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陆续走过了川藏317/318,滇藏,青藏之后,对日渐汉化的藏区有点审美疲劳。翻开地图开始研究这条至今仍尚不成熟的第八条进藏线——丙察察线。 丙察察,并不是一个地名,是丙中洛,察瓦龙乡,察隅的简称。指的是从云南怒江的丙中洛乡通往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人马驿道,这是茶马古道南线主要通道,它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壤转换地带,起于云南最西北端的丙中洛,经西藏最东南端的察瓦龙,止于藏东南的察隅。相比公里的滇藏线,丙察察线缩短了多公里,它是目前内地进藏线中路程最短的一条。当然路程的最短也预示了丙察察线的艰险程度,每时每刻都会制造出各种意向不到的险情,怒江峡谷的险峻和山路的狭窄,极度简陋粗糙的路面,比奔腾的怒江江面还要让人胆战心惊。因为这段公路极度危险,路况极烂,在车友驴友圈中获得了“最难走的进藏线路”的美誉! 因最为艰险的路况,最为原始优美的沿途风光而成为了近年来国内越野圈中的热门路段,被公认为中国最后的经典越野路线。自去年起。察瓦龙段封闭修路 周末才能放行。2016年9月27日我和朋友 两台摩托,一台皮卡,(KTM.GWF.nissan四驱皮卡)自大理开始了穿越丙察察的旅程。第一天: 大理——福贡(约Km)高速狂奔,踏入怒江峡谷这一天的天气糟糕,短暂路过宽阔浑浊的澜沧江,迎来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怒江水翻滚,峡谷两岸的茂密植被在不甚通透的傍晚天光里呈现出压抑的灰蓝色。高速至六库(泸水)后,行驶上了省道,两轮的优势体现,当天晚上10点左右,我们才先后到达福贡,这是并不轻松的一天,虽然路况还好,但沿途风光难见,赶路路程多公里。 第二天:福贡——贡山(约Km)福贡是维西栗栗族聚集地。不过县城的感觉与我们这里没什么不同,在怒江边的酒店经过了一夜的休整,清晨开窗的景象依旧是色彩单一的厚重云雾,进出县城的大桥、江对岸山峦间点缀的房屋和连轮廓都难以勾勒的远山都在浸泡在了缭绕的雾气中。在这里我们找了家修理铺,对车辆做了最后的修整。当晚至贡山县城。 第三天:贡山--丙中洛——贡山在酒店附近的小店吃过早餐便再次开始旅程,缓缓驶出县城,路人很少,并不多见的路边摊上还售卖着怒江地区特有的炭烤老鼠,这一天的路程很短,路过贡山县时,把所有的油料补满,同时购买了少量携带,丙察察线中途都没有加油站。行在怒江峡谷中,两岸是庞大高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系,这处纵贯南北的传奇峡谷中,世代生活在其中的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继续往前走,经过怒江第一湾,到达丙中洛风景区。 丙中洛位于怒江大峡谷的北端,是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海拔的嘎娃嘎普雪山是丙中洛的最高峰,终年积雪,捧当乡附近的江面海拔只有米,是丙中洛的最低海拔,而最著名同时也是最上镜的丙中洛坝子海拔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丙中洛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怒江从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类似318上的雅鲁藏布江第一湾。江水在此被山丘阻挡。沿着山体蜿蜒成一个欧米咖的形状。 沿途有许多的铁索吊桥,都是卢定桥的构造。很多都已经废弃。残缺的木板下就是奔腾的江水,让人不敢常时逗留。 到达丙中洛已经是中午。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西面太阳落山很晚。晚上8点以后天才开始黑。由于交通管制。次日30日下午5点后才能放行。 但摩托车可以通过。我们本想由摩托车先行一天进入,但开了不到5公里, 前方就右一挖机施工,道路完全封死。只能原路返回。但又不想在原地等待一天。 于是干脆返回到贡山,次日一早去贡山独龙族探探。第四天:贡山—独龙村—贡山—丙中洛-秋那桶再次从贡山县城出来十几公里,往独龙村方向几十公里,就驶入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山路沿着连绵不绝的群山蜿蜒。柏油路面倒也十分平整。KTM690一溜烟就没了影子。 独龙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人口仅人,绝大多数生活在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地区,一年中有大半年大雪封山与外界完全隔离。