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昭庆,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新清史”栏目编辑:蔡偉傑,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博士候选人。 自年代始,谭其骧在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对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形成一个看法: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应该把全中国历史的地图都画出来,这个全中国的范围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因为年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而现在的中国疆域是一百多年来列强侵略宰割我们领土的结果,不能代表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这个看法随着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公开出版,在国内学界得到普遍认可。 但当中国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的同时,部分西方学者更多看到的是两者的区别,他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往往把历史上的中国等同于汉族统治的中国,并把这个区域限于长城以南、嘉峪关以东的中国,这个区域或又译为“中国本土”(ChinaProper),如由哈利(J.B.Harley)和沃德伍德(DavidWoodward)主编的《世界地图史》,把目前中国的区域分成两个独立的文化区来叙述,分别是中国与大西藏和蒙古。 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清史研究,则把清朝的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当作新清史的重要议题。马立博(RobertMarks)的新著《中国的环境和历史》则把居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群分成汉人和非汉人两类,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别,而且尤其鍖椾含鍝噷鐧界櫆椋庡摢闂村尰闄㈠ソ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㈤儜鍗庡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