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潘铎印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就有望脱贫致富。包括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从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所,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是这里的优势所在,可让资源变资产。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

非遗扶贫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想方设法让贫困户掌握当地的传统工艺,让父老乡亲依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居家就业、就地脱贫,许多贫困村寨如今正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文化“金名片”,闯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带动项目超过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近日《云南日报》报道,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的农户通过传承民族织锦技艺增加了家庭收入,地处怒江大峡谷的福贡县鹿马登乡依托县内多家民族服装加工企业建设民族服饰扶贫车间,带动了当地群众务工脱贫。“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资源优势。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提升村民的非遗产品制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积极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创新“非遗+创意”“非遗+网络”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渠道,拓展文化历史资源与市场运营对接方式,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各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让困难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多彩非遗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剪纸、刺绣、绘画、布艺、编织等非遗扶贫在增加手艺人荣誉感、成就感的同时,也让更多民众认识、接触非遗,这在推动传统工艺接续传承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级党委政府应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加大当地非遗项目与旅游等相关资源的融合力度,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用非遗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