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41411.html导读 截至年底,云南农村贫困人口万,贫困发生率5.38%,建档立卡贫困村个,贫困县还剩40个,仍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基层、精准发力,把党的力量汇集到脱贫攻坚最前沿,着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动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撑。 图为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干部与村民座谈
1 建强一线“指挥部” 选派最强的干部去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须选最强的干部上战场,派最能打仗的人打攻坚战。近年来,云南坚持优秀干部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年以来,云南省累计选派2.2万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派出1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目前,在岗驻村工作队员达3.5万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 同时,将中央组织部、中央帮扶单位、教育部、上海市、广东省等选派的名挂职干部全部派往88个贫困县挂职,从省级机关选派96名干部到88个贫困县挂任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有力充实了贫困地区工作力量。 年2月,云南省委又精准增派90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其中,省委组织部就选派了4名实职处级干部下村。
人派下去了,更要发挥作用。 云南用好考核指挥棒,出台了《关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锻炼、在一线考察识别、在一线选拔任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省委组织部开展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核考察干部暨县党政正职分析研判工作,不打招呼,直插基层一线,直接了解掌握干部真实情况。 年9月以来,提拔了14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55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对11名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69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进行了岗位调整;年,全省共提拔使用了名在脱贫攻坚一线政治表现过硬、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组织调整了名推动脱贫攻坚不力、不胜任现职的干部,树立了凭脱贫攻坚实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大展作为。
敢战愿战,还要能战善战。 云南始终抓好脱贫攻坚干部的能力素质培训,年以来,省级举办的期主体班次中,有期涉及脱贫攻坚,占70%。 年以来,全省举办脱贫攻坚工作各类培训班期,累计培训干部.7万人次;举办脱贫攻坚“送教下乡”培训班23期,培训各类扶贫干部人。 到年6月底前,全省扶贫一线干部将全部轮训一遍。
关心关爱,为扶贫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云南大力关心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健康,及时组织干部健康体检,组织已脱贫出列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省级单位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余人开展疗休养。 从年起,连续3年安排余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全省余名扶贫干部疗休养。
2 打造攻坚“战斗堡垒” 让每个党支部充满活力
贫困面貌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伴生的。几年前,昌宁县漭水镇河尾村还戴着“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空壳村”两顶帽子。 自从“两委”班子改选后,党员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立了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村集体收入十几万元,困扰村民许久的人畜饮水问题和道路硬化问题也得以解决。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让广大农村党组织充满活力。 从年开始,云南省委连续4年围绕“基层党建”这个课题,实施了“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工作,以“钉钉子”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各地每年排查软弱涣散党组织,综合“会诊”评估,厘清问题、列出清单,分类制定整改方案,逐条整改、逐步转化。
持续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 云南省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同时,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分析研判,仅年,就调整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名。针对村干部能力低、素质低等问题,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从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提升名左右村(社区)干部学历,省财政全额承担学员全部学费。
划出“硬杠杠”,进一步建强基层“阵地”。 印发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办法,明确达标创建方法步骤。全省纳入达标创建的基层党组织17万个,年达标党组织6.6万个,年计划达标党组织7.4万个,年计划达标党组织2.9万个,推动党支部三年全部达标。
年,协调省财政投资1.5亿元,在年25个建设试点基础上,在边境县(市)选择30个行政村开展以“提升人居环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四位一体”项目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农村综合改革的样板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标杆。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64.7亿多元,累计建成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所有村民小组都有可供使用的活动场所。整合资金3.16亿元,建成个乡镇食堂、厕所、澡堂、图书室、文体室、开水房、电视房等“七小”设施,乡镇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集中消除了一批集体经济“空壳村”。全省个村实施“股份合作”经济项目,个贫困村甩掉“空壳村”帽子。
建成“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1.6万余个,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不仅实现了党务网上管理、便民服务事项线上办理,更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农村电商进平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生产生活用品下乡、高原农特产品进城、乡村旅游推介上网。 目前,综合服务平台入驻农村电商商家家,上架“一村一品”高原特色农产品个,通过线上推广、线下交易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截至年底,综合服务平台可提供便民服务65类,累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万件。
3 培育带头人 建设“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绿春县大兴镇的赵菲,在镇里的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参加学习培训后,从对养殖一无所知很快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野猪驯养大户,并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年还被评为云南省“社会扶贫模范”。
在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实践中,赵菲这样的模范越来越多。
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缺思路、缺技术的问题,云南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明白人”“带头人”培养工程,把有致富愿望、有培养潜力的农村群众培育成“明白人”“带头人”,把群众中的“明白人”“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采取“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开展教育培训,累计培训普通党员万余名。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广泛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全省1.76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59万名干部职工帮扶贫困户。
