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服役时,他们勇敢作战,在硝烟弥漫中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退役转业后,他们把功名深藏心中,既当党的好干部,又当群众的贴心人。他们就是福贡县的退役军人们。 在部队是优秀军人,回到地方是致富带头人。年,入伍六年的杨舒雁退役回到家乡后,致力于发展乡村经济,带头成立了鹿马登乡贵华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带领村民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紧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有效地促脱贫、防返贫。杨舒雁成立的这家专业合作社,便是以“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家利益联动起来,共同参与到集体化、规模化经营中。据了解,该合作社共吸纳了来自石月亮乡、鹿马登乡、上帕镇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为入股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贫困户的分红收入,从而拓宽他们稳定增收的渠道。 杨舒雁:我们将继续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养殖这块上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带动我们的建档立卡户都如期脱贫致富。 年,得知匹河边境派出所招录辅警,在外省打工的宝建华立刻赶回来应聘,当过兵的他,对于这份工作充满了向往,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宝建华成功进入匹河边境派出所辅警队伍,虽然是辅警,但宝建华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警察的身份来对待这份工作。凭着对公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宝建华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上,把对党和公安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群众服务的热心,全部默默熔铸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 宝建华不仅懂怒语、还精通傈僳语。自到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警务室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会一点水电的他,只要发现搬迁点辖区内哪位群众家中水电有问题便立刻去修缮,对安置点居民们的生活起居也时常记挂,遇到麻烦他也常常主动帮忙。年3月15日,正调休在家的宝建华在危险关头,面对汹涌的怒江水,奋不顾身的一跃,挽救了一名9岁孩童的生命,不仅展现了当代退役军人见义勇为的良好道德素养,也成为了指挥田安置点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宝建华:自从当辅警以来,我认真工作,认真学习,一家家走访,宣传,希望通过宣传,走访得到认可。下一步,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希望在我辖区里,群众都能对我工作满意。 年12月,刚满16岁的李玉华应征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的一员,在役期间其过硬的军事素质、优良的工作作风得到部队的肯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在年退役后,分别进入昆明官渡保安服务公司,怒江众卫保安公司成为一名安保人员,期间多次被公司评为了“先进个人”“优秀保安员”。为了更好的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年6月他辞了保安的工作,毅然决然的加入到自己的家乡——架科底乡阿打村的建设中来,成为了一名武装干事。 自担任阿打村委会武干以来,李玉华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积极向乡、村两级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学习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和深入思考。通过学、问、查、访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村小组长及村民的疑惑,使阿打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李玉华:我将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刻苦努力,作风上保持艰苦奋斗的毅力,始终以良好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干好本职工作,为阿打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贡献自己的力量。 告别军营,投身地方,改变的是角色和岗位,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部队退役之后,他们放弃到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或用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他们也将通过镜头向全国军人送上了节日的祝福…… 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谭芳蕊杨旭报道 编 辑:蜂雪贾茗雁 责 编:何剑 监 审:张学坤 终 审:杨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