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今年的独龙江乡,春天来得特别早。担当力卡山上,积雪消融,淙淙溪流奔腾汇入碧绿如玉的独龙江。山岭上、村落里、田野边,樱花、桃花、梨花、玉兰花吐蕾绽放;连片的草果地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新开业的农家乐、客栈里欢声笑语。 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获悉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的喜讯后,给独龙江乡群众亲切回信。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极大地激发着独龙族群众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干劲和热情,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好日子等不来盼不来”春播时节,独龙江各村落很难找到在家里闲着的农户。“天一亮都忙着上山抓产业建设去了,只能在他们出工前或收工后才能找到。”当地干部笑着说。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介绍,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乡党委政府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回信精神,让独龙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乡里在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素质提升六大行动,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更重要的是独龙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嗜酒曾是当地部分群众的不良习好。去年,乡里专门举办了一期有38人参加的“好汉培训班”,进行政策、文明生活习惯、健康常识等知识宣讲,让受训学员珍惜党和国家对独龙族人民关怀的良好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好生活等不来,盼不来。还得自己苦干才会来。嗜酒懒惰必贫困。”有个村民曾是大家眼中的“酒鬼”“懒汉”。参加培训后,老师的话让他幡然醒悟,硬是把喝了20多年的酒给戒了,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整天在草果地里忙碌。 如今,“天不亮就上山,太阳落山才回来”已成为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常态。“走出家门学技术、打工创业闯天下”已成为独龙族群众的生活新时尚。仅去年一年,全乡就有上千人次参加了普通话、编织、农家乐经营、砌墙等技能培训,一批又一批独龙族群众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仅在四星级独龙江天境酒店务工的当地村民就有30余人,在州内务工有多人,到省外珠海等地长期稳定务工的独龙族群众达到30多人。“家乡一年一个样”“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一年一个样。”3月26日,久别返乡的高惠英老人兴奋地对记者说,现在家中亲戚都住进了新居,家里不仅有了草果地,还开起了农家乐,收入一年比一年高。高惠英老人家乡的变化,是独龙江乡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悄然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独龙江乡在巩固草果、中蜂、独龙牛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羊肚菌、黄精、重楼等种植项目,加快发展民宿、农家乐、客栈等旅游服务产业。年独龙江群众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元以上。尤为可喜的是,随着独龙江3A级景区的创建成功,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来到独龙江观光,旅游业已成为独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距乡政府不远的边坡上,四星级的独龙江天境酒店已基本建成,年内即可投入运营,可有效带动当地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孔当村第一家农家乐“亚纳农家乐”里,老板娘肯秀泉和丈夫梁向保正忙得不可开交。这家占地约平方米的农家乐,是夫妻俩通过贷款及县里扶持于年4月建成,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栋24个床位的“亚纳客栈”,生意兴隆,节假日游客盈门。“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公路通到独龙江,汽车进来喜洋洋,独龙人民笑开颜。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夜幕低垂,微风轻拂。巴坡村的党群活动室里,传出阵阵优美的歌声。这是独龙族群众在参加“幸福不忘共产党”讲习日活动的一个场景。 去年以来,独龙江乡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深入开展以“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为主题的“一周三活动”和“每月一评比”工作,广泛开展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服务。 孔当村腊配小组村民腊春荣在村干部的包户帮扶下,不仅家庭环境卫生发生很大改观,在产业发展上也有了“新思路”。今年他把过去跑运输的小货车变卖了,投资4万元,准备开设一个集餐饮、民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水有源,树有根。独龙族人民深深知道这个道理。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还要不断努力,把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转化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腊春荣说。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3月25日,记者在到献九当村采访途中,在独龙江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鸬鹚。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独龙江安家。独龙江乡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组成立森林资源管护中队、小队、小组,聘用生态护林员人、河道管理员人、地质灾害监测员94人,对森林、河道进行网格化管理,向群众广泛宣传林业政策法规。 只有保护好独龙江的绿水青山,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已成为独龙族群众的一致共识。“现在,保护生态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村里一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毁林开荒或盗伐盗猎的现象。”巴坡村森林管护小队长王玉英说。青山巍巍,绿水潺潺。如今的独龙江,正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当地多名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努力开创独龙江更加美好的明天。