加工,都变成宝贝了。”从年开始,马吉乡宏华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在承接生态造林项目、发展林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将目标定在了手工艺加工产业上。“合作社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拓宽我们社员的务工渠道,一年都有收入来源”李志先厂长介绍说,“以前农忙的时候在家管理草果地,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学会技能,解决就业,太好了,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支持,我现在会加工简单的工艺品,每个月收入是元,我还要加强学习,让家人也要再学习”。截至目前,福贡县六乡一镇共组建运营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28家,入社社员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社员人,易地搬迁户人,涉及家庭人口数人。从年年初截至年6月,各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林业营造林项目以及自主产业发展实现带动务工人,涉及家庭人口人,劳务总收入.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务工人,涉及家庭人口人,劳务总收入.7万元,实现人均务工收入元)。生态扶贫合作社“管”起来 生态扶贫效应“强”起来 “两管”是福贡林草局管理全县生态扶贫合作社的主要原则”福贡林草局副局长吴晓泳介绍说,一“管”指的是保障与服务,为使合作社能依法依规承接营造林项目,福贡县人民政府印发《福贡县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营造林项目工程议标管理办法(试行)》,有条件、有目标、有程序地解决合作社参与营造林项目的根本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内生动力,扩大自主产业发展,福贡县人民政府在年下半年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制并印发《福贡县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保障合作社自主产业发展,提升合作社内生动力,逐步做大做强;二管指的是监督,必须让合作社遵循运行章程,达到实实在在发挥生态扶贫效应,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防止挂空牌,为此专门印发了《福贡县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引入考核淘汰管理机制,从管理运营、带贫效果、自身发展等多方面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发挥合作社带贫致富的真正作用。“只要有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的人过来,再忙也要放下手头的事,至少接待他们半个小时”这已经成为了福贡林草局不成文的规定。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县林草局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为合作社提供无微不至的跟踪服务,合作社建立之初,针对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抽派专业技术人员,逐一对合作社进行业务培训,在项目实施的前、中、后期跟踪到位,经一年的项目运营,多数合作社已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力量团队,基本满足普通营造林项目的技术标准要求;合作社档案管理及办公室运营一直是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县林草局以单位管理规章为模本,以合作社章程为依据,以会议培训和实地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合作社建立相关制度,培养相关人才,目前所有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均已建立起自主完善的办公室管理制度,合作社档案管理规范,运营管理逐步步入正轨。截止年上半年,生态扶贫合作社共承接蜜源花卉种植项目1.3万亩、核桃提质增效项目5.85万亩、漆树提质增效项目0.36万亩、漆树种植项目0.05万亩、花椒种植项目0.06万亩、红花油茶种植项目0.29万亩。生态扶贫合作社“合”起来 产业发展能力“壮”起来 走进石月亮乡志远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的天竺葵种植基地,一股独有的清香沁人心脾。社员们将一筐筐采摘好的天竺葵陆续送往加工基地进行现场加工。“我们合作社种植天竺葵有60亩,现在开始采收第一茬。”合作社理事长李志军对自己的天竺葵产业项目充满了希望。据李志军介绍,天竺葵这个项目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从栽种到成熟只需要4个月,四个月以后每个月可以采摘2次,可连续采摘4年,每亩收入可达元。“天竺葵属于低矮植物,所以天竺葵种植可以跟我们的果林相互套种。”石月亮乡众利生态扶贫合作社副理事长汪友利兴致勃勃地说,众利合作社种植有余亩的林果基地,在基地中连片种植有秋月梨、突尼斯软籽石榴、沃柑等多种经果林木,并在果树下套种了白芨、百部、天门冬等多种中药材,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彼此对外租用土地资金支付成本并提高单亩土地产出。福贡县各家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联合的发展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土地相互利用方面,更体现在解决商品加工及销售难题上。合作社要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定位在对外销售的大市场。马吉乡鑫禾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将自己和其他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林产品通过“吉鑫禾”“天赐怒江”两个商标品牌,依托扶贫平台、教育部E帮扶、农行扶贫商城三个线上平台,有效破解了合作社所生产商品因没商标、没品牌不能实现线上销售的困境,年至目前共有价值万元的农、林产品通过线上销售走出怒江。正是在这种相互帮助、共同联合的运作下,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已经注册自主品牌商标4个,并推出以滇黄精为拳头产品的系列林副产品,产品远销沿海地区。各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自主产业基地建设已达到1千亩以上,涵盖林果、林药、林菜等多个林产业,并逐步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合作社农、林产品加工厂建设4个,目前已经建成并运营一个,实现福贡县林副产品加工“零”的突破;合作社动员社员林下养殖鹅、驴、鸡等多种畜禽养殖,逐步转向多种经营;投资建设生态农庄两个,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第一步,展现林业多元化经济齐头并进的态势。“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年以来,福贡县林业和草原局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持“扶智+扶志”,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当前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面对在资金、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实力雄厚的企业,分散的小农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竞争,最大限度解决了单个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不足、抗风险意识较低等问题,为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怒江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克爱艺刘江 扫描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