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汲取自然精华,绿意盎然; 秋冬果实饱满彤红,香飘峡谷。 无论哪个季节,溯江而上,穿行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至贡山县城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条百里长的草果长廊成为“生态怒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装扮大峡谷的同时也托起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产业是我州发展的根基,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 近年来,我州把生态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菌等为主的“八林经济”,盘活了万重山。历届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群众努力拼搏,让以草果、花椒等为代表的峡谷绿色香料产业初具规模,截至年10月,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76万亩,草果鲜果产量达3.6万吨;花椒种植面积逾11万亩,砂仁(艳山姜)、山胡椒(山苍子)发展面积也日趋扩大。推动和发展以草果为核心,砂仁(艳山姜)、花椒、山胡椒(山苍子)、菌类为特色的绿色香料产业,成为破解全州农业产业“小散弱”的钥匙。 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发展迅速 从20世纪70年代将草果引入我州种植以来,经过近40年的种植示范推广,全州草果面积和产量已占全省一半以上,果型好、品质优的怒江草果,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花椒、砂仁(艳山姜)等绿色香料植物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成为助推全州脱贫攻坚的支撑性产业。 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年,全州草果种植总面积达万亩,鲜果产量2.96万吨,产值5.3亿元;花椒种植面积达11.2万亩,产量.5吨,产值万元;山胡椒(山苍子)主要为野生,种植面积达5万亩;砂仁(艳山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产值万元;云木香、迷迭香、羊肚菌等其他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3.9万亩,产值万元,其中松露保护面积为0.9万亩。全州种植主要绿色香料植物及野生香料植物面积共.4万亩,产值6.3亿元,种植规模呈逐年扩大增长趋势。 经营主体培育成果明显。 截至年年底,全州省级和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户,涉及草果种植加工的龙头企业为省级2户、州级2户;涉及食用菌种植加工的省级龙头企业1户;涉及云木香种植加工的州级龙头企业2户。全州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户,其中草果专业合作社户、花椒专业合作社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4户、砂仁(艳山姜)专业合作社4户、云木香专业合作社4户,目前已初具规模并具备一定经济效益。 农民增收效应显著。 年统计显示,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万元,同比增长16%;现价产值达57万元,同比增长18%;从业人员达0.2万人,同比增长10%;上交税金万元,同比增长7.8%;劳动者报酬达万元,同比增12%;带动农户3.79万户,同比增长5%。据统计,草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户,占入社农户数的33.38%。年实现销售收入.78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品牌建设步入正轨。 截至年年底,全州共有农产品“三品一标”企业(单位)37家,产品5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单位)11家25个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7件。目前正在组织“怒江草果”“怒江砂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 怒江发展绿色香料产业前景广阔 良好的政策机遇。 我州与缅甸联邦接壤,是中国面向印度洋开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前沿,也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主战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州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前所未有,全州各项事业发展正迎来史无前例的战略机遇期。 良好的内外部市场机遇。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天然芳香植物相关产业每年都以20%以上速度增长,市场规模超过万亿美元。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统香料文化产业重新焕发青春,—年中国香精香料市场的年均增速超过15%。从省内市场看,云南香料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香料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天然香料产量已占全国天然香料总产量的30%以上。从调味品市场来看,据统计,全球每年调味品营业额高达亿美元,而我国调味品产业占比不足世界调味品市场总量的15%,调味品市场还有很大空间。未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有益健康、安全、营养的追求日趋强烈,以天然芳香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产品,纯天然、绿色的调味品及下游精油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我州发展绿色香料产业市场前景光明。 优质的生态发展环境。 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州境内90%的林地都覆盖着纯天然腐质土,土壤有机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微量元素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从河谷到山顶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等7种气候带,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污染少、土质好、空气优、水质清以及独特的气候类型等优势特点,为发展多种绿色香料植物种植、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赋予了怒江香料产品纯天然、高品质的品牌内涵,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发展高品质天然绿色香料的天堂和风水宝地。 丰富的植物资源。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州种类繁多的香料植物,除已初具规模的草果外,还有花椒、山胡椒(山苍子)、砂仁(艳山姜)、八角、高山木姜子、红叶木姜子等,同时还有许多一年生的香芋、丁香、郁金香等野生香料植物资源以及鸡土从、牛肝菌、羊肚菌、松茸、松露、竹荪、青头菌、奶浆菌、金耳、木耳、香菇、红菇等40余种野生食用菌资源,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绿色香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广阔的种植发展空间。 全州现有林地面积.35万亩,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林地35.8亩,是人均耕地的25.5倍;拥有草山面积万亩,可利用面积万亩。草果适宜生长在海拔—米的林下、溪边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山谷、坡地等阴凉地,不占耕地;食用菌可在林下种植发展;花椒、山胡椒(山苍子)、砂仁(艳山姜)等香料植物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发展绿色香料产业成为怒江脱贫的“新引擎” 我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可耕地面积少,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品种多而散,规模小,能形成产品或商品的少,且主要依赖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和松散的合作社经营,利益联结松散,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小散弱”一直是困扰全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发展绿色香料产业,是破解全州农业产业长期“小散弱”的一把钥匙。 经过历届州委、州政府的深入思考研究,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草果、花椒等香料植物种植,规模效应正逐步凸显,群众增收已见实效,目前,草果种植面积已逾万亩,花椒已逾11万亩,砂仁(艳山姜)、山胡椒(山苍子)发展面积也日趋扩大。当前,推动和发展以草果为核心,砂仁(艳山姜)、花椒、山胡椒(山苍子)、菌类为特色的绿色香料产业,正是着眼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基于全产业链思维,做大做优做强产业,成为破解农业产业“小散弱”的钥匙。 发展绿色香料产业,是助推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部脱贫摘帽的有力保障。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当前,我州草果产业已覆盖泸水、福贡、贡山三县(市)1.74万户6.0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万户3.95万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8万户3.78万人脱贫。实现草果、花椒、砂仁(艳山姜)、山胡椒(山苍子)等香料产业对全州四县(市)的全覆盖,将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要让1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进城后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根本途径是发展最有基础的绿色香料产业,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发展绿色香料产业,是兴边富民、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州国境线长,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有着特殊重要意义。绿色香料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如同我州产业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利用75.31%的森林覆盖率,因地制宜高起点高质量谋划好、打造好、呵护好、发展好绿色香料产业,在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上台阶后,素有“云南最后的秘境”的怒江作为云南全域旅游的新名片,旅游文化产业将大放异彩,通过深度融合发展,必将成为兴边富民、乡村振兴和实现全州可持续发展、长期繁荣的重要基石。 发展绿色香料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的重要举措,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云南省打造“三张牌”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州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重点培育绿色香料产业,加强草果、花椒、砂仁等香料产业基地建设,确保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加快规划建设集加工、销售、展示、科研为一体的绿色香料产业园”重要决定,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现实需要。 今后五年是我州产业发展必须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机遇不容错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绿色香料、特色种养、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怒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助力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现怒江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本报记者陆娉婷整理,文字主要来源于怒江州绿色香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请投递至邮箱 njbwxgzh .什么原因会产生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