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峭壁悬崖。滔滔怒江,奔流不息。 怒江之美,令人难忘。但怒江之贫,更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说起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可谓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是“三区三州”(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中,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甚至可以说,怒江州的贫困发生率位居首位,高达32.52%,是“三区三州”其他地区的3至10倍。 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百姓还大多居住在山高坡陡、峡谷缝隙、生态敏感、交通不便的山区。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怒江近年来实施了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今天的怒江,在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城入镇的梦想正成为现实! 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新华网发(陈畅/摄) 当前,怒江州一边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一边把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通过抓实生产、抓好就业、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等后续管理方面工作,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怒江州如何在疫情之下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能致富,不让疫情影响脱贫攻坚进程。 不误农时,抓紧生产 天气转暖,春耕正忙。在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疫情暴发以来,搬迁群众减少外出,纷纷在自家菜园地里忙活起来。 为方便搬迁群众生活,去年底,匹河乡指挥田易地搬迁安置点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的荒地荒坡,通过土壤改良、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改造成了占地15亩可用于种植蔬菜的地块,分为块供户农户使用,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有自己的菜园。 “当前,特殊时期多种菜,自己吃少花钱,多时还可以拿去卖。”搬迁群众和银香一边摘菜一边说。 一片片方方正正的菜地绿油油、黄澄澄的,种着各种青菜、茄子、西红柿、辣椒……安置点管委会副主任何杨坤介绍,安置点成立了“福贡碧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选派专人对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服务。“眼下,我们引导群众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还经营好菜园,防疫与生产两不误。” 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丙舍坝安置点,这里的易地搬迁群众最近正忙着砍成熟的甘蔗。近几年,村里利用邻近六库、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水果甘蔗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取得了良好成效。 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丙舍坝安置点搬迁群众收货成熟的甘蔗。程晓玲摄 当前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丙舍坝安置点扶贫工作队队长段雪阳每天要求大家做好防护,分散干活,不集中就餐,劳动时必须佩戴口罩,并时时叮嘱群众回去要勤洗手。“既要确保群众安全,又不耽误贫困群众增收。” 2月15日,怒江州“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全面启动,全州干部职工和搬迁群众闻令即行,挥镐掀锄、上山造林。 2月15日,怒江州启动“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全州干部职工和搬迁群众上山造林。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怒江州计划从今年起,连续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10亿元,发展柑橘、咖啡、芒果和绿色香料、特色中药材、高山茶叶等产业,种植特色经济林果30万亩。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面治理生态“伤疤”、优化产业布局、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发展难题。 积极务工,稳稳增收 搬出大山,还得让贫困群众有收入才能稳定生活。 怒江通过“一户一岗”“就近就业”“转移就业”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实现劳务增收。 “王庆军,你爸爸身体不好。你可以应聘小区保洁员,每个月有元收入。普做花,你娃娃小也不方便去远处打工,你想参加合作社吗?”2月5日,怒江新城大墩子安置点社区副主任陈乾文给搬迁群众打电话,逐一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 在疫情防控期间,怒江州驻村(驻点)工作队员进村、进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结合各个安置点实际,安排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聘为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护边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城市保洁员等增加收入,并动员搬迁群众参加民族服饰制作、手工艺品加工、茶叶加工等扶贫车间,让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我们还了解了一部分搬迁群众外出就业创业愿望,等疫情好转,发动他们外出务工。”陈乾文介绍说。 “妈妈,您放心,我们已坐上‘专车’,明天晚上就到珠海了。”2月19日,贡山县村民李军乘坐有关部门安排的“专车”前往珠海一家马达生产企业务工。 怒江州开展一站式返岗就业服务组织农村劳动力到珠海务工增收。何世强摄 “外出务工是贫困群众增收的有效方式,我们已累计向广东省转移名劳动力。目前,怒江州还有名劳动力要到广东省就业,计划3月份组织输送完毕。”怒江州驻珠海市劳务服务工作站站长杨世强说。 整治环境,人居和谐 群众走出了大山,搬进小区、住进楼房。火塘、圈舍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 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新的社区生活,也是易地搬迁点社区党组织和驻点工作队的工作重点之一。 围绕疫情防控和脱贫摘帽要求,怒江州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州疫情防控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的紧急通知》,在全州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整治环境,清洁家园,阻击疫情,决战脱贫”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洗手通风戴口罩,个人健康很重要”“勤洗手勤换衣,不要随地乱吐痰”。在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巴尼小镇扶贫安置点,社区不仅张贴着这样的标语,广播每天还要播3遍。入户摸排、防疫宣传、小区消毒……这样的工作,巴尼小镇的党支部书记肖自南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从春节假期开始就成为常态化了。“安置点人口密度较大,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也可以培育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肖自南表示。 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巴尼小镇扶贫安置点疫情期间严格管理。怒江大峡谷网图片 (记者:周斌、曹松策划: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