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黄牛给茶园除草吗?你见过爬树采茶吗?你见过茶树上盛开的兰花吗?你见过茶园中随处可见的千年大树吗?如果你没有到过云南,那你可能真的不知道。今天,让我来当个向导,带大家看看不一样的茶园,不一样的茶园生态系统。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有万亩之多,是布朗族和傣族历经几百年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独特古茶园,其对森林物种多样性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也为茶树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年提出了保护世界重要农业遗产及其相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系统的倡议,即GIAHS项目。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体系于年入选GIAHS,是唯一一个与古茶园相关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图1.为古茶园“除草”的黄牛图2.古茶园里的古树图3.曾经需要攀爬才能上树采茶,现在用上了轻便的人字梯图4.古茶树上的附生植物,除了盛开的兰花,还有球兰和蕨类茶、咖啡和可可并称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是我国的国饮,源于我国且逐渐传向了世界。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已有四五千年之久。夏、商、西周时代,先人们已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大雅·生民》);公元前年,常璩(今是四川成都人)的《华阳国志》《巴志》卷便记载了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茶作为贡品从巴蜀一带进贡周王室(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公元年左右,我国最早的一部解词专著《尔雅》首次提及野生大茶树;到了3世纪时,我国四川已经出现了茶树种植。勤劳智慧的祖先们通过采制和饮用,认识了茶树的特性特征;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逐步探明了茶树的遗传规律,选择和培育出许多茶树品种。好几个世纪,欧洲人爱喝茶,却遗憾于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我国西南部正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公元前50年的中国古文献里曾明确提到过,所谓茶,是一种用沸水冲泡而成的饮料。后来人们渐渐发现,饮料之外,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清热解毒、安神明目、消食减肥、通便治痢等。茶也常被文人墨客用以抒情,如白居易《琴茶》中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黄庭坚《品令·茶词》中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古今中外诗作无数,由此可见,这几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几缕沁人心脾的茶香茶味,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茶可谓无处不在。在商店,在饭馆,在会场,在客厅,甚至在我们的化妆品里,都少不了茶。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过茶种植的地方呢?我虽不爱饮茶,对茶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作为在茶的故乡——普洱长大的人,常能看到一座座茶山,也见识过上千年的古茶树。而这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茶园的系统考察,使得我又领略了另外一番茶园景象,体悟了更多茶园里的故事。图5.茶叶与森林我们的茶园系统考察路线,从普洱的景迈山到困鹿山,再到福贡的知子罗,走过历经千年的古茶园生态系统,再到各类混农林茶园系统,诸如橡胶林与茶、樱花林与茶、核桃林与茶以及尼泊尔桤木林与茶,每一种混农林系统都有他们的故事,但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知子罗上看到的尼泊尔桤木与茶的混农林系统,它充分展现了怒族和傈僳族同胞的智慧。 我们的车在山山相连的蜿蜒小路上盘旋,路两侧的水冬瓜成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水冬瓜中名是尼泊尔桤木,学名是AlnusnepalensisD.Don。龙老师曾在《花木间的神明》中讲到,桤木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水作用,故令我印象深刻。原来这样关键的树木也能看似随意地生长在路边。再仔细看了看,这树虽也挺拔,却没有桉树生的好看。老师肯定了我们的想法,同时补充道,尼泊尔桤木有很多桉树不能比的优点,“我喜欢的植物很多,但其中有两种最喜欢,一个是地涌金莲,另一个就是尼泊尔桤木了,别看它长得丑,但是从它身上能数出来至少十大优点……”在弯道不断的曲折山路上,车内立刻洋溢起了学习的氛围: 1.速生,长得非常快,几年就能成材;2.有固氮的作用,人们通常知道豆科植物可以固氮,但桦木科桤木属植物的固氮作用鲜为人知;3.叶子是羊钟爱的食物,可以作为羊饲料;4.木材无味,可以做器具、家具等,尤以制作茶叶盒、食物盒为佳;5.枝干等可作为新柴,与铁刀木相似,被砍后又能发出新枝,在印度东北部那加兰邦种植大量桤木作为新柴;6.桤木在混农林系统中可以恢复土壤肥力,滇西的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有很好的种植经验;7.作为民族药和民间药,有抗炎消肿的作用;8.树皮可做栲胶,还可做染料;9.有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在云南梯田间经常能看到桤木的身影;10.枝叶可做肥料。 再看一眼其貌不扬但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水冬瓜,在这危险又漫长的山路上,它们夹道而列,像是在静静守护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知子罗的山顶,空气清凉。远处,高山耸立,道路崎岖,零星的小屋坐落在山的边缘,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灯火便像是洒满深色夜空的点点星光;陡峭山坡上块块开耕的田地,诉说着怒江山上的人们生活的不易,但他们仍不畏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不远处,一片茶园郁郁葱葱,时刻向外渗透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茶树间有很多的大树,定睛一看,正是我们刚熟悉起来的尼泊尔桤木,不过与路边不同的是,它们的树干格外粗壮。新树枝从砍去的末端长出,当地人把它们当薪柴使用。树枝被砍的越频繁,枝干长得越粗壮,有的大到要好几个人合抱,这些都印证了老师在来路上的所讲。图6.尼泊尔桤木AlnusnepalensisD.Don走着走着,发现在茶树的土层表面种植了很多的荞麦,它们作为牲畜的饲料。该混农林系统有乔木、灌木和草本,它们各司其职,且相互促进。对于相对低矮的茶树,高大的乔木和几乎与人同高的灌木虽然遮挡了部分本该茶树沐浴的阳光,但茶树的长势和茶叶的品质并未大受影响。有研究发现,茶叶在遮阴条件下的口感更佳,因为遮阴后茶叶中总儿茶素含量降低,减弱了茶叶中苦味。在这样的混农林茶园系统中,优秀的尼泊尔桤木又多了一个为茶树遮阴的功能,更令人多偏爱了几分。同时,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怒族和傈僳族人民很好地将土地利用起来,并在长期与自然的共处中,总结出了一套传统的、有利的农业生产模式。图7.茶和尼泊尔桤木构成的混农林系统(Agroforestrysystem)在商业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些正在消失和快要消失的、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传统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和保护。当你手捧一杯香茶的时候,你的思绪是否飞到了天边的茶园? 更多精彩 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