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旁白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1]。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为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或“龙”。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化介绍:语言文字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无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怒族服饰

  怒族是云南省怒江地区特有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生活在怒江本土最早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怒族有4个支系:怒苏、阿龙、阿怒、和扰柔。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兔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说傈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生裔。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两岸海拔-米的山腰台地上,互相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怒族人无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

  怒族的服饰皆因居住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是,都富有地区的民族特点。由于纺织技术传入怒族地区较早,因此怒族妇女用麻线纺织制作的怒毯很早以前就在怒江地区颇富盛名。由于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

服饰风格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怒族男子服饰

  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福贡地区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长裙,头饰用珊瑚珠、玛瑙、料珠、银币和海贝制成,她们将贝壳磨成圆片,用兽皮连成发箍,并在额前垂挂珊瑚珠及小银坠,耳戴大铜环。贡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头,不穿裙,仅用两块条纹麻布围在腰间,类似裙装。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系宽大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色彩以白色为基调,间着黑色线条,戴坠红飘带的白包头,下着短裤,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

怒族女子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

  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喜戴铜耳环,妇女喜挎自己缝制刺绣的怒包装饰并盛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贡山一带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

  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饰叫“约多”。这种由怒族妇女编织的“约多”,工艺水平很高,男子们白天可以当衣穿,晚上可以当被盖;妇女们做成围裙系在腰间,既耐寒又耐脏,深受人们喜爱。怒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姑娘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所以,看一个怒族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脚下穿没穿上羊毛袜子就行了。

分类

  事实上,由于支系不同,居住地邻近民族的影响不同,中国云南境内的怒族服饰可大致归为若柔模式、阿龙模式、阿怒及怒苏模式,一般以最后一种——阿怒及怒苏模式为族际区别的代表服饰。

  1若柔人服饰接近于白族、汉族装束。成年男子打包头,上身穿对襟衣,下身穿普通裤;女子也打包头,头饰较少,上身穿前襟短后襟长的粗蓝土布上衣,下身穿普通裤。

  2阿龙人的服饰显然受到了藏族、纳西族的影响。妇女带头巾,系头巾的带子要用若干种彩色毛线编成,并结成发圈套在头上;身穿麻布长衫,胸前多珠玉佩饰;下身着长裤,再自腰处围上一块长齐脚踝的怒毯,这怒毯颇似藏族的氆氇,不过花格是竖条形的,有的妇女还喜欢围上一条纳西族式的黑色多折围裙。阿龙男人的服饰穿戴则与其他地方的怒族男子相似。

  阿怒及怒苏男子上身穿麻布长衫,腰系藤条或麻绳,下身裤长只到膝下,小腿上穿一副用细蔑片编成的脚笼,以防山林行走、田间劳作时被草木虫蛇伤害,如今大多数人用更舒适的麻布绑腿取代了脚笼。妇女的装束要复杂一些:上身穿白色长袖衣,外罩一件深红色、黑色或深蓝色镶花边的夹袄,下身穿一条深色的大摆长裙;头戴用珊瑚、小铜铃、贝壳、铜币等串制成的发箍;胸前挂一串串珠链和一个大大的贝壳,传统上,这个大贝壳应是男友所赠,因而女子佩挂的珠链和贝壳也往往成为其荣耀的宣言。

历史和现状

清代丽江府志载,怒族男女皆披发,并用红藤勒在额前束发,上身穿麻布短衣,下身则男子穿裤、女子着裙,无论男女老少都打光脚。到清朝末期,怒族男女着装有了更多各自的款式区别,开始接受棉布制衣,饰物渐渐多了起来,女子勒在额前的红藤也被红色料珠串成的头箍所取代了。到民国中期后,今日怒族的传统服饰样貌已基本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怒族人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怒族服饰的变化包含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在制作怒族服饰的用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妇女服饰已用金丝绒等高档布料制作,色彩更加丰富,华丽美观已成为怒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怒族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宗教信仰

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主要被称为由“尼玛”或“尼玛认”的祭司即巫师完成,他们是怒族社会中很有知识的人。

与藏族相邻的贡山北部的怒族,由于受红教喇嘛寺的影响,许多人信奉喇嘛教。十九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把天主教、基督教传人怒江地区后,也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和民歌,在人民群众中流传最为广泛,举凡龙女、孤儿、大力士、除妖惩恶、爱情、动物等故事,不但情节生动,伦理性、思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而且再现了历代怒族人民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业迹,歌颂了世居怒江的先辈们创世立业的聪明才智、美好道德和理想情。

艺术音乐

怒族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边坐唱》、《祭猎神调》、《婚礼歌》、《若登调》和《祭祀歌》等[5]。

舞蹈

怒族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

怒族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怒族称“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并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节奏也较为规范,有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及生殖崇拜等习俗生活内容。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各种动物为邻,对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熟悉,因此,在达比亚舞中有着大量摹仿动物的舞蹈。另一类舞蹈称“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因此,与达比亚舞相比,嘎在舞蹈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内容有祭神驱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贺婚礼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贡山县怒族,居住的区域靠怒江上游,与西藏接壤,与明末清初由北迁徙入滇的藏族杂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怒族舞蹈》陈玉先怒族的歌舞活动要数“鲜花节”时最为盛大。“鲜花节”又叫“仙女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阿茸姑娘受害的这天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欢跳优美的达比亚舞,粗犷的嘎,奔放的库噜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动都以库噜羌掀起高潮。

民居介绍:

怒族民居怒族民居的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头顶房。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营建时,在在挖平的地基上凿洞后竖上数十根柱子,中间系用三根撑天柱,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者竹篾笆。柱子四周均用篾笆捆勒加固。一楼底层用于关养家畜;二楼铺以篾笆或长料板住人;再在横梁顶部铺上篾笆或木板,用于存放谷物和其他用具。房顶均用茅草或木板覆盖。这种房舍一般不设窗口。整个房屋为长方形,分堂屋和卧室。堂屋中间置一大火炉,火塘上设有铁三脚架或石三脚,主要用于煮饭,取暖和接待客人。木楞房的营造有两种,一种就是楼式木楞房,即以圆木横架垒墙后在墙上铺一层木板或篾笆,再在木板篾笆上架上木垒墙,用木板或茅草覆盖房顶。此楼式木楞房上层为居住下层为蓄厩.另一种是落地木楞房,即在挖平的地基上直接营造的一层木楞房。石片顶房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风化岩石破成石片盖顶,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房子。而土墙房则是在较平缓的地方打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并以墙抬梁,用草或木板盖的房子。

风俗习惯: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怒族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婚俗介绍: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食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风味。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论鱼或猎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炖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蜂蜜,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地区不产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习惯。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区不产牦牛,没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除过年外,还过鲜花节(农历三月十五)、祭谷神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节。节日期间,除必备酒外,还备有一些应时食品。如在祭谷神节时要将所有的饭、剁碎的肉在簸箕内拌匀,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尔后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趋势先航线

尊重作者,为知识付费是一种美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