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中国成立56周年,我驾车历时天到56个民族主要居住地采访,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怒江,当时在丙中洛拍了第一位纹面老人。 随后,我又在年、年、年和年四次到怒江。其中,年第一次进入独龙江。当时独龙江隧道还没有修好,我的轿车过不去,我乘坐当地的吉普车得以进入独龙江。当时对独龙江的印象是:山高林密、生态资源丰富且保护的及其完好;路边胸径接近一米的树木比比皆是,山顶上随处可见瀑布奔流而下。 独龙族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悠哉乐哉。独龙江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一片净土:人好、风景美,独龙江水绿的清澈见底。 十余年来,我见证了怒江两岸人民生活的变迁。记得年来的时候,怒江两岸随处可见木板房,人们往来于怒江两岸基本全靠溜索; 年第二次来这里时,怒江两岸开始兴建砖混结构的房屋;年第三次来这里时,村民的房屋已经不仅仅是一层,而是向二层、三层发展。 最明显的是国家在这里兴建了很多铁索桥,传统过怒江的溜索基本淘汰;年最显著的印象是,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多栋多层的小区拔地而起;同时怒江公路全面扩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怒江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讲几个故事: 年我来到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由于天色已晚,我决定当晚住在这里。在一户村民家门前,我看到可以停车,就停车问门口的村民:我是旅游的,晚上可以把车子停在你家门前吗?对方用普通话说:可以的。这样我把车子停好,开始收拾车里物品,一边和这名村民聊天,准备晚上在这里安营扎寨。这时候,一名中年村民来到这里,同门口的村民对话。 年过溜索的父女 我听不懂他们说的是啥,但是凭感觉是针对我。很快他们的对话结束,中年男子过来对我说:你这么远到我们这里来,你住在我家门前,我会很没面子,你一定要住我家里。我回答,不用了,我明天一早就走了。但是,对方很诚恳地再三让我住到他家里。最后,我住到他家二楼一个很宽敞的房间里,也知道了这户村民的名字——封占海。 晚上,封占海对我说,你来一次不容易,在我家多住几天吧,我明天让我家里所有人都穿上傈僳族服装,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听后,大喜过望。 这样,我在封占海家里住了两天,每天和他们一起吃饭,已经成为他们家的一员。和他们一家告别的时候,封占海的母亲恋恋不舍,问我以后什么时间还能来、、、、、、 年在福贡县石月亮景区,年轻的傈僳族姑娘娜四布正在出摊。那时候,她的摊位仅限于一个一米半的架子。如今她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学,摊位也变成了集购物、住宿、吃饭的综合服务区。 年的娜四布 年我和娜四布夫妇 年我第一次到独龙江乡,在友人的帮助下,我拍摄到两位独龙族纹面妇女。这次我拍摄到了四位独龙族纹面女,其中李文仕还被大大接见过,同时意外收获还拍摄了一个村子二十余名独龙族村民的合影。 这次得知我要拍摄过溜索的镜头,70多岁独龙族妇女李文仕竟然说她可以过溜索。我担心地问李文仕的女儿,她可以吗?李文仕的女儿说,没关系,妈妈经常过溜索。 就这样我拍摄了李文仕和她的姐妹太恰两人过独龙江溜索的场面,这也是我独龙江之行的最大收获。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怒江州。但是,怒江友人的真诚、村民的友善,和优美、静谧的自然风光,已经烙在我心灵深处。我深深的祝福怒江的未来更美好,希望有一天怒江的友人和朋友朋友们来哈尔滨做客。 老旺年2月2日21时30分于云南保山市昌宁县车中,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