该地区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公里,独龙江的东边是高黎贡山,西边和南边是与缅甸交界的担当力卡山,北边是西藏。 独龙族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独龙族的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纹面的习俗当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独龙族的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此俗止于50年前。关于纹面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分辨男女。独龙江孔当地区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妇女纹面样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纹样便永留脸上。 目前仅有64位纹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龄岁,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72岁。她们的影像和生活弥足珍贵。当然我放的这张图也是源自网络:) 在独龙村吃了午饭,返回贡山县城后直接跑到丙中洛已经是接近下午5点。卡口汽车开始排队,我们两台摩托车一马当先,进入丙察察线。翻过一座山天就已经黑了。到达丙中洛最北端的小村秋那桶。对于我们而言,挑战和探险,从这里正式开始。第五天:秋那桶——察瓦龙——目落村 从此心中无烂路很多人认为秋那桶路段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最精华部分,这的确是难以稍加否定的事实,昨天到达的时候是半夜,而且客栈停电。就这蜡烛我去老乡家里翻出半瓶他们自己喝的米酒,吃了就睡了。第二天从在客栈醒来打开房门的瞬间,便是如坠仙境。依旧是缠绕在峡谷中云雾,却因逐渐转好的天气而变得轻薄,不远处的峡谷山壁上,深棕色的高脚木楼因为秋季泛黄的稻田而醒目,云雾如渐变色的屏障,浓绿的山体在雾中透出若隐若现的巨大裂谷,庄重而沉默,让人不禁猜想是否有异世界在裂谷深处逐渐开启。秋那桶以后的路段都是沙土路,十分颠簸,沿途有很多瀑布,或大或小的水流把本就狭窄破烂的路边冲刷的更加不堪。这是一条单一的沿峡谷行进的山路,没有岔路更不会迷路,从贡山到察瓦龙一段在地图上看是沿着贡察公路行驶,几乎全程都在高度差极大的怒江峡谷中穿梭,一侧百米高的悬崖下是咆哮的怒江水,另一侧便是常常发生落石塌方的悬崖峭壁。 阳光透过雾气进入峡谷的时候,车刚好经过了一处不算危险的急弯,看到被上升气流冲刷得越发破碎的团团云雾布满山间,四周绿叶青翠欲滴。十点左右水雾逐渐消散,缓慢行驶过几乎沿路的怒族人家,穿过惊险恐怖的“老虎嘴”,老虎嘴是丙察察线上著名的路段,因形如悬崖上张开的布满利齿的虎口而得名,实际上这路段并不危险,不过是路面周围的长牙舞爪的崖壁令人几多心惊而已防护措施更是不可见,再往前便是滇藏界,破烂的路面继续延伸,峡谷两侧的植被迅速减少,偶尔有风时路面扬尘灰土漫天,路面越来越狭窄,一车通行都让人时常有着坠崖的担忧,头顶蓝天青山,脚下浑浊的江水翻腾。中午时分,穿过龙坡村远远就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砂石瀑布,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却又危险致命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大流沙高约米,宽约米,又称飞沙坡、滚石坡、石瀑。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米长,却是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米,快速穿过另一个小流沙后,到达的小镇便是察瓦龙。察瓦龙乡是秋那桶到察隅沿途唯一有断断续续手机信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四川饭店,满墙满窗的写满贴满数年来或自驾或骑行或徒步的驴友大名和相互鼓励的豪言壮志,我们在这里偶遇了两位来自昆明的车友。他们各自开着一辆踏板摩托车来穿越丙察察。别小瞧了着踏板车,在这条奇异的路上,车重和灵活性也是至关重。一起午饭后我们结伴而行。走出察瓦龙时会看到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往察隅县和左贡县,我们从察隅方向继续行驶,时速基本保持在每小时10公里到15公里左右,山高坡陡,坑洼不堪的悬崖小道,异常颠簸无法拍摄,进了左布村的范围,这是一个干热河谷地带,山梁上大片裸土和裸岩,封闭的河谷中形成局部小气候,高温,潮湿湿,好似桑拿,漫山遍野的仙人掌奇景倒是让人耳目一新,片状堆叠起来的仙人掌高大的伫立在路边,顶端是鲜艳可人的仙人掌果。