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知子罗在傈僳语中是“好地方”之意。三十多年前,它曾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二十几年前,它是繁荣的县城。而如今,常被人伤感地称为“记忆之城”或“废城”。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它坐落于碧罗雪山西麓海拔米处的山梁上,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之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称为“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往昔从古南诏国(现大理)经知子罗再翻越碧罗雪山到达高黎贡山只需一天就可以进入缅甸。自此,知子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之一。

  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年改设碧江设治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成为怒江州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由于地处山腰,发展空间有限加之怒江江边公路开通后,知子罗的命运就此改写。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年,碧江被撤销县制,拆分为两部分,分别并入泸水县和福贡县,昔日辉煌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谓的“废城”——知子罗。它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这里仿佛将小城的历史定格。沧海桑田后,来到这里都会找到逝去的童年记忆和历史遗痕,因此很多经历过城市大变迁的都市人们都会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追思怀旧,吊古寻幽,因此这儿被称为“记忆之城”。

  去往知子罗要从怒江州的六库沿怒江公路北上福贡,过匹河乡后,再向前2公里处,转入右侧的一条岔路,路口矗立着一把石头吉他。

  知子罗村要沿着一条隐藏在山间的水泥路继续向上走,不一会路过一座烈士陵园。而碧江已经不复存在了。听老乡说这个陵园里埋葬着的大都是在解放后为碧江县修路而牺牲的烈士。

  路边的树上挂着这个牌子,离知子罗不远了。这种交通指示牌的悬挂,让人真的有种穿越时代的错觉。很快“记忆之城”展现在眼前。同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破旧不堪的老房子。

  刚进村子就是全村最“宏伟”的建筑——曾经的图书馆八角楼。这座八角楼周围的墙上还残存着那个年代的印记,看到这些标语的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撤县时,特意从大理请工匠打造的县城新景观——八角楼才竣工不久。站在外面观望许久,想像着当年这座城市的历史如今都尘封在这座图书馆之中,不知当时这里的繁华景象会是什么样子!

  闪着光芒的毛主席头像依稀可见,曾是这个村子里的精神支柱。

  在这里可以俯瞰村子的大多数建筑,八角楼的南边建筑就是过去某部队在这里驻军的团部。

  一个小男孩来到广场上打篮球。看着孩子的身影,在球场上移动,与他身旁墙壁上的伟人头像相映衬,戏剧性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看到了在银幕上才看过的年代。

  墙上的毛主席头像和标语依稀可见。

  在村子的主干道上,路两边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这是当年的工人俱乐部,如今大门紧锁。

  碧江县撤消后,当地政府把房子分给了住在山上的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如今的知子罗全村只有多人,空旷的街道和偶尔过往的村民,此情此景也许用它的另一个名字“废城”更贴切。

  这里曾经是新华书店,由于面积很大,分给了五六户村民一起居住。

  过去的银行、电影院、县办公室、新华书店等如今成为他们的生活之所。不知他们的心里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也许真的是“月是家乡明”。

  这些年随着知子罗的形象被误入的户外爱好者发现,来到这里的“追忆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在主干道上出现了一家“旧城客栈”。

  一对新人来这里拍婚纱照,相信他们也是来到这里为了留存住美好的记忆。

  路的尽头是村子里的基督教堂,十九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从迪庆州的茨中村开始,一路翻越碧罗雪山将基督教带到了这里,慢慢的,宗教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到目前,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每周日都会聚集到这里参加礼拜。所以这里的村民虽然生活贫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

  现在村子里为了适应发展,方便外来人也开始修葺路面。

  毕竟是以前的州府,虽然房屋破旧、道路狭窄,但是道路还算四通八达。

  过去用来捣碎粮食的农具,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历经着风雨侵袭。物是人非的感慨,渐上心头!

  在一面斑驳的破墙边下存放着一个用水磨石做的浴缸。

  在过去那个年代,苏式建筑墙上像这样的印记村子里随处可见。

  走进这里每一条小巷,会给你无数惊喜,这里是曾经的学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是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还镶有黑板,如今成为村民的厨房。这里的村民既淳朴又善良,见到外人会热情地招呼,并主动留人喝水、聊天、吃饭。

  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有没有让你驻足,若有所思?

  新华书店的对面就是住在这里村民的厨房。

  新华书店的后门上去,是这几户村民的“生活区”,格局是老人们常说的“筒子楼”。

  在门厅里横七竖八地堆放着生活杂物。

  出门后继续往村子深处走去,看到一处建筑,旁边有孩子们在这里玩耍,老人在这里悠闲地晒着太阳。

  右手边立着一块石碑,原来这里是曾经的特工委所在地,也是州府和县政府的办公地,背后是傈僳族文字。

  这座建筑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

  楼梯是木制结构的,走在上面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

  过去的热闹的政府大楼如今人去楼空。

 (撰文、摄影:彬彬)

文章来源于国家地理中文网暨华夏地理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n

请长按识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