大力实施人才扶贫行动计划,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年起,云南省为迪庆州、怒江州定制人才定点服务需求计划,拟用两年左右时间,分别选派50名人才到两州所属县市驻点服务。 与此同时,开展“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每年从县以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部门遴选名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到省直部门对口研修,先后共选派5批0人,培养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留得住、不会走”的人才队伍。
降低贫困边远地区公务员录取门槛,将选调生派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把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任职……随着资金、人才、政策在贫困地区集聚,一个个产业在多种政策倾斜、资源汇集中成长起来,一个个贫困村在合力攻坚下陆续告别贫困面貌,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带来了双促进、双丰收,推动脱贫攻坚往深里走向实里去,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基 层 探 索 临沧市:实施“乡情聚才行动” 临沧市聚焦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建强骨干力量,创新推进机制。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6亿元,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资金支持力度; 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等活动,建成村史室个,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实施“乡情聚才行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聘请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人才援建帮扶对口县区,把优秀干部人才汇聚到扶贫脱贫一线; 在全省率先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让名村干部圆了大学梦; 在全省率先组建8个由厅级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驻各县(区)开展常态化全过程督查巡查,选派27名处级干部驻乡(镇)蹲点督导,督促县(区)整改问题项。
迪庆州:深化“州校合作”项目 迪庆州深化“州校合作”项目,加强与中国药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友好合作。 吸引一批专家团队到迪庆开展藏药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产品研发,组织实施“高寒坝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治疗痛症特色藏药贴膏剂产品开发研究及产业化”等科技项目,整合投入资金万元,形成圣域天香牦牛系列产品,确保精准脱贫有产业支撑; 依托高校师资,邀请云南农业大学种养专家讲授实用技术,将实用技术带到农户家、田间地头,培训群众超过余人次。 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分三年对全州个行政村、社区主任、书记进行轮训,实现全州名农村干部培训全覆盖,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扶贫能力和水平,强力助推全州脱贫攻坚工作。 砚山县:打造“扶贫车间”样板 砚山县按照“党建引领、组织带动、党员示范、惠及群众”的思路,大力探索和推广“扶贫车间”模式,共建成产业基地式、工厂合同式、来料加工式和居家电商式“四型”扶贫车间22个,总面积32.7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02亿元。 扶贫车间的建成,带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种植1.6万余亩,培育致富带头人人,带动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带动1.2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就业增收,创造了“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的脱贫攻坚新模式。 年12月,云南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扶贫车间工作现场会在砚山召开,为全省扶贫车间建设提供了样板。 检槽乡:建强“能人型”党组织 云龙县检槽乡以“能人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聚集能人强堡垒、选用能人作示范、培育能人兴产业。 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吸纳18名优秀青年进入青年人才党支部,选派“能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安排致富带头人、党员中心户、产业大户结对帮扶贫困群众。按照“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定责任人”五定要求,建立脱贫攻坚网格责任区,选派专人驻村包片包组;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农特产品交易展示中心,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党员中心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全乡发展专业合作社27个、贫困村互助社7个、自然村互助社4个,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典 型 人 物 姚美秀: 带民致富的“马铃薯专家” 姚美秀,现任建水县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得主,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
姚美秀是位马铃薯种植专家。带头成立了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示范基地”模式,带领乡亲走致富路;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0亩优质无公害标准化马铃薯基地建设”和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项目建设,合作社的“美秀福新”系列马铃薯成为当地知名的绿色品牌,推广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受益农户3.5万户,带动户均增收2.9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
鞠炜奇: 打造“信息化模范村” 鞠炜奇,现任德钦县拖顶乡副乡长,拖顶乡普通农村驻村扶贫队员。 他运用网络手段,在全州第一个实现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事务、商务”实时公开,对村民进行电商培训,使原本信息闭塞的普通农村转变成了一个“信息化模范村”。他还先后在网络上发起爱心捐赠,成立“拖顶乡高等教育公益金”,为拖顶乡的贫困学子筹集学习、生活物资10万余元和公益金11万余元。联系北大校友及校友企业为4名贫困生提供一对一帮助,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该乡考取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从年的33名增加到年的名。 吴长碧: 筹资改善基础设施 吴长碧是昭通供电局彝良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派驻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担任“第一书记”。 吴长碧先后协调近0万元资金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余万元流转余亩土地,建设各类大棚余个,帮助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余元。她还以个人名义,贷款70万元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她因此获得了昭通市挂钩帮扶和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南方电网公司年度“劳动模范”等荣誉。
段必清: 青春奉献脱贫事业 段必清,曾任瑞丽市勐秀乡户瓦村党总支副书记,现任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瑞丽市养鸡技术协会理事长。
9年9月,大学毕业的段必清来到勐秀乡户瓦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他把10年最好的青春奉献在山村,带头兴办养鸡合作社,开设品牌实体店,实现农超对接,通过电商平台淘宝,各大生鲜平台销售,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群众养鸡致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实现脱贫致富。他被云南省委表彰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等称号。
坡相夺: 村民信得过的“劳务中介” 左一为坡相夺 坡相夺是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书记,也是福贡县驻珠海市斗门区劳务服务工作站管理员。
他一次次往返在相隔千里的珠海和怒江,带领90余名贫困群众走出峡谷,到对口帮扶怒江的珠海工作。在坡相夺的努力下,金秀谷村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远赴珠海务工的村民都得到妥善安置,人均月工资收入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夙愿。他也成了群众口中“信得过的坡中介”。 ▼更多精彩内容,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