穿过壮观的左布村仙人掌景观带,开始了更为艰险的下坡路,海拔的逐渐降低让我们离怒江江面越来越近,夕阳也无法照射进的荒芜峡谷中,零落的绿意点缀着一个孤单的村落。由于前几天下雨。却大大加剧了道路的泥泞程度。海拔落差不到的高山草甸上,错乱排列的溪流把原就不明显的泥路冲刷的更加惨不忍睹,近半米深的大水坑随处可见,路面越来越糟,靠悬崖一侧的路面随时可能发生塌陷和滑坡,一路颠簸中,我们逐渐靠近了今天的第一个垭口,风越来越大,天空飘起小雪,气温骤降。从锯木厂到察隅,需要翻越3个雪山垭口,虽然海拔不算很高,但路面的糟糕程度超乎意料,翻过垭口以后,进入了乱石滩中的土路,满眼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灰白碎石,一路下行很容易打滑,途中还遇到了几名徒步者,我们带上了一位请求搭车的小伙子继续前行。全程都是危险重重的路段,路况极差,坑洼、碎石遍布、塌方多、悬崖陡峭,弯多且急,由于道路石块较多,轮胎容易破损,减震器、等都很容易遭到损坏。丙察察全程无信号,只有察瓦龙乡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因此一定要带上备用干粮,以防被困半路无法求助时备不时之需。 翻过第一个垭口,天色已晚,路依然泥泞。我的GW车灯很弱。渐渐的只能跟着前摩托的尾灯前行 时速不过15公里。 开始的时候还对路线有所选择,全黑以后,就只管拧着油门,沿着修路的那些工程机械车的车辙开。也不管前面是石头还是水坑。保持匀速只要不摔倒就好。好在一路基本都是下坡。如果像白天那样上坡还需要推行,那就更不知道要艰苦几何了。 就这样大约坚持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若村。一个完全藏族的小村落。丙察察线沿途能投宿的点很少,这个小村,只有一家有限量限时供应热水的旅店外。就是藏民的自家客栈了。 全村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更没有现代化的马桶。所有的卫生间都是在室外一个独立的小木板房里。男女一样,高山流水,绝对的原始。 我们找了个藏民家投宿,简单的做了几个菜,不过也没有别的菜可以做。填饱了肚子。在蛇皮袋当墙,化肥袋当枕头的木板床上合衣而卧。即使是满腿的泥泞,实在是疲惫不堪,虽然住宿条件恶劣。倒也能沉沉睡去。第六天:目落村——察偶 察隅,隔山隔世界的塞外江南。平均海拔0米,水源丰富,植被茂密。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它是西藏重要的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公里,中缅边界.64公里。除了交通条件的限制之外,复杂的边境状况让游客对这里望而却步。争议不断的“麦克马洪线”让这个同印度及缅甸接壤的边疆小城多年来迷雾重重。察隅县城往南四十多公里就是这条纷争不断的边境线,人烟稀少,地况复杂,在地图上几乎没有具体的地名的标注和路线信息。去下察偶必须在这里打防境证方能出入。 从目落村出发。十几公里后,就是嘎达牧场。峡谷里的植被原始到令人惊叹,虽然有少量被砍伐的痕迹,但厚实的苔藓、笔直的苍天古树和点缀其中的粉蓝色河水还是让我们一路惊艳。峡谷里的路面情况比昨天更糟糕,不过相较于惊悚的悬崖绝路,穿行在绿野仙踪般的原是森林里还是让人舒心不少。 接下来要翻越第二个垭口,一路上山,松软湿滑的泥路被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路面狭窄还微微向悬崖外侧倾斜,摩托车要么在车辙里开,要么在中间隆起的部位。就像走独木桥。又翻过一座雪山,日修拉雪山距离察隅已经很近,再穿过一片和上午风格类似但路面更加颠簸刺激的原始森林后,到达一个兵站,路面开始平整,终于有了柏油路面,这就是桑久村。最靠近察隅的一个村落。也是从这里开始,平整的柏油路将一直通到拉萨,近公里丙察察线的艰难和惊险,终于被我们淋漓尽致的体验完了。出桑久村岔口向左是察偶。汽车去察偶加油补给。摩托向右沿着柏油道路轻松行驶约公里后,从岔路口右拐走上然乌桥,前方就是然乌镇。然乌是一个小镇,却因冰山融化的然乌而成了318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这里开始,汇合川藏南线和滇藏线,正式走上了国道的康庄大道。当晚我们投宿然乌。次日,也在此告别昆明的两位小伙伴,开始返程。我的丙察察穿越之旅也圆满完成。 关于旅行。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好的休闲度假游不去,非要走那么艰苦的自孽道路。我想说的是,人生在世,都是一个过程。生命在于体验,只有经历过甘苦才会更珍惜生活的甜美。而越是纯粹纯净的东西,越适合用灵魂去感知。END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