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云南日报派出采访组到怒江采写系列深度报道《怒江调查》,我们曾为怒江人民的贫困困境痛心疾首,为怒江摆脱贫困的路径苦苦思索。时隔15年,在怒江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当年采写《怒江调查》的记者再赴怒江,怒江再调查,见证大峡谷千年巨变。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刻

怒江喜报频传——

全州所有贫困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

怒江州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重中之重、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

占怒江州总人口60%的32万“直过民族”

摆脱千年贫困

实现全面小康

创造了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怒江篇章”

这是国家力量聚各方合力,破解区域性发展难题的典范,是怒江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效能的伟大实践,是怒江州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战贫的伟大实践。

怒江是世界级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之一,深度贫困地区与国家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叠,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互相制衡。怒江脱贫攻坚,严格对标对表中央部署,以“打好生态扶贫硬战,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思路,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重要论述运用于指导实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和两场战役,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保护有机结合,生态优化与生态兴业协调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脱贫之路。

神奇怒江:《福贡一角》。崔永江摄

作为脱贫攻坚和攻克生态贫困的头号工程,怒江占全州人口近1/5的10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迈出了摆脱千年贫困最艰难的一步,实现了城乡结构重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结构重塑和干群关系变化,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铺就生态底色,启动了绿色动能。

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玉生摄

上篇

“摊开云南地图,西北方有一条近乎垂直的大河由北向南飘坠而下,将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切开,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缝,这就是怒江州境内绵延多公里,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

这的确是一块十分奇特的人类生存空间。你很难想象出如此封闭的生态环境,历史上曾是各族先民迁徙交汇的民族走廊。那残留在高山峡谷间石器时代的实物遗存,分明还炫耀着远古时代的文明。

独龙族人的工具

然而,历史在雪上峡谷的艰难跋涉中,令人遗憾地放慢了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在这块封闭型峡谷的社会古地质层挖掘到的是包括原始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等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在内的社会发展“活化石”。

独龙江人马驿道。云南日报资料图

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发现,独龙族还藏有石斧、石刀、石锅。由天然的长方形石块组成的粗制石磨,则还在广泛使用,说明这个民族距离新石器时代并不十分遥远。

独龙江的天梯,拍摄于年独龙江献九当。云南人民出版社尹杰供图

刀耕火种,拍摄于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尹杰供图

独龙族妇女在用石头磨玉米,拍摄于年,独龙江孔当。云南人民出版社尹杰供图

独龙族人的工具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怒江州各族人民集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实现了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独龙族纹面女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加上缺少强大的外力推动,怒江州发展滞后问题一直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与落后如影随形。怒江州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长期排在全省乃至全国末尾末端末梢,各族人民绝对贫困的帽子,一戴就是半个多世纪。

奔腾不止的怒江

直到本世纪初,怒江大峡谷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激流翻腾,夺路狂奔的“野性怒江”,江面上从历史深处穿越过来的溜索,颤颤悠悠,留住时光的吊桥,挂在两岸陡坡上的“大字报”地,刀耕火种的“壁耕生产方式”,居住在低矮昏暗的杈杈房里,不知道别人在发展,也不知道自己在贫困的各族起群众,还有那条“因贫困而美丽”、“因原始而最有审美价值”的原生态旅游路线,以及怒江大峡谷满目疮痍的表象后面,由人力和自然力共同完成的生态恶化全景图。滑坡、塌方、泥石流……怒江大峡谷以它特有的语言向人类求救;为大山的子民寻找一块新的栖息之地,结束“云上的日子,重建幸福家园”。

图片拍摄于年,乡村医生邓前堆过溜索出诊。云南日报资料图

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

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王靖生摄

独龙族是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生活在中缅与滇藏结合的深山峡谷中,数千年来独龙江被地理天堑阻隔在现代文明之外。这里是云南最后的处女地,有着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神秘的文面文化和最幽深的高山峡谷。但这些浪漫元素,走进现实,却充满痛楚。直到年4月以前,独龙江乡每年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离,这里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落后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很快回信了,他鼓励独龙族群众,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战各种困难,加快脱贫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年1月20日,来到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贡山干部群众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独龙江乡。潘文海摄

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表达了继续坚定信心跟党走、为建设好家乡同心奋斗的决心。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独龙江乡亲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并鼓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年4月,怒江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再接再厉,奋发图强。

从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独龙族”,独龙江一直和北京心手相连。多年来,怒江的脱贫发展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

独龙江巴坡。高玉生摄

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饱含深情地谈到怒江,他指出,怒江等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完成脱贫任务不容易。要针对特困地区、特困群体和贫困村,研究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必要时采取一些超常规的办法推动脱贫。

采取超常办法推动怒江脱贫,一场由国家力量推动的伟大脱贫攻坚决战,在怒江打响,怒江各族人民摆脱千年贫困,直奔全面小康,“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机遇降临。

俯瞰进藏三代桥,拍摄于丙察察线怒江进藏第一桥。代保忠摄

在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总决战中,“怒江之战”,堪称“上甘岭”战役。

怒江州98%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有长达公里的国境线,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生态屏障,国防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区域性、素质性、条件性贫困相互叠加,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傈僳族群众欢度阔时节。罗金合摄

怒江州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2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93.97%,集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独有民族、跨境民族于一体,是中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重中之重、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典型代表,怒江贫困程度之深为全国之最。生活在怒江州这些最特殊的族群,最弱势的群体能否“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事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形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采取超常办法推动怒江脱贫,怒江脱贫,上升成为一种国家责任和全社会的担当。

中交桥。高玉生摄

怒江脱贫攻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汪洋、孙春兰、李希、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分别深入怒江调研指导,看望各族贫困群众。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怒江脱贫攻坚作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役”,高位推动、精准发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怒江调研部署工作,“一线调研、一线检查、一线督战、一线问效”,示范带动全省各级各部门聚焦怒江深度贫困。

云南省出台《云南省全力支持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从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等10个方面加强保障,全面打响怒江脱贫攻坚合围战、歼灭战。省委书记阮成发从担任省长时就挂联怒江,怒江全州4县(市)均有1名省领导挂联,3个省级单位、1户省属企业结对帮扶,省委下派帮助怒江州脱贫攻坚专项人才,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周灿摄

在全国、全省层面调集最优势资源合力攻坚,为怒江跨越一跃千年,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聚集资金。“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总投入达.43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来累计对怒江投入的总和,其中,中央和省级投入达.65亿元。各级政府通过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现有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源和动员社会资源,举各方之力多渠道加大怒江州扶贫投入。

为新家点赞。高玉生摄

聚合力量。在怒江州打赢脱贫攻坚总决战的进程中,中央、省级机关、企业、部队、院校倾情倾力帮扶,持续选派精兵强将驻村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在雪山峡谷间蓬勃展开,为怒江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珠海市自年8月,与怒江州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制定中长期扶贫协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构建“1+7”的帮扶工作格局,已投入资金13亿元,年均增长1.07倍,从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到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教育帮扶、结对帮扶、医疗援助等方方面面,与怒江结下了深深的“江海情缘”,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中交集团与怒江州结成了50年不变的命运共同体,累计投入5.5亿元,在交通、产业、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三峡集团累计投入8.9亿元精准帮扶怒族、普米族,大唐集团累计投入6.7亿元精准帮扶傈僳族……24家中央、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4个县(市)及25个贫困村,下派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真金白银投入,真心真情帮扶,社会扶贫汇聚大怒江,勾画出“携手同行,共奔小康”的最大同心圆。

怒江州职教中心扶贫车间,吸纳进城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务工,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谢宇摄

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