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www.kstejiao.com/m/

年,在网上的一段影像资料中,8岁的余燕恰在怒江上独自“飞索求学”,由此而被大家所认识。

而今十几年过去,当年的“溜索女孩”已然长大,于去年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此时的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

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这些年她的生活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是什么让她做出这种坚定抉择?而回到家乡的她又在做些什么呢?

溜索是人们用来渡江、运送货物及牲畜的,每家每户的必备用具,一度是高山峡谷当中人民群众的生命线、物资保障线。

而余燕恰的童年是在溜索上度过的。

她家在在怒江福贡县布腊村,家乡被怒江隔绝,想要去向外边的世界,只能通过溜索滑到对岸。

余燕恰从一开始上学,就需要先走山路下山,再借助随身携带的绳索坐溜索到达怒江对岸的学校。

“下面水流很急,每次过江都很紧张压根儿不敢低头向下看。”

早上通过溜索出发去学校,晚上再通过溜索回家,下方江流涌动,

一个不小心便会葬送了小小的生命。余燕恰克服恐惧在这条“路”上坚持了近两年。

在年,一家媒体到马吉乡采访途中,恰好拍到余燕恰穿着粉色上衣背着书包独自溜索过江。随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一段溜索上学的画面让大家认识了这里,也记住了这个姑娘,知道了这个村子。

当时触动很多人,人们纷纷捐款助力修桥。于是在年3月,村子里有了第一座爱心桥。村子的命运,也因为这座桥而改变。

9岁的余燕恰,第一次看到了桥的样子。当她被邀请第一个过桥,却因紧张而挪不动步:“当时我紧张又激动,还十分好奇,最后是被别人搀扶着才走过去。”

余燕恰在社交媒体上说:“第一次被拍到以后,他们过来采访,给我们学校捐赠了很多物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因为有大家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