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三五”以来,湖南公共文旅服务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了三湘大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此,湖南公共文旅云平台特别推出“十三五”湖南公共文旅服务巡礼系列专题。本期推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篇”——双峰县试点建设。 ① (一)建设配置实行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双峰县文化馆占地面积平方米,为国家一级馆。为适应总分馆制的需要,年双峰县把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县大礼堂划为县文化馆分馆使用,主要用于培训、排练、演出和展览,近年来又配置了灯光、音响、电子屏、电子触控一体机、图书室等相关设备。12个乡镇(街道)文化馆分馆由乡镇(街道)提供5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场地,统一标准配置1个多媒体教室、配备投影、电视、音响、话筒等多媒体数字设备以及部分乐器,培训座席40个。每个乡镇(街道)选择3-6个人口集中、条件较好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在已有“七个一”的基础上,按统一标准加配广场舞音响、乐器、一体机等文化器材,建成村级文化馆分馆。同时,根据需要实行个性化配置,县城原有一家免费对外开放的民俗博物馆,双峰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峰县文化馆民俗分馆,并为其增配展柜、室外展棚、灯光、电脑、投影仪、古筝、古琴等器材设备,每年免费接待参观和培训人数达4万人,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双峰县为有舞龙舞狮的习俗的乡镇分馆加配了灯光龙和舞狮道具,为书画诗词爱好者众多的乡镇分馆加配了文房四宝,为吹打乐之乡的乡镇分馆加配了吹打乐器。县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年接待读者26万余人次,连续五届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在总分馆制建设中,县总馆新增少儿阅读室、亲子阅览室、大数据墙、报刊阅读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各乡镇图书馆分馆统一配置:书架7.2米,图书册,阅览座席12个,报刊架3个,期刊架3个,计算机2台,电子借阅机1台,空调1台,报刊40多种。村级分馆在原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加配电子一体机和部分书籍、书架。同时进行个性化配置,双峰籍著名画家曹明求先生自愿将其在老家杏子铺镇涟水村兴建的一栋二层楼房无偿捐赠给县图书馆,双峰县根据现有馆舍情况,配置图书余册、电子触控一体机和一些文化、体育器材,建成双峰县图书馆涟水村未明书屋分馆。对种养殖业发达的乡镇分馆,增加种养殖方面的图书;对曾国藩故居荷叶镇分馆加配曾国藩及湘军的图书,对蔡和森故居井字镇分馆增添红色文化书籍,把图书分馆变为人文景点,让旅游景点充满书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 (二)产品供给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 双峰县总分馆在提供服务时既有现场实地的指导培训,也有线上的云服务。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文化馆推出了线上文化慕课艺术课程,开展“艺抗疫情、云游湖南”主题作品创作和征集活动,共征集到书法、美术、音乐等8个艺术门类共件作品。图书馆线上为读者准备了20万册电子图书和50多万集有声书和视频,推出“码上读书—21天阅读习惯养成”线上打卡阅读活动和“百名摄影师聚焦新冠肺炎图片巡展”网上展览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线下活动,文化馆图书馆联合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消防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知识竞赛,全民读书讲书大赛,共吸引观众、家长和学生数千人参与。 (三)开展活动实行常态化和特色化相结合 根据免费开放的要求,双峰县出台了总分馆制考核办法,并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实行双重考核。一方面,乡镇(街道)分馆建设列入县对乡镇考核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局对文化馆、图书馆的考核内容也包括其分馆建设和运行情况,确保了总分馆日常开放全面、有序进行。同时,总馆分馆积极探索开展各种特色化活动。县文化馆每年组织非遗剪纸、花鼓戏进校园活动20多场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欢乐潇湘”书画摄影作品竞赛和群众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乡村音乐节、社区文化节、乡村文化节、送书画下乡、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元宵灯谜会等活动,利用流动服务车开展文艺进基层演出80多场次。 在总分馆制建设启动之初,双峰县16个乡镇(街道)分别组建了一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其组建、作品创作、编排、入村巡演都由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乡镇文化馆分馆组织开展,每年县里统一组织一次汇演,16支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在乡镇、村级分馆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每年巡演场次以上,成为双峰县乡村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乡镇文化馆分馆根据各地不同需求,开展书画诗词培训创作、民乐培训表演、地方戏曲培训演出、龙灯狮灯汇演等地方特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文艺宣传队选送的歌舞《永丰辣酱》走进央视晚会《天南地北大联欢》,红歌“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你的微笑》、《溪砚情》在学习强国平台宣传推介。双峰县图书馆统一制定阅读计划,每年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图书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多场次。年图书馆总分馆共接待读者27万余人次,外借图书24万余册次,比总分馆制建设以前分别增长了25%和20%。② (一)完善了服务体系。 通过三年来总分馆建设,双峰县形成了以县两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乡镇(街道)村分馆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了双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双峰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内容,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高传播。 (二)丰富了文化生活。 县乡村联动,利用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阵地广泛开展多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县不管白天黑夜到处都有老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身影,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三)涵养了文明乡风。 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农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有效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遏制了一些不良风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文明乡风,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伦理和智力基础。 (四)助力了脱贫攻坚。在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围绕脱贫攻坚组织了专题送书、读书、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智力支持、营造了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文化供给均等化,让贫困户实现了文化脱贫,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为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精神动力,总分馆制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脱贫攻坚这幅历史巨著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END 排版 曾鑫 审校 周梦莉 更多精彩,一键直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