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30.html ?————? 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每天的上学之路就是一条连接在怒江两岸的索道。 平常人从峭壁上往下看一眼奔流汹涌的怒江都觉得胆寒,何况是倒挂着从一条索道上滑行过去。 但为了上学,这个八岁的小女孩每天都要往返怒江索道数次。 其原因就是,女孩所在的村庄实在是太过于偏僻,而学校正好位于怒江对岸,想要上学就必须要克服种种困难。 飞渡怒江的危险性极高,村子里每年都有人在索道上受伤或因为滑行太猛撞到对岸的石头上,八岁的小女孩怎能不怕? 但她对于知识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对怒江的畏惧。 生在偏僻村庄的女孩 飞渡怒江的八岁小女孩名叫余燕恰,她出生于怒江沿岸的福贡县布腊村。 这个村子非常的偏僻,被群山和怒江所围绕着,这导致布腊村的村民出行非常不便。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一条方便的路,村子里自然就比较贫穷。布腊村是一个小村子,因为地处荒僻,很多人家都逐渐搬了出去。 到余燕恰出生的时候,整个村子总共才剩下了几十户人家,这都是在布腊村生活惯了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人们。 因为没有路,我以布腊村人就发明了一种名叫溜索的出行工具。 通俗来讲就是,在怒江的两岸连上一条十分结实的铁索,而且必须要一边高一边低,然后在铁索上挂上安全绳和滑轮。 过江的时候,人捆在安全绳上,然后借助滑轮的力量,自然而然的滑到怒江的对岸。但这种方法充满着危险性,因为滑轮的速度不是人能够控制的。 有时遇到起风的天气,滑轮的速度自然就会加快,有些村民身上还捆绑着一些重量较轻的货物,一旦控制不住速度,货物和人都会撞在怒江对岸的山石上受伤。 于是又有人发明了一种平行的铁索,这种铁索是依靠人力向前滑行的,虽然较为安全,但速度很慢。 在怒江之上,要慢慢的滑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虽然村里的孩子从小在怒江边长大,但要想从铁索上滑过去,还是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对于全村人来说,这是出山的唯一一种方式。因此,布腊村的孩子从小就被训练跨越怒江。 因为孩子到了年龄就要上学,但学校在怒江的对面,想要上学就必须克服心里畏惧的怒江一关。7岁时,余燕恰上小学了,她的父亲经常带着她横跨怒江送她上学。 但家中的农活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天天送余燕恰的话,很多活都会被耽搁。于是余燕恰的父亲就开始训练女儿自己跨越怒江,毕竟她以后总要慢慢的学会度过这一关。 在怒江边上,余燕恰看着脚下那深不可测的汹涌江水,吓得大哭起来。她的父亲在一旁轻声安慰着她,并一遍遍的为她做着示范。 在父亲的鼓励下,四岁的余燕恰第一次尝试自己系上安全绳倒挂在铁索之上。因为铁索上的滑轮已经使用很多年了,滑到一半时,滑轮卡住了。 这时就需要人力活动来让铁索继续滑行,但余燕恰毕竟没有经验,她在铁索上被吓得哇哇大哭,于是她的父亲就装上自制的滑轮前去帮助女儿。 在怒江的江心余燕恰的父亲安慰着女儿:你不要怕,越怕就越不敢过去,以后的路很长,要学会自己走下去。 听了父亲的话,余燕恰止住了泪水。她又拉住滑轮向江对岸划去,第一次通过铁索滑到怒江后,余燕恰向老师和同学说了自己的壮举,大家听后都非常惊讶。 看着小小年纪就要自己横跨怒江来求学的孩子,老师们的心里非常的疼惜。 就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余燕恰的滑索技术越来越熟练。父母眼看女儿已经掌握了滑索的要领也就放下了心,余燕恰还带着村里其她的同学一起横跨怒江。 她把父亲教给自己的全部教给了同学,并总结出了自己的滑索要领。 余燕恰滑到对面再滑过来,就这样反复几次给胆小的同学做示范。在她的带领下,好几个同学都完成了跨越怒江的‘蜕变’。 镜头下的飞渡女孩 年,有几位记者在怒江沿岸拍摄,她们了解到当地有飞渡过江,于是她们就想将那凶险的一幕记录下来。 那天,记者们早早的就在怒江旁等待溜索的人们。上学的孩子是最早的一批人,在八岁的余燕恰带领下,几个孩子背着书包站在了索道边。 像往常一样,余燕恰还是第一个过索道。她娴熟的系好安全绳,在小伙伴的加油声中滑向了对面。 因为知道有摄像机在拍摄,在滑行的途中,余燕恰还倒挂着仰过头冲记者和小伙伴们微笑示意。 在这张令人感到震撼的照片中,人们看到的只有余燕恰脚下波涛汹涌的怒江以及她模糊的笑脸。 因为索道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摄像机都无法准确而清晰的捕捉到他们的身影。 这张八岁女孩飞渡怒江的照片公布出去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