“通省达边”综合交通运输网初步建成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通省达边”的重点交通主干线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便捷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通省达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打赢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支撑性、保障性作用。 年12月30日,怒江美丽公路(国道G丙中洛至六库段)全线正式通车试运行,泸水、福贡、贡山的30多万各族群众将从此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就在怒江美丽公路全线正式通车试运行的当天,两架载着乘客从昆明长水机场起飞的“飞鸿”型飞机经过1小时20分钟的航程,顺利降落在兰坪丰华机场,55万怒江各族人民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圆了祖祖辈辈的飞天梦。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怒江交通运输建设事业好事连连、捷报频传。保泸高速公路、维(西)通(甸)二级公路、六兰公路古盐都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也正在顺利加快施工;剑兰高速公路、德钦(永支)至贡山(闪打)公路、怒江民用机场、贡山通用机场、保山至六库铁路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德钦县至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公路全线通车,“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区内的迪庆和怒江新增了一条“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年底,怒江公路总里程突破公里,29个乡镇通班车率%,建制村个(包括17个社区)实现通客车目标,通客车率达91%。 脱贫一线:高山雪茶销路好一场春雨过后,地处碧罗雪山山腰的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青山滴翠,云遮雾绕,如画卷一般美丽。“大家手脚要快一些。春茶好卖,提前发货,多赚几块钱。”“我们搞采摘比赛得了,谁采摘多,就给红包,哈哈!”3月30日清晨,壹伍零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郁伍林和十几个社员在迷雾中采摘茶叶。脚步在茶树间移动,笑声在茶园回荡,指尖在茶枝上跳跃,透着露水的茶叶一片片落入背篓里。“今年春茶提前20多天到来,杭州合作方催了好几次了。”郁伍林告诉记者,社员们除草清沟工作做得好,雨水多,茶园长得好。大家都很高兴,希望卖个好价钱,过上好生活。老姆登地处高海拔地带,被誉为云端上的村庄,曾入选“中国最美村镇”,并被授予“人文环境奖”。周边植被茂密,雨量丰沛,常年云雾缭绕,每年冬季一般都有霜期和降雪,是云南省屈指可数的几处雪地茶园。老姆登所产的绿茶,是怒江地方名茶和云南省名茶。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福贡县利用老姆登特殊的地理环境,重点打造茶叶、中草药和乡村旅游业,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发展。在壹伍零茶叶合作社,茶香扑面而来。正在晾晒的茶叶装在几个竹制的簸箕之上。“我们的大叶树茶不用经过发酵,通过晾晒后自然成为红茶。”郁伍林十分自豪地说,因为特殊的生长环境、品种及技术,老姆登高山茶有这一特殊之处。郁伍林与杭州市云怒公司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茶叶销路不用愁。“这几天的春茶,早就被预定了。做好了,就立即发货。”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老姆登高山茶种植面积已达余亩,可采摘的有0余亩。有大大小小十几家茶叶加工厂、手工作坊。仅壹伍零茶叶合作社就带动26户人种茶致富。村民周林生把包谷地和荒山地全部改种茶叶,还套中了水冬瓜树,保土保肥。几年努力,30亩茶园郁郁葱葱,一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我们老姆登高山茶属于原生态种植,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以后采摘技术和加工技术这一块,得学习改进一下,争取制作出更好的茶叶。”周林生说,这几年,郁伍林和几个茶叶种植带头人四处考察学习,希望打造好老姆登高山茶品牌,带动更多村民依靠茶叶种植、加工走上致富路。生态茶叶规模化发展,绿了山坡,美了村寨。到老姆登观赏风景,了解农耕文明,进茶园体验传统茶叶制作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客栈从5家发展到20多家,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生态好、旅游旺、产业兴、农家富的美景正一步步实现。“国家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扶到我们山区农民脱贫的根上了。”郁伍林说,老姆登茶叶连片种植的还少,加工点散,技术不统一,品牌效益还有待提高。乡里正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和合作社规模,做好采摘、加工技术培训,吸纳更多的社员和农户,把老姆登高山茶品牌打出去,让片片带着雪山雨水的茶叶带给老姆登怒族人民长久的致富来源。 脱贫一线:林下土鸡不愁卖暮春时节,泸水市六库镇段家寨村委会土鸡养殖基地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一间间蓝色的大棚鸡舍散落在各片林间,上万只土鸡隐藏在草丛中、小树下。工人何赵兰和同伴提着篮子穿梭在林子里捡拾鸡蛋。基地负责人车何坤介绍说,整个养殖基地占地近亩,所有的鸡都是散养,属于走地鸡,母鸡下蛋都在林子里。基地工人们每天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捡拾鸡蛋。何赵兰家里有老有小,没办法外出务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村里有了养鸡场,她就到这里打工,每个月有0余元收入。“在这里打工不太累,可以照顾到家和孩子,学养鸡技术。”何赵兰计划再打工一两年,积累一些资金后,也多养一些土鸡增收。精准扶贫开展后,段家寨立足村情实际,依托森林覆盖优势,引进泸水市林森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万元资金,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建设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草坝山组村民何学张分家后仅有四亩土地,经济收入全靠十来亩花椒产业。村里土鸡养殖基地建立后,他第一次就进了只鸡苗,养殖4个多月后净赚1.5万余元。现在,他每年进两到三次鸡苗,加上花椒收入,一年有六七万元。 “基地里养殖的都是怒江的土鸡,吃的是玉米、昆虫、青草、草籽。品质好、价格高,销路不愁,非常划算。”何学张说,家里已脱贫,今后要提高养鸡防病技术,多养几批,供女儿读大学。 车何坤告诉记者,村民们只要有养殖意愿都可以加入合作社,从养殖基地低价购买鸡苗。特别贫困的农户,合作社垫支鸡苗钱,签订保底回收协议。并进行养殖和防疫技术培训,全程跟踪服务,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养殖户。 去年,合作社添置了两台大型的孵化机和脱温设备,每个月出栏4万多只鸡苗,满足农户的养殖需求。 如今,段家寨村86户农民参与土鸡养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2户。养殖最多的农户一家养殖多只鸡,养鸡已成为助农增收的好路子。目前,段家寨村土鸡养殖基地每月出售商品鸡约只,鸡蛋近4万枚。在六库城市开了专卖店,到邻近的老窝镇荣华村、古登乡马垮底村建设了养殖场,带动上百户贫困群众依靠土鸡养殖增收脱贫。来源:云南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