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公益中科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我们村20户人家,20户都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戴着贫穷落后的帽子我们很没有面子。”前几天,岔枝村召开村、社干部会议,倮哥洛组社长、自治委主任李忠强交流时说,“现在,我们村摘掉了贫困帽,上了‘红榜’,全村人脸上有光了!”

倮哥洛这个康普乡岔枝村最偏僻的傈家山寨是如何摘掉贫困帽,登上“红榜”的呢?也许从下面几个小故事里能找到答案。

维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送温暖到倮哥洛

老社长李华

10月15日中午,维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学卿来到了“亲戚”李华家。见亲戚到来,李华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给张学卿泡茶。

李华今年61岁了,早年在康普向阳农中读书,是倮哥洛村民小组的第一个初中生,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也是村里的能人,老党员,当了10多年的社长,前些年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主动辞去社长职务。

两人就像多年不见的好朋友,谈笑风生。“我亲眼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一步跨百年。”李华说,“说起我们村的变化,通路是第一功。我给你们讲讲背瓦的事情吧。年,我家盖房子,盖的是土木结构瓦屋面两层楼房,也是我们村第一间瓦房。木材、土基可以就地取材,但瓦要到9公里多的地方去背。我请了20多个亲戚朋友背瓦,一天两头黑就背两趟,干了10天,才把片土瓦背到家。年,我们村通了毛路,年底道路全部硬化,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农用运输车也有了3辆。年,我们家房屋改造工程用的水泥瓦用一辆农用车一小时就拉到了。就在这一年,我们村家家盖上了水泥瓦,住进了安居房,安逸了!”

张学卿关心地问李华:“你们老两口的身体好些了吗?”“好多了,好多了!”李华说,“医疗保障是我们村变化的第二功。我老伴得了肝硬化,医院住了两次院、做了手术,我也到大理做了一次手术,报销医药费比例90%。如果没有医保,我们两口子早就见阎王了。我是党员,在脱贫路上要带好头,现在,我种了7亩多药材,老伴养猪养鸡,很忙。我还告诉你一件好事情,我儿子学了电工技术,在西藏一家公司工作,每天工资元。”

新社长李忠强在收核桃

新社长李忠强

这几天,倮哥洛新社长李忠强家里经常有扶贫干部和亲戚朋友前来道喜。喜从何来:李忠强的女儿李秀菊红河学院毕业后考取怒江州福贡县一中老师岗位,成为倮哥洛第一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毕业生。

“我们家是教育扶贫的受益者,可以说娃娃当上老师是政府帮忙,娃娃争气!”李忠强对前来祝贺的扶贫干部和亲戚朋友说,“我给你们看看我们家的教育扶贫账本,我女儿的学费靠的是贷学金,上大学期间,乡政府给元,挂钩干部每年给元。”

李明华和李忠强是朋友,两人见面,谈起了教育。李明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说到读书,李明华感触很深:“现在的娃娃安逸了,上小学、上中学不消交学费、书费,还有生活补助,我们村的三个大学生都得到政府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惠,个个都圆了大学梦。政策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好。我小时候要是有这样的条件就不消当睁眼瞎了。”

李忠强接过李明华的话说:“是啊,没有政府的扶持,我是供不起娃娃上大学的。现在娃娃工作了,我们家负担没有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今年,我种了5亩多中药材,养起4头牛、6头猪,平时,我还做一点牛生意,到年底收入将超过1元,加上护林员收入,我们家收入超过3万元。”

倮哥洛3个大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无声的动员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倮哥洛蔚然成风: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没有一个大中专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倮哥洛爱上了花草

“蜂王”李向东

倮哥洛村民小组在崇山峻岭之中,村子的背后就是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萨玛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俗话说:“靠山吃山。”不能外出务工的傈僳族汉子李向东毫无例外地“靠山吃山”当起了“蜂王”。

15日下午,扶贫干部向湖海来到老庚李向东家。向湖海边吃蜂蜜边问:“老庚,今年收入怎么样?需要我们帮助什么?不要客气,有什么困难就直接对我说。”

李向东回答说:“老庚,我今年养了野生蜜蜂16窝;野生马蜂养了37窝,到现在收入已经有2万多元。另外,我还有生态护林员的收入元。这几天,我们家正在忙着建设卫生厕所和改造厨房。感谢老庚的关心,我没有什么困难。”

正说着,养蜂户余寸光来到了“蜂王”李向东家,还没有坐稳就开口说:“这几年,我们这里森林管得越来越好,蜂蜜产量也越来越多,收入也随之增加了。今年,我们家”野生蜜蜂27窝,平均一窝元,每窝比去年多收入82元。我好有一笔收入就是生态护林员收入。”

向湖海问:“你们的蜂蜜、蜂饼拿到街子上去卖吗?”“蜂王”李向东抢着回答:“不用拿到街子上卖。我们村20户人家,家家都有通网络,有智能手机,我们村村家家养蜂,蜂蜜、蜂饼主要网上一‘亮’,客人就到村子里来买了。另外,我们这里的药材、土鸡、土猪都是网上卖。”

余寸光接过李向东的话说:“生态好了,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这几年,我们这里经常出现野生动物闹事,老熊经常出来损害庄稼,偷吃蜂蜜,给我们带来一定麻烦。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村从来不伤害野生动物。因为我们是靠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吃饭的。”

“你说得好!”向湖海说,“你们村20户人家有20个生态护林员把保护住了绿水青山,端上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危害野生动物就是危害生态,危害生态就是危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硬化路通到家门口

李明华和餐厅

“老李,你在做什么?”张学卿问正在打砖的傈僳族汉子李明华。“我正在建餐厅!”李明华自豪地说,“现在政策好,日子好,我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这几年,李明华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女儿大专毕业在成都工作,小儿子高中毕业被信用社聘用到村委会参加扶贫工作。老两口很勤奋,办起了一个养殖场,养着多只土鸡、5头牛、10多头猪。他们的产品还是“网上”销售。老李说:“过去,我们村几家户户都是在火塘边做饭,烧的是木柴。现在,我们村家家都有了厨房,用的是电饭煲、电磁炉,方便又干净。我要带头建餐厅,把日子过得更好。”岔枝村党总支负责人对张学卿说:“倮哥洛组落实卫生厕所建设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群众参加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积极性很高,村容村貌变化最大,上了‘红榜’。”“从人畜不分到人畜分离;从没有厕所到有卫生厕所;从火塘到厨房再到餐厅,演绎着倮哥洛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故事!”张学卿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责编:李瑞鸿

监审:张伯雷总监审:赵鑫梅

素材来源:杨洪程

扫码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