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福贡县 > 福贡县特产 > 热点

  • 时间:2018/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珠海市与怒江州福贡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傈僳族、怒族直过民族群众走出峡谷来到珠海务工脱贫——

    山海情深携手攻坚

    珠海工厂内的福贡籍务工人员。

    本报记者常旭辉通讯员和镇修

    在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广东省珠海市“牵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傈僳族、怒族直过民族群众在各方的帮助下,走出怒江峡谷,到广东珠海务工脱贫。从去年开始,两地精准对接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今年1至4月,福贡县向珠海市输出了名务工群众。

    福贡县傈僳族、怒族直过民族占总人口的98.3%。傈僳族、怒族务工群众,从怒江边到大海旁,从脱贫攻坚的“上甘岭”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是怎样一个大跨越?又会有一些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跟随福贡县第九批30名务工群众,乘上到珠海市务工的客车,探访正在发生的脱贫故事。

    粤滇携手脱贫致富走出去

    产业结构单一,靠天吃饭,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外出务工,成了福贡县贫困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成了福贡县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

    在去往珠海的客车上,福贡县匹河乡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人员肖三才说:“村民们对外出到珠海务工有顾虑,我们为此做了更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

    “政府分批次组织到珠海务工的车费和岗前培训都免费,路上的吃住还有补贴。”福贡县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志成介绍,此次已经是今年福贡县“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组织的第九批赴珠海务工人员。根据福贡县“6+3”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福贡把劳务产业作为主抓产业,与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同步推进。福贡县年印发《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为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支持和鼓励县内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

    同时,珠海市“牵手”福贡县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建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机制。去年11月和今年4月,珠海市斗门区人社局两次组织斗门区、高新区优质用工企业到福贡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以现场招聘的形式,动员有务工意愿的贫困群众到珠海就业。

    这次走出去的30名务工群众中怒族25人、傈僳族5人,他们只是福贡县发展劳务经济、政府组织有序输出的一小部分。据统计,截至4月底,在福贡县名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就业了人。其中,在省外就业的有人,向珠海输出的人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人。

    从过去少数人的个人闯荡,到如今政府组织的有序输出,直过民族地区农民群众从怒江大峡谷里出来,带着务工致富的愿望,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工厂,融入城市。

    企业搭台稳定就业留下来

    辗转47小时的车程,30名赴珠海务工群众4月30日顺利抵达珠海市上冲长途汽车客运站。

    一下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福贡来的务工群众感受到了珠海的“热情”。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早早地在客运站门口,等着带走分配到厂的员工。

    “一路过来感觉很好,就是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会不会做。”

    “你先了解公司情况,做一段时间,实在不适应再调整岗位。”

    福贡县匹河乡果科村的和忠伟、查丽娟夫妇向前来接站的企业人员咨询道。他俩所务工的珠海市迅达科技有限公司,是研发、生产、销售锂电池、蓝牙耳机、充电器、环保纸托包材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和他们一起到厂的共有11个人。

    接到务工人员后,公司电芯铝壳管理部经理杨孝彬介绍,这次进厂的福贡籍员工主要工作是生产锂电池,有1至2个月的适应期。他们在厂里包吃住,领计件工资,平均每个月多元。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和忠伟、查丽娟夫妇告诉记者,这些工作不会的就学,能做好的就尽量好好做,争取多挣钱、尽早脱贫。

    匹河乡架究村委会的普斯马和四波三等13人到斗门区的福盛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打工。办理入职手续、岗前培训、安排食宿、安排车间。记者见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习着。

    对于这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企业,福贡少数民族务工群众适应得怎么样?珠海鹏辉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池专业制造商之一,也是福贡籍员工最多的企业,共有人。石月亮乡亚垛村的丰育春是其中之一。

    丰育春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批到鹏辉能源的员工,去年6月来到厂里,平均工资在元左右。觉得厂里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今年他把妻子、妹妹和妹夫都一起动员过来厂里面打工。

    在一周的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珠海高新发展有限公司、珠海双赢富山工厂、佳创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为福贡贫困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力促转移就业精准“落地”。

    脱贫有盼融入当地寻发展

    福贡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匮乏,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42年。从农民到工人、从深山大峡谷的怒江边到海阔天空的大海边,在珠海的福贡务工群众中,他们要适应的远不只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各个方面。

    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劳务帮带经纪人普小林告诉记者,在做劳务服务工作中发现,务工群众中有近40%的人不识字,有个别群众需要一对一的翻译,普遍存在理财能力较弱等问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政府、企业、劳务公司采取多重保障措施,使他们能够找到适合的位置,“落地”务工、脱贫有盼。

    记者了解到,从年起,福贡县就把长年在外务工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工列入劳动力转移人才库,充分利用劳务帮带经纪人组织动员群众外出务工。本地人帮本地人,普小林就是其中一个。

    福贡县和珠海市斗门区两地还协作成立了劳务服务工作站。王志成介绍,通过政企合作,劳务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与劳务帮带经纪人无缝对接,促进做好福贡县劳务输出、对接企业以及服务务工群众的工作。与此同时,福贡县人社局与珠海市斗门区人社局为劳务供需双方建立沟通平台,有效实现劳务对接,并及时协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了多重保障,福贡在珠海市务工的群众安心踏实工作,收入稳定增长。鹿马登乡腊马洛村委会建档立卡户才李怒,和丈夫哈里邓一起在佳创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里面打工。“我们是今年3月14日到厂里的,3月份拿到多元的工资,4月份有多元。厂里包吃住,现在我们存了1万多元了。”如今,一批批来自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怒族群众正在融入珠海的工厂和城市,通过辛勤的劳动,用“智”和“志”,走出贫困,奋斗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赞赏

    长按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