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初次相遇是在一次开展妇联工作中,当时她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一张典型的北方妇女的脸,素面朝天。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西妇女,穿着朴素,人很随和。对她的事迹,我早就在过老师和沙瓦村支书那里有所耳闻,加之观看过她执导的沙瓦村脱贫攻坚纪录片《落地生根》,也算是对她有着浅浅的了解。百闻不如一见,见到她本人,感觉比想像中的还要谦逊随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声音圆润动听,脸部稍有些怒江人民的色调,唯有一身穿着诠释了她是外乡人。 虽然岁月在她眼角留下了浅浅的吻痕,但她的双眼依然神采飞扬;岁月的风霜在她脸上刻下了沟壑,但却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她穿着一件深蓝底浅红花纹的小碎花棉衣,一条休闲宽松的软牛仔裤,特别惹眼的是脚上穿的一双胶鞋,这是我们这里农村群众上山干活的标配。看着她穿梭在村间,就像她原本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在沙瓦村,当你看到央视著名的导演柴红芳这样的装扮,没有什么违和感,反而更让人觉得她亲和力十足,特别平易近人。 年5月,她和她的团队共7人来到怒江,驻扎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沙瓦小组。他们刚来时,沙瓦小组还没有通组公路,村民们要是没有特别重要急着去办或非办不可的事,都不愿轻易下山,因为路途遥远耗时耗力,特别是下雨天,或许会碰上泥石流,出门需倍加小心才行。这么恶劣的条件,对一个外乡人而言那该是何等的困难?个日夜,她不知有多大的毅力和耐力,能得以坚守且奋战在怒江脱贫攻坚前线,用镜头纪实,再现一个村庄的脱贫攻坚历程,反映怒江人民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情怀。柴红芳与她的团队在这里一呆就是3年。 三年里,团队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年轻人,可是在面对恶劣环境,有些人坚持不住就半途而废了。他们从京城来到滇西北怒江,深入到沙瓦村,不仅要适应这里的气候,更重要的是还要融入到当地群众生活中,实属不易。一起来的队友,现在有的已经与柴红芳导演分道扬镳,可这位央视名导演执着和坚守得毫无怨言,她以沙瓦村的视角,通过沙瓦村乡亲们的点滴变化,真实地记载了“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脱贫攻坚战役,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打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心。 柴导带着她的团队刚来那会,群众都想,这样大老远来的“领导”可能过不了几天就呆不下去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柴红芳依然与刚来时一样,三天两头去农户家聊家常,教小朋友念诗歌,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积极帮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帮助沙瓦村找寻发展之路,对村民们关心的通组公路进行协调,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落地。现今,沙瓦村沙瓦小组的通公路已经修通,公路两侧种满了一排排整齐的树,这条联通梦想的大道,走在上面,能感受到来自心底的敬畏。沙瓦小组的群众对这位外来的“本地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一次下乡到沙瓦组,一位年纪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刚看见柴导大老远来就欢快地蹦跳着相迎过去。她们俩的对话绝不亚于母女之间的那种默契。当时我深深的被触动了,因为这是一场无法演绎的戏,令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柴导的了解。旁人告诉我,小女孩常常跟着柴老师,而柴老师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常常教当地的小朋友背古诗。当我将随身带着的一个苹果送给小女孩时,她很有礼貌的谢绝了,在柴导的引导下,小姑娘的普通话已经讲得很流畅,也很懂礼貌。 柴导能做一手漂亮的馍馍(馒头),她称馒头为馍馍,有时,她会多做一些馍馍,送给当地的群众分享。木讷的我在与她接触时觉得豁然开朗,与她工作相处能从内心感到温暖和关怀。对待工作,她认真细致,总是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对团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对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关心备至。在摄制组工作人员眼里,柴导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在生活上她经常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在群众的眼里,她是一位能干的外地女人,热情大方,村民有事,她乐于热心帮助,点滴之间尽显真情。 脱贫攻坚收官未了,柴导就一天不封镜,如常的带领着她的团队行走在田地间,用镜头记录着沙瓦村每天的一点进步和变化,把她的青春和美丽都融在了讲好脱贫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里! 通讯员:欧春梅 来源:福贡妇联 往 期 回 顾 01 福贡县召开提高基础教育“三率”、秋季学期招生和控辍保学工作专题会议0 福贡县举行首家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示范基地授牌仪式03 福贡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幅增加名额面向全国开展基础教育学校专项招聘(补招)优秀高校毕业生资格复审及面试公告编 辑:马星星少友叶 责 编:何剑 监 审:张学坤 终 审:杨致远 投稿联系:福贡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投稿邮箱:fgxrm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