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7月22日,长治学院三下乡“传承红色精神—沁源行”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指导老师张媛媛、团县委副书记张祎帆的带领下,围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名,切实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01丹雀小镇小记7月19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景凤镇新建民俗文化旅游区—丹雀小镇,先后在景凤镇党委副书记周冰、景凤村党支部书记杨小杰、丹雀小镇总经理史崇杰带领下,参观了餐厅、民宿客栈、网红桥、文化墙等。同学们感慨这里真正做到了“让心灵回归宁静,让生活回归简单”,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随后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景凤村党支部书记杨小杰和贫困户王川保,从他们热情洋溢的介绍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丹雀小镇带给了村民满满的幸福感。 滑动查看下一张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文旅产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养眼、养心”的栖息地,还成为村民不断鼓起的“腰包”。丹雀小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绿水青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02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小记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沁源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在管理员段留印的带领下,参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并详细了解沁源围困战历史。段留印老人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沁源人民奋力抗日的事迹,并拿出了几枝红星杨的树枝,让大家见证五角星的奇迹。 沁源围困战,是一个让侵华日军百思不解的经典战例。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民,以一场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韧,在天内,以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余人,并最终迫使侵略军仓皇逃离。毛泽东曾致电祝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日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时过半个世纪之后,在沁源围困战中沁源军民所表现的坚强不屈、英勇战斗的精神,仍然不失其耀人的光辉。 03灵空山风景区小记7月21日,实践团队来到灵空山风景区,切身感受康养、文化、绿色、美丽和幸福“五味灵空”的悠悠魅力。 一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松“九杆旗”,一只太行猕猴正气定神闲地坐在树上俯瞰着人群。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峦桥、圣寿寺、文殊殿等景点,尤其是文殊菩萨,听说每年高考时,天南海北的家长都要到这里来为自己的孩子拜一拜,祈求文殊菩萨让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团队成员都忍不住沿着陡峭狭窄的石头路去感受“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艰辛。 灵空山景色优美,空气清新,门票价格合理,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周边餐厅、商店等一应俱全,是沁源县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典范。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9%以上,除了猕猴,还有褐马鸡、金钱豹、大鸨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对象。当旅游与环保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灵空山可谓是“一方净土”。 04水漾年华小记7月22日,实践团队走进水漾年华。在工作人员史超、王月平女士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以种苗繁育为主的育苗工厂,以沁源蔬菜、草莓、食用菌三大产业为背景的水育蔬林,以农耕发展脉络为主线的农耕馆和以水与花相遇的浪漫爱情故事为主线的花卉馆。 左右滑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